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条较大的河流,辽河水系与黑龙江水系南北呼应,是东北地区两条最大的水系。辽河干流总长度为1 390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辽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三大山脉(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而且流经丘陵、平原、沙漠、湿地,最后注入渤海的辽东湾。从辽河流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来看,其早期族群文化遗迹的地理分布大体是按照西辽河、东辽河与下辽河流域三个区域展开。辽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黄河流域和燕山地域的夏商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有着悠久而又成熟的文明形态,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2.
印第安人并非土生土长在美洲大陆,没有发现类人猿一类可以进化为人的任何古人类化石遗骨的遗存。考古学已经肯定,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是在当地土生土长演进而来,而是从别的地方迁移到美洲大陆的。在哥伦布到达美洲时,美洲印第安人的总数估计为3500万到4000万人。这些土著人到底是从哪里迁移到美洲来的?他们属于哪一人种。他们是在什么时候,怎样迁移美洲的?经各国学者长期研究,一致肯定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种,也就是黄种人。他们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眼珠黑色、体毛和汗腺不发达,鼻梁不高等,整个身体形象都是黄种人。换言之,印第安人和中国人属…  相似文献   

3.
在广阔的黑龙江流域的松花江、牡丹江水系,以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渤海国历史遗迹和遗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的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内.不断发现渤海国的遗迹和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现为研究缺乏史料记载的渤海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为尽可能真实复原部分渤海的历史提供了可能。实际上,黑龙江流域的渤海遗迹遗物是以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为中心而展开。文章主要依据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文物出土情况,对渤海国的上京城遗址、二十四块石遗址、村寨遗址、寺庙遗址、边墙遗址。碑刻、壁画,以及渤海国的铁器、铜器、金银玉器、陶器、瓷器、货币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加以重点介绍,目的是为拳术界提供清晰的黑龙江流域的渤海历史遗迹币口遗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美洲的早期交往首先是以跨越太平洋开始的。这种说法当然只是以文字记载为限。虽然有人推测过中国人及其他东方人横跨太平洋的几条航线,但在远古时代,就运载工具而言,这似乎不太可能。从考古学角度看,有人认为中国与美洲的关系可以推到3万年前或更早些。可以这样说,新大陆土著居民不是横跨太平洋移去的,他们可能是从中国北部向北进入西伯利亚,越过白令吉亚地区(即今白令海峡一带)到达美洲,然后折向南方,最终到达中美洲。他们在被西班牙侵略者征服(16世纪20——30年代)之前,在那里已先后建立起灿烂的古代帝国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和  相似文献   

5.
印第安人的起源曾经有人认为印第安人起源于美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亚洲和大洋洲迁移过来的。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在美洲大陆上发现猿人化石遗迹,后一种观点目前几乎已成定论。早在16世纪,西班牙人何塞·阿科斯塔就提出人类是单一起源,美洲印第安人可...  相似文献   

6.
美洲原住民强烈反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神话.哥伦布带给美洲人的是侵略、奴役与大屠杀.而200多年来,众多中外学者热心研究表明,中国人在早于哥伦布一千年乃至三、四千年前就发现了这块大陆.美国默茨博士<几近褪色的记录>通过对中国古籍<山海经>的研究,认为"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2200年就已到达美洲".而以中国太平洋学会研究员王大有、宋宝忠以及笔者多年的研究,更从体质人类学、图腾学、语言学、古文字学、古代地图学等多方面雄辩地考证出,多批中国人确实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  相似文献   

7.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是世界上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然而,山西籍的原《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连云山教授日前推出新说:真正有资格称为发现美洲大陆的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哥伦布只能称之为“到达”新大陆,而我国东晋法显大师则比哥伦布还早1080年。  相似文献   

8.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课是世界古代史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重要内容。本课内容通过教师挖掘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同时,课文涉及到的故事材料相对较丰富,教师可以加以取舍的进行介绍,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相似文献   

