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2.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编辑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述而不作”是孔子的编辑实践原则,他删《诗》、作《春秋》,就在这种“述而不作”中蕴含巨大的力量.孔子的编辑工作给后人两个启示:第一,编辑工作的价值并不低于“原创”,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创造性.第二,编辑工作的价值与编者的价值追求成正比.后世的编辑工作,就其影响而言,固然无法望孔子编审“六经”之项背,然而优秀的编辑,莫不是能体会理解“述”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编辑工作中寄寓价值追求、以补时弊,以这种方式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思考中医》的出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4.
智人睿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为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况:《荀子·大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8,(3)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析评文/浙江·褚良才(博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今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下简称82篇)之研究,亦当循此。“愚也闻见孤陋,...  相似文献   

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孔子。识,音zhí,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此章表现孔子勤学善教、虚怀着谷的谦逊态度。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也有人说,《论语》中的“何有”,都是“不雅之辞”。若此,末句的意思便是“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与孔子谦逊的态度不类。“学而  相似文献   

7.
曹之 《编辑之友》1997,(4):60-62
凡例又叫叙例、例言等,它是说明著作内容及编纂体例的文字。它对全书内容、体例的整齐划一是十分必要的,史书尤其如此。刘知几《史通·序例》云:“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今人吕思勉亦云:“凡有统系条理之书,必有例,正不独作史为然,而作史其尤要者也。与其炫文采作无谓之序,毋宁述条理、明统系,而作切实之例。”(《史通评·序例第十》)  相似文献   

8.
幼学之名,始见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孟子·梁惠王下》也说过“夫人幼而学之”的话。又因为它是启人之蒙昧,故又称蒙学。它的发展史实在不短,从周秦时就已开始。求知要读书,读书必先识字,字且不识,遑论其他。所以幼学也先从识字入手,根据现存的最早一部古代目录书——《汉书艺文志》小学部分的记载,汉前识字课本已有十家三十五篇,最早的是《史籀篇》,接着有《苍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汉代合三篇为一,总名为《苍颉篇》,又称三苍。时又有《凡将篇》和《训纂篇》之作,但均已亡佚,仅后世辑有片简只字。现能见到的最早识字课本是汉元帝时史游所撰  相似文献   

9.
悬鱼与振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及汉代文献中,棺外覆以“墙”、“帷”、“柳”、“荒”等构成的屋形棺罩,墙帷外设置名为“”的装饰物,是周人特有的丧葬制度。《礼记·檀弓上》说:“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暨周,殷人棺停,周人墙置霎。”所谓‘月人墙置霎”,是以饰棺之具的墙、为例,说明“周人又为饰棺之具,盖弥文矣”(陈浩《礼记集说》语)。周人饰棺之具的情况,《礼记·丧大记》记载道:“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素锦褚,加伪荒,钮六。齐五采五贝。黼二、黼二。画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戴六,披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  相似文献   

10.
帝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帝王的称号有天子、皇帝、君王之别。由于帝王乃“至尊之称”,因此古代对其称谓,也就特别慎重、讲究,并出现了许多代称。这些代称,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谦称,也就是帝王的自称;一类是尊称,即臣民百姓对帝王的称谓。一、谦称: (一) 予一人。《礼记·玉藻》曰:“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予一人”,即天子的谦称,意思是说我在天下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与众人没什么甚异。表示一种谦退。(二) 予小子。《礼记·曲礼下》曰:“天子未除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