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课堂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新课程确立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出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对课堂教学中的"人"的因素,构建新型的师生、生生之间人际交往,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和谐的人际交往对于研究生自身发展、和谐校园氛围的构建以及社会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研究生在校园里遭遇人际交往挫折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以锦州市某高校在校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针对校园里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研究生的人际交往挫折主要发生在同班、同宿舍、同门与师生之间,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是造成研究生人际交往挫折的重要原因。从创造和谐轻松的外部生活环境、构建研究生挫折防御及修复机制、引导正确的挫折观入手,最终实现研究生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谐的辅导员师生关系包括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角色关系两层含义。辅导员应该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师生交往中要符合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主导式对话关系特点的双重要求,创建并完善师生对话机制,以全面构建和谐的辅导员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郑杰 《辽宁教育》2005,(9):27-28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实现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说,人际交往既是彼此交流和沟通信息的过程,又是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此种意义说来,一堂课最终实现的不仅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递,也是师生间的人际交往。由此看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人际交往的关系是否和谐。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哲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以个人存在作为研究对象,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和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在教育观上,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的个性化,人性化以及主体性。在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和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与学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它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人际交往。有效的教学取决于和谐、有效的人际交往。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及其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体育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互动,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和谐氛围,它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外部因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师生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良好的教学情境既是师生互动的手段,又是师生互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具体来说,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课堂上人际交往,特别是师生交往是否和谐、有效。所谓和谐,是指信息交往的内容、形式以及意向、情感是否协调一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社会有机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不可少,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而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际交往的和谐起着导向、调节与约束控制的作用.可以说。在交往的过程中.社会公德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生正处在人际交往观形成时期,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环境,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层次,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先秦之《诗》到汉代被经学化以后,其原貌日渐不清。考查先秦儒家其他典籍与《诗》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部分地了解《诗》的原貌。《礼记》称《诗》透出《诗》乐一体的礼乐文化的客观信息,《礼记》论《诗》引《诗》则一方面反映出儒家对《诗》经学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又透露出儒家对《诗》的文学性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外延,认为先秦儒家孝文化体现在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为善事父母,社会层面为以孝治国与泛爱人。指出吸取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提出当代弘扬先秦儒家孝文化的举措:从孝入手,推行孝育,实行孝治,创设爱的氛围并着力加强个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易》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从《易经》到《易传》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从巫术宗教向哲学人文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儒学和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学派的先哲大师以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周易》经过《易传》的发展,把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世事人伦上,累积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继承了《周易》中的伦理道德因子并进行了阐发,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易传》则在对《易经》阐释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丰富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且主张不必拘束于烦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15.
人性观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要源头,儒家思想是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的主体。先秦儒家元典中的人性观主要阐述了如下内容:人性的来源及相似特点;人性的本质与地位;人性的变化与境界;人性的组成与表现;人性的作用和价值;人性的善恶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学说在儒学正统性上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别诸生》这首诗,王阳明表达了心学在谱系上与正统儒学一脉相承的观点。一方面,在儒学学说演变史上,他倡导回复理学兴盛之前本已存在的于儒学学说中的“心性”观:另一方面,王阳明提出了与正统儒学“修已治人”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方法。王阳明之所以强调他的学说与儒学正统一脉相承的关系,在于使其学说本身更具有完整性并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一书是先秦儒家思想集中的表述.在<荀子>书中,不仅其思想彰显智慧的光芒,其语言艺术更是与思想相得益彰.具体到修辞艺术而言,其独具特色的比喻艺术,自然浑成的对偶和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技法,于今很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超验主义思想是美国文化独立的一杆大旗。在创立和形成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爱默生及其同仁放眼世界,在世界文化视野下积极探索,中国孔子等圣贤的思想渐渐进入了爱默生的精神世界。在友人同仁的支持鼓励下,爱默生潜心研读儒家作品,选择性吸纳孔子儒家思想,在与孔子等中国先哲结缘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儒学情结,在超验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和而不同"是古老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文化观既强调"和谐",又关注"不同",与今天所倡导的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涵基本一致。"和而不同"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文化观,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