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吉米·卡特在1977年初高举"人权"大旗入主白宫之时,美国的中东盟友、伊朗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正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给巴列维国王的专制统治带来进一步的冲击,相反,它给伊朗的反对派则带来很大鼓舞。面对伊朗局势的日益恶化和巴列维国王统治的愈加孱弱,美国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和国务卿万斯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从而在对伊政策方面发出了不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声音,这对美国的经年盟友巴列维国王而言不啻是一个灾难,他的专制统治也因此而愈加脆弱。到1978年年末,美国最终做出了抛弃山穷水尽的巴列维国王的决定。客观地讲,布热津斯基通过政变延续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主张是没有可行性的,而华盛顿在接受伊斯兰革命之既定事实后,也没有得到伊朗新领导的积极回应。美国不得不接受曾经的密友伊朗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2.
帖木尔是14世纪后半期至15世纪初给中亚和近东地区的社会政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一个历史人物.帖木尔征服伊朗东部的赫拉特、萨博赞瓦和突斯等地的全过程表明,其向伊朗东部扩张的政治动因是要加强自己在伊朗的政治影响,经济动因是要掠夺伊朗的原材科来繁荣自己的家乡河外地区,以博得家乡人民的支持.帖木尔对伊朗东部极其野蛮、残忍地掠夺和侵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处充满神秘的土地,这里的生活危险和阳光并存,这里的青春更多了一份坎坷。这里,就是中东。中东地区的电影特别爱把镜头对准年少的孩子,没有明星与商业化运作,瞳孔深处流露出来的对灾难的控诉,真挚动人,无须表演,因为那就是他们很多人的真实生活。而这些电影,也往往和战争、贫穷、宗教纠缠在一起。正因为如此,这里的青春,才显得那样沉重。伊朗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改编自玛嘉·莎塔琵的自传体漫画,大背景放到了伊朗伊斯兰教革命时期。年幼早熟的玛嘉在革命失败后的氛围下,越过官方禁令,迷上Punk音乐。她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忧,于是父母把她送到奥地利上学,Punk音乐并没有让她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身为伊朗人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情绪。被当做"异类"的她,逃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异乡人的身份,甚至为了追求自由不惜牺牲亲情,她却无法摆脱那个叫"伊朗"的故乡在她身上打下的  相似文献   

4.
当代日伊关系处于非对称性依赖的友好状态,其一在于日本与伊朗之间没有发生过重大矛盾;其二在于日本一直是伊朗最主要的进出口贸易对象国。本文认为日伊交好的原因是:两国历史上没有恩怨;在冷战格局下,日本跟随美国的外交战略与伊朗交好,但在美伊关系恶化的情况下,日本出于国家利益尽量与伊朗友好交往;在现实中,伊朗日本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需要、相互依赖。尽管日伊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的,但日伊交好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神威     
(一)化解战争 公元前612年,伊朗北部的美地亚人联合迦勒人攻破伊拉克北部的亚述国后,用二十年的时间向心扩张,遭到吕地亚王目的顽强抵抗,双方激战五年,胜负难分,给当地人民带了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6.
冷战格局下的美国与伊朗特殊关系(1945—19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格局下,从二战结束到伊朗发生革命,美国和伊朗逐渐形成了“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是依靠双方的武器和石油交易来维系和加强的。美国希望利用这层关系推动伊朗的政治、经济改革以维护伊朗的政治稳定,确保美国在波斯湾和全球的利益。但伊朗国王认为美国需要伊朗及其丰厚的石油作为遏制苏联的工具,不会向他施加太大压力,因此没有完全听命于美国。由此产生对美国、伊朗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在英法德的再三斡旋下,伊朗最终同意中止与浓缩铀有关的一切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也不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从而使伊朗暂时躲过了经济制裁,美伊紧张关系有了一点点缓解。舆论普遍认为,美国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大棒并没有放下,因为美国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摆平伊朗核计划。美国曾向伊朗发出警告,说美国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证明,伊朗为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系统(导弹)正进行秘密努力。而伊朗则认定,自己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字国,承担了不扩散核武器的义务,同时也应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美国要用莫须有的罪…  相似文献   

