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征精神赞     
梁波 《天津档案》2006,(12):50-50
10月,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2.
萨苏 《湖北档案》2016,(10):20-22
1 1935年9月15日,刘志丹和习仲勋率领的陕北红军迎来了第一队前来会师的战友们,一名脸上有个大酒窝的将军率领部队抵达延川县的永坪镇,揭开了红军陕北会师的序幕.此时,中央红军还在向吴起镇前进途中. 这个带着“大酒窝”的红军将领便是徐海东,他率领的这支部队名叫红二十五军.  相似文献   

3.
张俊 《军事记者》2004,(4):60-6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红一、三军团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继续北上。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班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0月19日,毛泽东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不久,中央红军便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现将馆藏这件珍贵史料予以公布,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甘肃南部的岷县、临潭、康乐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当地,也留下了人民群众歌颂红军的“洮岷花儿”。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途经甘肃岷县(古称岷州),20日抵达哈达铺休整。党中央在哈达铺召开了中央负责人会议,宣布了党中央关于挺进陕北的行动方针和改编红一方面军的决定,后经宕昌县的理川、八力北上。1936年8月8日,朱德、徐向前率领的红二、四方面军进入岷县,在岷县休整了57天。红军在岷县休整期间,组织宣传队,写标语、演节目、开大会,宣传红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7.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阔的北国风光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  相似文献   

8.
根据胡耀邦同志1984年3月关于加强史料整理工作的批示精神,陕西省档案馆组织和加强了编辑出版《陕甘宁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工作。 陕甘宁边区是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到达陕甘与一方面军、陕甘红军会师,陕北根据地遂成为主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的落脚点。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陕甘宁边区又成为人民军队开赴前线和敌后进行抗日战斗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六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两次写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央红军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多里的长征,究竟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这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要写长征的全过程,不直接采访红军,特别是红军中枢的领导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长江作为国民党区报纸的记者,1935年还没有采访红  相似文献   

1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经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介绍,冒险来到中国陕北保安,采访毛泽东和中国红军。7月16日,受到毛泽东首次接见,此后连续作彻夜长谈。毛泽东指点江山,纵论中国革命的时局和发展;斯诺口问手写,振笔  相似文献   

12.
刘志丹之死     
一 1934至1935年,是陕北苏区大发展时期.1935年2月,在刘志丹、谢子长领导下,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实现了两个苏区(陕甘边与陕北)党组织和两个红军(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的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  相似文献   

14.
林桥 《湖北档案》2010,(1):61-62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老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阔的北国风光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词作《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15.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二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他对红军军事行动作出的惊人的分析和判断,这突出地表现在《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一文中. 1935年,长江那次西北行写的第一篇文章,许多人都以为是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的《成都出发之前》那篇,实际上并非如此.长江经过五十天的长途跋涉,9月2日到达兰州.途中他忙于赶路,忙于采访,顾不上写文章.《成都出发之前》,是他抵兰州后的第七天,即9月8日写的.可是在此以前,9月4日他就写了酝酿了一些时候的《氓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这才是长江这次西北行写的第一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就写红军北上,可见红军长征在长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1935年8月上中旬,红军集结在川西北毛儿盖一带.红军将向何处去?这是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许多人一直猜测的问题.国民党区的许多军事观察言论,基本上分为东进和西进两派.东进论者谓红军将东出川北,再入大巴山和大别山一带,一面就食,  相似文献   

16.
1935年9月,张国焘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与中央闹分裂,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并于10月间成立第二“中央”,为使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苦苦相劝,但张国焘仍置若罔闻。中央此时急切需要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但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上海中央局的电台被破坏后,同共产国际就已失去联系一年了。  相似文献   

17.
缪平均 《档案天地》2014,(1):18-19,40
正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为解决苏区急需的药品、医疗器械及中央红军机关所需的通讯器材等问题。中共中央指示在东北军张学良身边工作的中共联络员刘鼎负责采购解决。1936年初,红军和东北军、17路军的统一战线正在秘密的形成之中,双方达成在西安建立红军秘密交通站的协议。刘鼎为交通站作了巧妙的设计:它应该是一所医院,这样大量的医药器材进出就有了方便的借口,容易瞒过特务耳目。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曾经有过两次大的失败,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长征路上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关系到党和红军的命运,如: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张国焘分裂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情感上的重要路线,在以色列有一条从北到南的路线,在美国有一条当年华盛顿率领军队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的红25军,开始了孤军长征。红25军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经历了血战独树镇等著名战斗,成为长征中人数最少、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鲜为人知的是,这也是一支被称为“童子军”“娃娃兵”的队伍,当年的战士们只有十三、四岁。在红25军长征81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时,他们铿锵有力的历史足音犹在耳边回荡。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在上海的中央局原本同共产国际保持着联系,但1934年6月至1935年7月,接连遭到3次严重破坏,各方中断联系。到1936年4月,才联系上已经到达陕北的中央。尽管如此,上海的党组织,依然利用各种手段,宣传红军、宣传长征的情况。图为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有关红军和长征的部分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