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参加2005年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的整理,对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发展的设想和对策。体教结合,探讨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改革,希望能在女子足球人才培养体制、大学生女子足球竞赛制度和大学生女子足球赛事推广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推动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和大学生女子足球运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广泛整理、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体制;业余体校、足球学校等存在的问题;女子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的在于指出我国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为探讨和展望中国足球未来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杜娜  殷瑞  商文华 《精武》2012,(20):74-75
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整理;并结合足球强国德国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构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为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峰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7):659-662
中国各级各类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和现行的青少年足球竞赛、训练体制在诸多方面出现了不合理、不规范、无秩序的现象,制约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外国足球人才培养发展经验,寻求一种新型的适应中国国情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当前中国足球发展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指出我国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上的不足之处,为中国足球在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参考.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中国和世界足球强国相比,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导致中国足球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山桂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161-162,165
通过对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发现中国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与世界足球强国相比严重缺乏力度。后备人才不仅人数少,而且质量差。中国足球要想得到较快与较大的发展,加强足球后边备人才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这两个城市的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训练队进行了调查,以此来审视辽宁省以及我国大城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情况。本次主要调查了13~17岁足球运动员,沈阳市共有4888人,注册1663人;大连市6335人,注册1776人。这两个城市拥有青少年运动员的总数是辽宁省其余12个城市的9·35倍。从注册运动员的比例来看,沈阳市34·02%,大连市28·04%,两个城市运动员注册总比例30·64%,注册人数比例偏低。在这些运动员中,女子足球运动员总数仅仅占运动员总数的15·59%,注册女子运动员仅仅占1·68%。以上调查数据说明,辽宁省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访问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历程进行回顾,并分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竞赛状况以及教练员情况。针对过去在青少年足球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提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结构构想及具体对策:1)拓展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渠道和空间;2)搭建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3)抓好青少年训练体系建设,加强青少年教练员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4)建立青少年足球职业俱乐部发展联盟。旨在为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日男子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广泛整理、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体制、业余体校和足球学校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与日本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对比,目的在于指出我国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为探讨和展望中国足球未来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为基础,分析和讨论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对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为主要事例,对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将成为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新途径和主渠道;影响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因子、社会经济因子、教练员因子、科技因子、观念因子;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设有比较完善的培养体制,有较充足的资金保障,全国选材,运动员的待遇好,专业化训练程度及比赛频度较高,能达到"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结合双赢的效果;但对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不够重视,教练员大多还是以经验进行选材和训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进行训练的监测和控制方面的能力不够。  相似文献   

12.
体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育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培养体育科技人才是现代体育迅猛发展的需要.摈弃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更新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有效的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有利于促进竞技运动项目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竞技体育的竞争中,人力资源是体育竞争的基础和后盾。人力资源泛指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运行机制的规模与程度,二是个人发挥内在潜力的程度。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近年来,教练员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教练员的素质及培养问题。对此,章通过问卷调查法等,对广东省跳水运动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求较真实、全面地反映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情况,为探讨提高该省跳水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体校培养模式、学校培养模式、学校体校相结合培养模式和社会力量培养模式。建议改革教练员选拔制度,加强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优化完善训练竞赛体制,促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教育在培养合格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为社会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体育精品课程也是实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体育课程呈现高水平的标志之一。文章通过对太极运动教学改革的阐述,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选材年龄宽容度的新概念及其意义,列举了主要运动项目的初级选材适宜年龄及宽容度,分析了影响选材年龄宽容度的性别、发育分型、运动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初选年龄、育材年限、成材年龄、训练经历等因素,探讨了初级选材年龄宽容度一般规律和项群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目前该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建议全面培养本专业人才,促进本专业与其他专业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法,旨在建立区域性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理论,解决当前湖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相关问题,为湖南省乃至中国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为目的,在对湖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借鉴竞技体育竞争方略中如何增强己方实力的相关理论,从竞技体育竞争方略中的材学、力学、化学和哲学策略视角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陷入既无质也无量的窘境,错误的培养理念,落后的培养体制,混乱的管理等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的现状。急需一个新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来解决中国足球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科学化的校园足球后备人才"N+10"培养模式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人才培养的趋势。我国自2000年起开始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军队干部,此举为我军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军事人才。本研究分析了体育专业院校向军队输送毕业生的情况,结合体育专业院校的师资、课程、场馆设施、生源特点等方面资源,查阅了"特种兵"选拔与培养的机制,论证了体育专业院校培养国防生人才的优势。研究表明体育专业院校纳入培养国防生系列中非常重要与可行,培养国防生人才的突破口为"特种兵"人才。体育院校培养国防生有利于增加特种兵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人才培养数量;提高特种兵的成材率和成才速度;解决高军事体能、高军事技能人才缺乏问题;联合培养有利于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实现双赢;有利于拓宽体育专业院校办学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