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运河是徐则臣小说中或显或隐的存在,船是与运河相关的重要书写指向。在其诸多小说中,船不仅承担交通功能,更是丰沛审美意蕴的能指。徐则臣小说中的船,既以旧的缓慢姿态与火车汽车等现代机械交通相映照,又在悠远飘荡中以古典的他者视角寄意着浪漫审美。近期“鹤顶侦探”系列则以摩托艇、赌船等物象架构,赋予小说传奇色彩,呈现出某种审美超越。总体而言,徐则臣小说中的船,在缓慢流动中不断与其他物象进行着审美互动,参与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形成自足的审美建构,从而指向彼岸的理想世界,小说由此呈现出更为丰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续夷坚志》在审美视野、审美风格方面显示了人小说的变化,这是金末元初民族化交融的结晶,使长期处在唐人小说高峰下彷徨、苦闷的宋金小说找到了突破口,开启了言小说创作新风。在小说发展史和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娇红记》作为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具有两个突出的审美倾向,即戏剧化审美与悲剧性审美,而这两种审美倾向均与当时成熟的戏曲艺术的滋养有直接关系。对《娇红记》审美倾向的考察,充分说明了元代戏曲繁荣对当时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小说创作对戏曲艺术给予了借鉴,同时也为研究戏曲艺术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邹亨昌 《现代语文》2006,(5):108-108
小说教学理论应该建立在小说鉴赏理论上。传统的小说鉴赏理论认定小说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在这种理论主导下,实际小说教学中存在一些偏差。首先表现为主题中心偏向。基本课型是:先了解情节,继之分析情节,然后在情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最后,在人物分析之基础上,分析主题。这种教学理念以主题分析为中心,偏重于小说的教育价值。其次,以空洞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代替审美价值的鉴赏。其缺点是分析虚无不实,而且也常以偏概全。小说的审美价值是所有小说的共性,其内涵非常丰富,用空洞的艺术特色的概括来代替对小说审美特质的挖掘与赏鉴,势必令小说的艺术魅力丧失殆尽,进而也使小说教学索然寡味。第三,忽视从学语言的角度来进行小说教学。传统的小说课堂教学中,一切的本信息,基本只为解读主题服务。这种偏向忽视了语教学的工具性职能。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以创作主体对怪、新、弄的现代性审美倾向的追求,以其鲜明的审丑意识,内向性审美视角,现代的艺术美感,实现了小说的现代性品格。新感觉派小说审美追求的现代性倾向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和现代艺术的中国化做了成功的试验。  相似文献   

6.
在赵树理的合作化小说中,民间隐形结构完美接纳了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的中间人物,而中间人物往往也成为民间隐形结构的载体,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被压抑的民间立场。这个特点在他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民间隐形结构下的“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等中间人物,在民间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中大放异彩,呈现着公私观念混沌的生存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介质曲折表达出作者为农民发声的民间立场,留下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小说因其复杂丰富的审美文化表征,在现代文学中当居首要地位,在中学文学教育中更是举足轻重。可惜的是,当前小说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困难。中学生的“小说阅读”现状更令人忧虑,他们的小说阅读因其签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肤浅而走入“偏食、猎奇、囫囵吞枣”的误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小说阅读中的辩证分析法”不失为小说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蕴育并推动中国现代小说产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知识分子,把小说抬高到启迪民智,保国救种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小说之所以被知识分子如此看重,在本看来,并非是出于人们对小说审美特性的兴趣,而是在于知识分子面对整个史传传统来表达自己声音的“他”来看待的。这种功利化的背景,一方面在理论上改变了人们对小说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实践上,由于对小说的审美性质缺乏关注,因此并未取得重要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的小说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应以小说审美特征和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审美心理规律作为教学依据,从学生对小说作品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这两个维度出发,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0.
唐宋元是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创作,小说理论在唐宋元时期面临如何真正走上艺术审美批评之路的问题。从唐之“史氏流别”观到南宋之“史说分离”观,再到元之“说大于史”观,史学意识在唐宋元小说批评中的隐现及其渗透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走向艺术审美批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