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士师记>是一部以男性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文本,但在表面的男性压制下,同时也隐藏着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女性陛主义叙事学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研究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而本文就是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切入点,以兰瑟的叙述声音和沃霍尔的叙述视角理论为方法论,来探讨<士师记>中的两性意识以及潜藏在文本下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文本从女性视角解读时代背景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雌性的草地》作为其早期作品之一受到研究者青睐。本文拟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运用相关理论,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两方面对《雌性的草地》进行解析,以此审视严歌苓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女性意识的言说。  相似文献   

3.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舍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认为社会身份与特殊的叙述形式相结合会形成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赋予某个角色的权威基础。《拾骨》作者赋予小说中心人物伊丝以叙述者的权力,整个文本中都回荡着伊丝的叙述声音,形成“公开的个人化叙述声音”,直接表达少数族裔中未成年少女这一弱势群体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基础,结合互文性理论、黑人女性主义等文学批评探讨《拾骨》叙事中女性权威的建构,以期重新审视黑人女性形象和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对比《红楼梦》和《简*爱》,可以看出它们非纯女性主义文本的实质前者是体现了男性话语的优势,是对男性话语的再现;后者虽为女性文本,但最终女性意识从自觉走向屈服,实现对男性话语的回归.真正的女性主义文本应以女性真实的体验为前提,避免对男性话语的模仿和回归.  相似文献   

7.
以女性主义视角,从叙事学角度对《日用家当》进行分析,旨在使读者对《日用家当》和对女性主义叙事学思想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作者艾丽斯.沃克通过其作品《日用家当》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思想,为今天研究女性主义叙事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相似文献   

8.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的《他们》一书中的宏大历史场面、客观的叙述描写和暴力的主题阻碍了批评家们对作品中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的挖掘。但是除暴力主题外,生活在男性暴力阴影下的妇女的悲惨生活也是奥茨关注的问题。《他们》中的女主人公莫琳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具备了一定的反叛意识,但仍然没有逃脱男性的樊笼。这说明《他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还处在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9.
《玉米》系列中女性权力意识的虚妄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毕飞宇的《玉米》系列进行重新解读,以文本之内到文本之外的三重证言,揭示其女性权力意识的虚妄性,即女性权力意识的存在性虚妄、女性权力意识的本质虚妄、女性权力意识主体虚妄或虚妄的预设性条件。虚妄的实质在于男性意识中心下的男性话语强权。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的作品《生为女人》,将女性作为一个中心话题来叙述,他作为一个男性叙事者在叙述角度中有其男性本位思想的表现,但《生为女人》这部作品中,作家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节的设计两方面都体现出他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等理论对川端康成《生为女人》这部作品的解读,得出了一个与以往先行研究不同的结论,即川端康成的女性主义意识是真实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写于2002年的小说《七姐妹》,是一部在叙事手法上颇具新意的力作。她通过频繁转换叙事视角加大了女性公共生活和私密生活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展现了隐含在文本中的公开型叙述和私下型叙述。此文旨在运用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特相关的叙事理论和女性主义叙事的创始人苏珊S.兰瑟的叙事理论对《七姐妹》进行女性主义叙事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井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4-1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概念和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发现朱虹在其翻译中显示出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对译作的选择和翻译的处理上都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具有女性精神成长的隐喻性含义,这种成长包含着两个向度的蜕变,即主人公普桑子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文本中“虚构者”将女性经验蜕变成文字的艰辛历程,两种蜕变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及女性意识的张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诗歌中包含着鲜明的性别意识。她们的作品中包含着“黑夜意识”体验、女性写作自觉、躯体写作等审美内涵与体验。  相似文献   

16.
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夜》是其小说创作上的过渡性文本,也是“革命+恋爱”的另类文本。丁玲在文本中秉承自主意识,同时采取回避绕开和突破超越“红色文艺”的叙事策略,由此在作者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主人公男性革命意识的建构与女性意识的解构中凸显、构成矛盾冲突,形成文本张力的纠结和内在平衡,构成小说精巧的景致和浑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作品素以"硬汉"形象著称,也有评论家认为它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碎片化和及物性分析这两种女性文体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分析其短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中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其女性意识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说明女性文体学为读者理解和鉴赏小说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家苏珊·兰瑟(Susanl_maser)有关叙述声音模式划分的理论,这一较新的视角来解读美国著名犹太女性作家蒂莉·奥尔森(TillieOlsen)l~代表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IStandHereIroning),分析了奥尔森作品中出现的不同声音模式。为了让边缘母亲作为一整体在主流文化圈中树立起“话语权威”,奥尔森通过多种叙述声音模式相结合,将普通边缘劳动母亲这一群体从沉默中解脱出来,使她们的沉默心声得以展现,达到颠覆。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看,奥尔森作品中的边缘妇女已成功实现了“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19.
徐其华 《海外英语》2014,(7):206-210
Middlemarch is considered Eliot'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novels. Most critics apply feminist criticism to unscramble the novel and draw that it's a comedown of feminist fight and a loss of feminist discursive authority for the protagonist Dorothea hides in the protection of marriage.The paper aims to employ the theory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to reinterpret Middlem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marriages of Dorothea, the dissertation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Eliot manages to win the discursive authority in a man-dominating era, and the authority is based on a dual voice-the voice of a woman writing in the name and company of 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