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音乐”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研究当今音乐与现实生活关系的重要课题。音乐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流行音乐是与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历程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艺术文明和世界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已经开始迈向成熟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宝库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高萍萍 《黑河学院学报》2024,(2):168-170+180
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既存在着很强的必要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作为一种泊来音乐,流行音乐想要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其必然要与本土的传统音乐相融合。而对于传统音乐而言,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可以很好地借助于流行音乐的大众性、时代性等特点更好地展示自身的魅力,同时也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音乐的融入不仅可以很好地提升流行音乐的传统审美意识,同时也可以极大的拓展流行音乐的创作视野,让我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以更加自信且强势的姿态面临日趋激烈的全球性的音乐文化竞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尽一份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作为现代文化艺术的代表,已经被引入到高校音乐教育大纲之中。通过在音乐专业学生中开设流行音乐演唱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思路、丰富自身的音乐元素,同时也能够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然而,现阶段关于高校流行音乐的实践教育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手段,由此造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流行歌曲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流行音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及基层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流行音乐实践教学的对策,力求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流行音乐的教育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5):161-162
中国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受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并由此深入当代音乐生活中审美取尚、审美意识的转变、更替及社会潜意识。本文借助中学音乐教材里的流行歌曲,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结合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行粗浅地解读。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时代下,流行音乐发展出现了新的途径——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而电视节目和流行音乐都是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类电视节目正是这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越来越多的音乐节目让我们开始重新认识中国流行音乐,了解更全面的流行音乐体系,并开始思考未来音乐发展的趋势;以具体节目为例,分析中国流行音乐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随着欧美音乐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音乐便与它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融合,跨界音乐的出现使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音乐相互包容与渗透,最终成为了独立于传统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形式。在这一音乐风潮的影响下,许多音乐人也开始了以民歌、戏曲艺等为载体的大胆尝试。本文以十三月文化公司旗下的音乐厂牌"新乐府"为切入点,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藏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珍宝。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必须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化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实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流行音乐作为广受年轻群体喜爱的一种音乐类型,风格通俗易懂。同时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高校音乐教育除了以各种音乐类型的经典名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视听练唱耳等基本音乐素养,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当下,也不能忽视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程中。  相似文献   

9.
王俞之 《音乐世界》2020,(2):70-79,F0003
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当下及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凉山弈族流行音乐唱作人扎根弈族文化,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集创作与演唱于一体,创作出大量高质量作品,成为流行音乐民族化和民族音乐流行化的优秀范例。本文从文化背景、音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角度,对凉山弈族流行音乐唱作人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希望由此对中国流行音乐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流行音乐是世界几大音乐类型之一,广泛传播于世界每个角落,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人们对流行音乐这种音乐元素的喜爱程度不断加深,特别对于处于高中阶段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狂热使学校不得不深思,是否应该将流行音乐带进高中音乐课堂。本文从流行音乐教学观念、教学素材、教学过程入手,探讨流行音乐教学方法,让流行音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  相似文献   

11.
流行音乐(Pop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的种类繁多,既包括流行歌曲也包括其它流行器乐曲,爵士乐、摇滚乐、说唱乐、乡村音乐等。流行音乐是现今当代音乐文化的主流样式,不管人们对这种音乐文化样式的变化是否满意,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后,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音乐教师需要有广阔的胸襟,还需要有接纳流行音乐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将流行音乐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初中音乐课程中,融入流行音乐,能够缩短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并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喜爱之情,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为有效促进流行音乐和初中音乐教学的融合,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区域内被绝大多数民众广泛接受并具有典型中华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受时空局限,"与伦理通,与天地和"。自上古起,黄帝、尧舜、商周各时期均有自己相应的音乐,这些古代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根基,是特定经济基础之上重要的文化要素。对移风易俗、引导人心向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新生的流行音乐已形成规模产业,而传统音乐早已不见往日的辉煌,步于低谷。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应对外来流行音乐的巨大挑  相似文献   

14.
流行音乐以优美的、琅琅上口的旋律及独特的韵味深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普及性之广是任何类型的音乐所无法比拟的;流行音乐已经深深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流行音乐源起民间音乐,而中国流行音乐如要走出中国特色的路子来,势必要深深的扎根于中国民间音乐这块广阔的土壤,方能生生不息,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5.
李伊 《安徽教育》2012,(8):47-48
<正>流行音乐现代特色鲜明,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流行音乐理应成为其中一部分,我们不应忽视它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乐"(yue)在"乐"  相似文献   

16.
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音乐人也开始不断创新,在音乐中加入了不同的音乐元素。音乐流行元素包括具有传统意味的中国元素,具有欧洲古典风的古典音乐元素和具有中国国粹的京剧元素等。流行音乐中的音乐元素的多样性表明我国的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独有特质。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概念、特点、发展加以阐述,针对流行音乐中的音乐元素的多样性作以研究,希望对流行音乐有更新的认识,对流行音乐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音乐形式的传入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流行音乐的兴起使得音乐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娱乐的快餐式文化形式,在流行音乐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很少将音乐创作与唐诗宋词联系到一起,而实际上,唐诗宋词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当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唐诗宋词与音乐的关系出发,结合实例探究唐诗宋词在中国当代音乐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需要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弘扬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是中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原则。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观"需重视:转变教师观念,改革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尊重审美规律,用美的音乐来说话;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19.
流行音乐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十分巨大。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代表,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都深受流行音乐的影响。探讨了流行音乐融入中学音乐教学的意义和方法,以期通过流行音乐的影响促进中学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20.
张计 《教学与管理》2010,(5):107-109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关于音乐素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限制已经放宽很多,但是进入音乐教学课堂的内容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严肃性的音乐,对于具有流行音乐风格或者说流行音乐特点的社会音乐文化进入课堂仍持保留态度,对其进入课堂所能发挥的作用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原因有两种:一是认为这部分音乐的素材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教育管理者认为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不利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二是教师自身对于社会音乐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