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以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发展的困境。后现代主义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激烈批判下却无法掩饰其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历史渊源关系。现代理性主义以其有限性、不完善性和悲剧意识的新特点昭示着成熟理性的一种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机理和人的生存的内在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分别代表着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开端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完成。因此 ,理解他们的批判对于理解西方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对生死观有着独到的见解.先秦儒道生死观中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而不朽,死而不亡”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亡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4.
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及其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主流教学论的理论框架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先验理性或工具理性的附庸,必须对其"规律———本质"、"目的———手段"、"逻辑———实证"等理性主义教学观进行批判。我们所倡导的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是:教学即即时创作,教学即生命历程,教学即社会交往,教学即系统博弈。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范式与方法体系应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5.
在对非理性主义发展进行背景回顾的同时,通过对信仰的缺失以及理性主义的反思,把传统理性思想所忽略掉的或者说所不能触及到的个体存在凸显出来,当孤独个体被传统理性置于茫然与绝望之际时,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证了协调管理理论经历的历史的进化过程,即从经验管理、纯理性主义科学管理、初级人本主义管理、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到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结合的协调管理.在复杂性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基础上建构了具有东方管理特色的协调管理理论,实现了现代管理理论与复杂性科学、东方传统文化的有效嫁接,并阐明协调管理理论的组织路线图是“1+1>2”的蛹动螺旋式的超循环,其组织图谱是对立统一的、非线性的、具有灵魂与生命的旋极图.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分别代表着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开端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完成。因此,理解他们的批判对于理解西方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做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渗透、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世俗化的生死观。儒家生死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乐生安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儒家生死观的积极影响,构建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认识死亡、正视死亡并超越死亡的科学生死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探讨了非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产生,认为它是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和反动。这种超越和反动主要表现在它确立了新的哲学主题,形成了在思维的目标与任务、思维秩序、思维模式、思维重点、思维方法和思维的文化归属等方面与理性主义哲学不同的一套哲学理路,改变了哲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关于其基本内容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当前,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以笔者对生死观和生命教育的理解为基础,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1.
Death can be considered a social taboo, a common source of fear and public avoidance. School communities are not immune to this, as the topic of death is constantly avoided. It is vital to understand how we can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cultivate a positive regard for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n our school communities. Community members need to discuss these difficult issues and use strategies to enhance compassion, connectedness and support. In this literature review we reason that death is specifically not ‘part of life’ in school communities. Due to the dearth of school community-based literature on this issue and the progressive literature residing in palliative care, we aim to coalesce palliative care and school-based research, evaluate it and highlight compassion and partnership as a way forward for school communities. Essentially, our societal attitudes about death and dying have been profoundly altered and our community ownership of these normal life events has largely disappeared. This is demonstrated for example, by palliative care moving from the social grass roots ‘modern hospice movement’ formed in the 1960s and being reintegrated into the mainstream health care system by the end of the 1990s,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medicalised morphing of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ssues. Therefore, we recommend that further research be conducted in how to develop compassionate schools to inform us how death may be continually made ‘part of life’ in school communities, for the benefit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families alike.  相似文献   

12.
悲剧作品能够让人正视死亡,了解人的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并且使人借助死亡的阴暗背景,更加明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悲剧作品不啻生命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命教育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给人生命启迪、生命力量、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悲剧作品,使之铸就起坚毅不屈、超越平庸与肤浅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735名大学生生活目标量表和死亡态度问卷的分析表明: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命目标,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本专科学生在生活目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死亡态度上则不存在;文理科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得分均为最高。在教育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生命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徐冬青  杨小微 《中学教育》2010,(5):16-19,24
基于实地考察和合作研讨,以某中学为例探讨了灾后学校教育重建问题,分析了这所学校灾后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呼唤重建型领导、在教学改革中渗透重建、以课程改革丰富重建内涵、抓住提升学生学校生活质量这一关键重建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思考。最后,从灾难记忆的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提出若干启示,即:灾后关注应当有度,尊重生命是最深层次的价值判断标准,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促成“汶川共识”。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学校生活中,存在着学生的生存权受到威胁、参与权受到妨碍、选择权受到限制、自主活动权缺失等影响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教育者民主知识的缺乏,学生自我保护、自我控制意识与能力的缺乏。提升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可以通过使学生了解民主生活必备的相关知识、养育学生的权利意识、实施权利剥夺、提高学生民主生活能力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学生生死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意向周密、细致、深入地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生命、死亡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识,导致少数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浑浑噩噩地生活,漠视他人生命等情形,应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订大学生死亡教育方案,落实各项教育计划,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挖掘生活素材,激趣引入;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思;创设生活情境,以探感知;回归生活实践,以用固学等策略实施课堂教学,使政治课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用学科思想去关注生活,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人生奠基"就是"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提高学生的在校生活质量,创造最适合人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活"。"以师生发展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其核心是建设最适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尊重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有效的教育,是能够融入学生血脉、内化为学生品格和习惯的教育,是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为学生人生奠基"是学校办学的最高境界。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现在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相似文献   

19.
高校生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问卷,以对待生死的总态度、对待死的态度、对待生的态度、与死亡有关的特殊问题探讨、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等6个方面为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重生轻死”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国人,人们较少讨论甚至回避死亡话题;大部分人为死亡所困扰,对死亡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许多学生缺乏对自杀的正确认识;等等。高校学生对生死教育有着较大的需求,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今后应加强对生死教育课程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生死教育。  相似文献   

20.
Adolescent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egocentric, but a major source of this external behavior is the internal fear of adolescents have about feeling invisible, being different, and even their own mortality. Facing this fear through a curricular focus on death can help to combat this behavior. This can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novel studies of books that include an honest discussion of death as a part of life and writing activities like composing self-obituaries. When used correctly, the subject of death can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goal-setting habits, better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learn how to focus on the life that lies before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