8.
危险的树     
2006年8月29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说,和平利用核能是伊朗的权利,伊朗将坚持执行相关计划,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他还提议与美国总统布什就一些国际问题进行电视直播辩论。他说,通过没有任何限制的电视直播辩论,他和布什可以自由地表达各自的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和伊朗之间的交往是非常少的。那时对伊朗影响最大的外部国家是英国和俄国。虽然伊朗领导人有意把美国吸引到自己的国家,以抗衡英国和苏联给自己造成的巨大压力,但是因为相距遥遥,而且当时美国在伊朗也没有足够多的利益值得它冒与英苏对抗的危险,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伊关系只是停留在相当低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伊朗核问题由于其敏感性和复杂性,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自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后,联合国四次通过对伊朗进行制裁的决议,望其能够停止铀浓缩研究,进而放弃谋求核武器计划。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伊朗方面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让步,结果不令人满意。围绕制裁效果来看,各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究竟国际制裁在伊朗弃核问题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制止伊朗发展核武器除了高压与接触两种基本途径外,是否存在第三种途径,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制裁的效果,文章希望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其32年的外交实践中既有一以贯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也时刻出现矛盾性。矛盾性的根源在于宪法条款、决策者心理认同、外交理论与实践、国家利益界定、外交决策机制和领导体制,其一致性的根源在于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伊朗外交的矛盾性形成相互牵制的格局,彼此消耗外交资源,体现了伊朗外交中的探索性,而统一性又正好体现了伊朗外交的本质属性。没有矛盾性,外交政策就缺乏活力和动力,没有稳定性,外交政策就缺乏恒久的影响和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课程.教材.教法》2020,(3):130-136
所谓灾难教育,大抵是通过对历史灾难的记述,或对可能发生灾难的预估,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高度警觉,培养应对各种灾难的品格修养和必备能力。语文教材里虽然没有"灾难教育"主题单元,但有灾难题材。本文首先结合语文教科书几篇代表性课文,谈谈灾难教育的成绩和问题;进而述评美国麦格尔教育出版公司《阅读/写作工作坊》中的灾难题材,进行比较;最后提出在语文课程及教材中进行灾难教育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朝鲜核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伊拉克战后陷入困境之际,伊朗核问题又愈演愈烈。对于美国人来说,伊朗,是一个敏感的国家;核问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此,美国会不会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再次将战火烧到伊朗,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传说现代人有几大"傻",包括给喜马拉雅山安电梯、给飞机装倒挡等。如今,龙眼有一个更傻的想法——无刹车的"核列车""伊朗的核计划‘没有刹车’"——这是伊朗总统内贾德今年说过的最富创意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5.
尽管经历了地震的灾难,但四川人乐观、幽默的天性并没有被灾难压倒。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之后,四川灾区人民开始自幽自默。  相似文献   

16.
《中文自修》2015,(2):55
【相关名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爱因斯坦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幸福。——海伦·凯勒一个没有知识的旅行者等于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伊朗民间谚语  相似文献   

17.
3月15日,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就联合国安理会有关伊朗核问题新决议草案达成一致。新草案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并对其进口重型武器进行限制;延长对涉及伊朗核项目和导弹计划的个人及实体的财产冻结,并扩大了有关对象的范围;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与伊朗政府间进行金融业务往来等。然而,就在新草案通过的前两天,伊朗政府发言人伊尔哈姆放言,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可能通过的新制裁决议“并不担心”,也不会暂停铀浓缩活动。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伊核列车似乎没有刹车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伊朗地处中东,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民族是波斯族,约占全国人口一半,波斯语是他们主要的语言。历史上伊朗多次遭到外来者的入侵,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的奴役,教育也长期受到封建宗教的影响并一直处于半殖民地的落后状态,主要在伊斯兰教所办的私塾中进行。一八九七年成立教育审议会后,采用了仿效法国的教育制度。一九一一年,伊朗的第一部“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每一个年满七岁的伊朗儿童都要受义务教育。但是三十年后,年满七岁的儿童上学的还不到百分之二十。一九四二年又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但是二十年后年满七岁的儿童仍然有一半没有上学。对于女孩和农村儿童来说,情况就更差了。伊朗农村人口约为城市人口的三倍,但农村儿童只有百分之十七能够上学。因此,到六十年代初期,伊朗的文盲仍占一个很大的比例,教育事业极为落后。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与伊朗的对峙中,美国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武力和恐吓达不到目的,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萌生了借助伊朗反对派制约伊朗现政权的想法。在伊朗核问题发展过程中,美国越来越倚重包括支持伊朗反对派,通过以色列对伊朗的政府官员和核科学家进行暗杀等在内的手段达到瓦解伊朗现政权之目的。美国对伊朗的"秘密战争"加重了双方彼此间的仇恨,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加强了伊朗的民族凝聚,它还可能促使伊朗领导人由目前追求核技术发展为追求核武器。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