9.
文化扩散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在不断进行着,尤其是地理大发现后,人类的文化扩散现象无处不在,语言、文学、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人种、民族等无不打上文化扩散的烙印。旧大陆的先进文化在向新大陆扩散的同时,新大陆的特有文化也随之向旧大陆迁移,其中以农作物的迁移最为重要。现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许多农作物,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内,由美洲大陆迁移扩散到各大洲的,它们丰富了全人类的食物构成,为现今不断增长的人口,广开了食物来源,保障了人类最为基本的生存需求,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新大陆扩散到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华人移民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至今日为止,人们始终没有在美洲地区发现过古人类的遗迹与遗址,因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都把美洲排斥在可能的人类诞生地之外。今天被人们称为美洲土著居民的“印第安人”,其实也是昔日来自外洲的移民的后裔。人们曾经在加拿大和现在美国的南加州地区发现过四万年前现代人类的头骨遗骸,据此,历史学家认为“印第安人”的最早的一批祖先,大约是在四万年前(另有一说是二万多年前),从亚洲地区越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历经数万年之久,才逐渐散居到南北美洲各处。这些来自亚洲的古代移民的后裔在中美洲、南美洲创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在历史上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确立之后,所具有的东北边疆、边缘的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地理方位的哲学理念相关。中国东北是具有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特殊区域。1858年是中国东北地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转折点。中国东北的文明诞生、文化移动、民族迁徙的历史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按照流域文明的分布。东北的历史空间可划分为: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五大流域文明区。在五大流域的空间中有东胡系统、肃慎系统、减貊系统、汉人及其他民族等五大民族体系。这些民族在上述五大流域中建立了若干个方国、王国和帝国政权。由于受国家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及民族意识的影响。东北亚诸国在中国东北历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历史观。我国当代进行的大清史编修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程、东北属国研究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各项东北经济振兴建设工程;对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东北历史空间的现实与未来的变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早在更新世初期 ,就有人类在我国的土地上生活。最先他们生活在以昆仑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在距今 30 0— 2 0 0万年前 ,他们沿着黄河和长江逐渐向其中下游地区递迁和拓展 ,从公元前六千年开始至公元前二三千年的尧舜禹时代 ,城池和居民聚落及祭坛建筑遍及黄河、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 ,形成了以长江为轴心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为轴心的北方 (即中原 )文化的两大文化区。大量史实证明 :我国已有七千年以上的文明史。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北类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家店下层化大约是公元前2300-前1000年左右,在燕北辽西一带发展起来的一支发达的早期青铜明,它的生存和发展,代表了虞夏殷商之际,中国北方地区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国家和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夏家店下层化形成之际,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化发展面貌,产经出现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当其晚期发展阶段,曾经与后起的夏家店上层化有过一段共时关系,由此导致阴河至羊肠子河一线分布密集的城堡带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位于大凌河畔的古营州(朝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东北亚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在隋唐时期,营州由于地理优势的明显与多民族的开发,使其一度成为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核心。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天的朝阳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截止到2010年为止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数量多达205座之多。我们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各类随葬品中,透视出曾经辉煌和灿烂的文明印记。梳理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便于我们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营州究竟处在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位于大凌河畔的古营州(朝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东北亚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无论是中原的农业文明、还是中亚地区的锡尔河流域文明,以及草原文明都曾经以朝阳为中心而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展。尤其在隋唐时期,营州由于地理优势的明显与多民族的开发,使其一度成为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中心。由于三燕政权和北魏政权的早期开发和积累,加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营州必然成为隋唐帝国经略东北的边疆重镇。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天的朝阳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截止到2010年为止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数量多达205座。我们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各类随葬品中,透视出曾经辉煌和灿烂的文明印记。隋唐时期的营州对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文化的传播、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以及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梳理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便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营州究竟处在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域文明史中,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在三燕、北魏、隋唐时期曾经是中国东北的文明中心。朝阳地区保存下来的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遗物所表现出历史风貌,具有独立的地域特征,朝阳在历史上具有兼容并蓄的人文地理性格。文章通过对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察,来说明朝阳地区是东北历史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地域。  相似文献   

18.
嫩江古称“弱水”、“那河”、“捺河”、“难河”、“讷兀河”、“脑温江”、“恼温必拉”等。嫩江是我国东北地区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它既属于黑龙江流域的水系,也是松花江水系中的最大支流。嫩江发源于大、小兴安岭夹角山地。由北向南流并与北流的松花江干流、东流的洮儿河在今吉林省的大安市与黑龙江省的肇源县fr舍,形成了松嫩平原上的三江平原区。这一地区曾经是辽金两朝经营管理大、小兴安岭及其外兴安岭地域,也是各少数民族的重要军事防御区和设防区。从嫩江流域的角度观察,辽金时期在这一区域设置了星罗棋布的军镇、城堡、路、府、州、县等建制。近年来,在嫩江流域共发现了一百余座辽、金时期的古城遗迹。梳理和综述这些已经知晓的辽、金城池及其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嫩江流域的筑城布局、民族分布、行政建制、历史地理、交通驿站,以及这一地区辽金时期城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世界农业起源而言,高梁起源于非洲,小麦和大麦起源于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洲,水稻、粟和黍类栽培植物,则起源于中国。其中,长江流域是水稻的原生产地,黄河流域是粟的原生产地,而西辽河流域则是黍类的原生产地。西辽河地区的早期农业自距今8 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开始发生,中间经过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两个阶段约4 000余年的发展,到夏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达到发展成熟程度,并于同期中原地区的夏商文明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早期国家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