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庄子的无君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庄子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君主的暴行,坚定地与君主统治者不合作,肆意倡导“无用之用”哲学,竭力讴歌“至德之世”的无君社会。庄子无君论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共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想,导致了封建君主的不满。儒家德治思想在道德意识领域中具有制约腐朽堕落思想的作用,在政治领域也具有理想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并对世界文化思想做出重要天就的伟大思想家.古今中外研究孔子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关孔子明君敬业观的研究.本文就孔子明君敬业观及其演变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一、孔子明君敬业观的大致内容《论语》记载:一次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如何使用手下的臣子,巨子应如何努力为君主工作。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①他还说:“邦有道,则仕;载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②在君主手下做官的臣于,要对君主忠诚,不能三心二意.这体现了孔子的忠君思想.但孔…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与韩非法家相比,孔孟儒家的政治主张更多是反专制的。韩非尊君卑臣,孔孟尊君而不抑臣;韩非重君势,孔孟重君德;韩非力主君主独裁独断,孔孟则主张君臣共治;韩非重固君保君之策,孔孟重仁政保民之道。孔孟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民本的思想,此种思想虽欠缺"民治"的成分,但仍含有"民有""民享"的内容,即以民为政治本源、为政权主体、为政治兴衰成败的决定力量,认为政治活动应为民谋幸福,此种"民本",虽非"民主",但更非"专制"。孔孟虽"尊君",但此种"尊君"是抽象的、有限的,目的在于重建秩序,实践民本,是一种民本主义的尊君,并非主张专制。总之,孔孟儒家并非主张专制,而是反专制。  相似文献   

6.
秦佺柱 《天中学刊》2002,17(4):25-28
鉴于当今社会干部队伍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从儒家政德思想中吸取精华,以加强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很有必要。政德包括君德与官德。政德的正身表现为国家管理者廉洁不贪。仁以待人指君主及官吏以仁爱之心善待万民。勤政指国家管理者业精于勤。政德的公正原则是任人唯贤与赏罚严明。君主与官吏能谦虚待人,可以守天下,守国家,守其身。  相似文献   

7.
朱熹对"诚意"的关注态度是和"天理"一起并列的,是其思想的代表部分。朱熹一生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的腐败,他把希望放在了君主的身上,盼望通过对君主教授"诚意"来"正君心",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  相似文献   

8.
伦理政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君民观是其思想中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提倡君臣对应;汉朝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的思想,以确立君主的权威;到了宋明,程朱理学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君主权力进一步上升为不可违逆的天理。三期儒家适应时代要求,其君主观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民本思想可以追述到西周,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之说。传统民本思想是作为君主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手段出现,而陆九渊却突破这一局限,从君主道德本心入手,试图找到君民之间心灵情感的依归。这是其心学特色的一大凸现。  相似文献   

10.
探讨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有三个层面。第一,"通乎性命之情"即把握和利用人的自然欲求,是吕不韦管理思想的出发点;第二,"天下为公",即建立一个相互依存、利益共享、和谐共处的组织,是管理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个理想的关键是明确"君道"、"臣道",即组织内要合理分工;第三,君主完成"君道",就需要修身律己、尚贤任贤、崇尚德教。吕不韦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道德概念与定义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概念的定义一直是伦理学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然而,“道德”概念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其定义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伦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如何对“道德”概念进行定义,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中西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的理解;二是日常生活中对“道德”的使用;三是伦理学研究中对“道德”的运用。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对“道德”做如下定义:所谓道德,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观念,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思想品质中的一项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王襞的格物正己与修身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认为格物的本质在于正己,正己的核心在于修身,修身的关键在于诚意正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榕物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师德伦理陷入应然与实然、德治与法治、道义与功利等三重困境。以"中国梦"引领当前我国高校师德伦理价值抉择,可以通过厘清"应然"与"实然"的合理阈限、推进"德治"与"法治"的深度结合、采用"现实"和"理想"的递进标准来解决师德伦理价值内涵界定、选择向度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一定的修养方式,才能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是朱熹修身工夫的三个重要环节。朱熹的修身思想。上承先秦儒家。下启宋明后学,对于人的存在的道德价值的完善。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重要思想。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当代视野下.要认识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它不仅仅是某一方面对另一方面的单向运作;服务的客体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人民的生活、工作等,更要重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服务;要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周易》"天人合一"思想体系里,天地人三才源于并合于一,其中,人并不是一种被动的现实存在,人参与了世界万物的创化,而在这种创化过程中,中国古人非常注意化人为成自然,孜孜以求人为、人事、人道与天道的协调一致性,始终强调世界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地洞察到:(1)只有在天地人三才和谐的基础上,才真正能够使人为的事情变得自然而然;(2)世界的和谐是天地人三者一体的和谐,仅仅人类一方孤立的和谐是不可能的,因为失去了天地与人的和谐,人类的和谐便失去了基础;(3)我们人类所身处其中的世界的变化运行,人类并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人类的所作所为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间万物的生息繁衍,因而很自然地人类对世界失衡的生态及其向和谐目标的趋近显然也负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与艺德育人是辩证统一的,立德树人是艺德育人的基础,艺德育人是高等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具体表现,立德树人与艺德育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艺术院校艺德育人的途径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艺德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鼓励艺术实践践行,利用名师名作的示范引领等。通过这些途径,有利于培养出艺德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便利和畅通,人与社会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在"微"视域下,微信以其功能的完备性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的关注,也由此带来了很多伦理方面的困惑。究其根本,一是由于网络相应的监管机制的缺失,二是由于人伦道德方面的缺陷。信息社会亟需文明的元素,并以此培养网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从树立信息文明的角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