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静 《新闻三昧》2006,(7):39-39
对于主题宣传,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规定动作”要写出深度、写出特点、写活写好,受读者欢迎,似乎很难。从2005年开始,中央新闻媒体陆续开展了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采访行动在内的主题宣传活动。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笔者参加了其中的一些采访报道,对于主题宣传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思考。认识要到位在许多人的意识中,主题宣传就是正面宣传,报道的就是成就。因此,一些记者在采访组织主题宣传的报道时,常常罗列出一个地方、一家企业大量枯燥的数据和事实,缺乏新鲜具体生动的事例。由于没有探寻新闻主题背后存在的深刻意义,没有将一…  相似文献   

2.
从事经济报道20多年,饱尝了酸甜苦辣。近两年来,我觉得经济报道难度较大,与同仁交换意见,多有同感。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写出可读性强、有感染力的经济报道来,成为许多从事经济宣传的记者共同关心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寻找“闪光点”前一阵,记者下去采访,头一个难题是:不少企业效益下降,一些企业领导情绪低落。这种困难状况和精神状态,也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记者,觉得经济宣传无从下手,出现  相似文献   

3.
说到企业报道,有些人第一个反应是:“现在效益不好、能宣传的典型少。”不少人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缺乏经验的采访环境。这种感觉有它对的一面.工业企业效益普遍滑坡,现有的典型经验已反复报道过了。也有不对的一面,这便是这种报道定位出编了──看重事物发展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看看成套、成型经验的报道而忽略了不完善经验中的有价值成分。再往深处说,一些搞经济报道的记者还不善于在新的情况下.运用“过程论”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此使企业报道陷入这样一种境况:面面俱到大而全的经验报道多,一事一报…  相似文献   

4.
积极开展批评,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扶正祛邪的有效手段。作为记者,既要坚持正面宣传,鼓励先进,弘扬正气,也要善于向那些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 做记者工作的人都知道,正面宣传普遍受到欢迎,被采访对象大都能主动配合,在采访过程中,基本上是有问必答,一路绿灯。而批评报道呢?恰恰相反,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轻则受到冷遇和阻拦,严重时,记者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近年来,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被殴事件已屡见不鲜。这说明,搞好批评报道,并非易事,为了批评报道这朵带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记者采访遭拒、限制采访、记者被打等现象时常发生.记者报道正面新闻时,采访对象一般都乐意配合,但当记者说真话或是报道负面信息时,一些单位、部门就千方百计阻碍,甚至动用武力打击报复记者,记者的采访权屡被挑战.  相似文献   

6.
有观点认为:对正面宣传收视的期待不要太高,阶段性、大规模的正面宣传对媒体意味着一段时期的收视低迷。也有人认为,正面宣传只要不出偏差,导向正确即可,无过即是功。当前,我们必须廓清上述认识的误区,理直气壮地向正面宣传要效益。向正面宣传要效益首先要明晰电视的两个属性: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 电视媒体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宣传效益的双重构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种只讲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和片面追求经济而不顾导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是国情使然,也是媒体的属性使然。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合伙进行采访。但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采访方法不同。集体采访,是记者们合伙组成的写作班子,统一采访,统一写作,形成一篇文章。而“普尔”采访法,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人物合伙分工协作所进行的采访。在采访过程  相似文献   

8.
徐永兵 《今传媒》2006,(1):42-43
正面宣传是我国新闻媒体做得最多、也应该是最擅长的新闻业务。但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虽然数量多、声势大,取得的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突发事件、舆论监督的报道总量虽然不大,社会影响力却很强。在一些媒体甚至出现了正面报道记者不爱写、读者不愿看的现象。原本看似简单惯常的正面宣传,却成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问题,这需要引起业界的重视。把脉当前正面宣传,我们可以发现诸多“病征”:——面目雷同,千篇一律。不少正面宣传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这一篇与那一篇只不过是换了单位、人名、地址、时间等等而已。报道的程式和话语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地市县台记者写批评稿件的畏难情绪原因种种,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1、怕费精力。正面宣传较批评性报道容易把握,跟着方针、政策、中心工作走,就出不了大问题。而批评性报道则不行,它一定要严格遵纪守法,所涉及的事件一定要做到事实准确,情节清楚,决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因此,在选题、采访、写稿、发稿等方面都比正面宣传要求更严。选题时,记者既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天分析和研究选题,注意寻找在执行政策中出现问题所具有普遍性的选题,又要注意曝光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和发生的变化。采访时,记者既要深入采访,亲自调查,…  相似文献   

10.
一提效益,好多人会认为那是工厂的事。其实不然,各行各业都要讲求效益。报纸是精神产品的综合,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样需要讲求效益。提高宣传工作的效益,乃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一)去年9月,丹东日报举办的《鸭绿江全国记者采访周》活动,全国有28个省,市的32名记者参加。这些记者返回本地后,大都写出了有新意、有深度的报道。但令人耳目一新,感受最深,即效益最好的,要算大连日报记者张明祥的一组报道:《丹东一些厂家甘愿做龙尾,大连哪些企业愿意当龙头?》《谁能救活丹东石油化工厂?》《丹东织机多,大连有棉纱,双方能否  相似文献   

11.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己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已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了。有的记者外出采访,兼顾广告,也有以拉广告为主,采访次之的,甚至只做交易,“不见兔子不撒鹰”。此外,诸如盛夏之际访一访啤酒厂,地毯紧俏时刻去地毯厂抓点“题目”,化妆品用完了去日用化工厂搞条消息,这都是目的明确,讲求“效益”的。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进到新闻报道领域,可说是新闻记者的末路,也是新闻报道的悲哀。当新闻采访写作被当成某种交换筹码时,记者的人格、身份也就被降低到筹码的地步了。我曾听到一位厂长十分轻蔑地说,某某记者也就值一瓶雪花膏钱,给他一瓶雪花膏,他就给你报道。此话令同行汗颜。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记者协会于8月份组织了全省第一次地区报纸异地采访活动,各地区报社派记者到张家口地区采访,时间总计半个月,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参加的同志在总结时一致认为,这是新闻改革中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这是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一个基本保证。近年来,这一方针在各级新闻宣传部门和单位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但也有一些新闻单位在正面宣传的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不够、采访方法不当、材料取舍有误、分寸掌握不准等原因,致使稿件可信度不高、导向出现偏差,甚至出现思想政治差错,正面宣传产生了“负效应”,影响了宣传的效果,妨碍了宣传质量的实现和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最近,笔者连续看到两则出现此类问题的报道,对此作了一点思考。 3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在《人与自…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出现了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现象。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正规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这是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重要讲话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方针。如何搞好正面宣传,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是目前新闻界议论的热点之一。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不成熟的意见。一、搞好正面宣传,先要弄清什么是正面宣传对于正面宣传,新闻工作者一般都不感到生疏,可是对什么是正面宣传,人们的理解却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往往比较重视对方(?)”“言”即语言表达,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方的“言”外之“色”——非言语表边.实际上“非言语表达”在采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采访中,采访对象的许多心理活动,言语无法表达或不便表达的,却通过各种姿式、表情流露出来。这种种“言”外之“色”,是采访对象思想感情的间接的或者比较隐蔽的反映。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7.
我一年中有三分之二时间深入生活中。甚至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做到用“眼睛”、用“脚”去采写新闻报道,不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不“泡”会议,不靠文件或领导讲话编写新闻稿。比如,为了全面了解、掌握邹向阳为了山区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天麻高产技术并指导农民栽培的典型事迹,我先后8次累计跑了200余公里,深入到种天麻的农家查看,座谈了解。为此所写的《大山深处著论文》被陕西日报采用。蚕桑生产是我县的拳头产业,仅这一项全县农民创造了一千多万元的产值。1991年,我在业余采访中了解到;从产品经济到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企业经济宣传已成为当今报刊、广播、电视宣传中的主角。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纵观各种经济宣传,我们或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宣传中较多反映的是经济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那些“闪光”人物,也就是偏重宣传反映那些效益好、有名气的企业,而对那些存在问题和不足、效益不佳、无名的企业则往往呈现出宣传不力和苍白的景  相似文献   

19.
我们陕西农民报,今年五月间组织了一次“秦川八百里行”自行车采访活动,本报六位中青年记者、两位新闻实习生,用一个月时间,骑车采访了关中平原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发表了16篇新闻报道、15篇行车小记,并且做了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和计划生育状况的两项专题调查。总的说,我们感到收获不小。近几年,有个明显的倾向,就是记者亲身深入农村,直接面向农民群众采访,越来越少了。因此,有不少同志在各种场合呼吁恢复老传统。我们农民报的同志。平常也在思考:五、六十年代,记者下乡,撒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形成了固定的“宣传思维”。“你是不是党员?”“拉屎也告诉你?”“你是哪个单位的?”“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否则我可以不接待!”……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心里,所谓的新闻报道必须是正面宣传,政府部门只接待来做正面报道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