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田文 《记者摇篮》2009,(4):15-15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在做调查性报道有时会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不仅采访过程十分曲折,而且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不管如何,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及接受新闻职业道德之制衡。  相似文献   

3.
目前.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已经成为众多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如《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等媒体所取得的一系列批评报道的成功,大多得力于偷拍偷录的巧妙运用。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是公众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真实、准确的消息既能满足公众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促进人民管理国家事务权利的实现,因而受到民众的欢迎,这就是隐性采访正当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邹举 《新闻记者》2004,(12):29-29
隐性采访是否应该鼓励?隐性采访是否在被滥用?怎样走出隐性采访的道德悖论?怎样平衡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些问题学术界反复讨论,却始终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最近,南京师范大学顾理平教授的《隐性采访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实现了突破,它也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隐性采访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象机、录音机或者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只适合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  相似文献   

6.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7.
柯泽  陶开府 《新闻前哨》2004,(11):72-72
在我国,隐性采访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舆论监督以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法治在线》等栏目,就经常使用这种报道方式。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也开始配备隐形摄像机,用于隐性拍摄。  相似文献   

8.
丁井 《记者摇篮》2007,(6):37-37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猎取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面对隐性采访被频繁使用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充分认识它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地规避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孙素娟 《青年记者》2009,(14):46-47
当今,媒体已充分意识到隐性采访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于是鼓励记者把隐性采访运用到更多的题材当中,对隐性采访报道给予较高的酬劳,隐性采访“不得已不采用”的规则逐步被打破,成为媒体和记者自觉、主动甚至喜欢运用的采访方式。隐注采访在我国可谓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0.
李冰 《声屏世界》2007,(9):26-27
“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这是《东方时空》记者偷拍到的山东一个法官霸气冲天的“宣告”,让全国的观众强烈地感受到隐性采访的震撼和真实。一时间,隐性采访成了全国电视媒体的宠儿。然而,隐性采访犹如一柄双刃剑,媒体在享受掌声的同时,运用隐性采访不当所引发的纠纷和官司也让媒体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隐性采访",即通常所说的"暗访",或者称之为"隐蔽式采访",是指"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我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隐性采访是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采访形式被媒体和受众接受、并开始广泛应用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2年,央视播出关于在河北省假药市场的  相似文献   

12.
高铭 《新闻窗》2012,(2):45-46
一、隐性采访及其成立的条件隐性采访一般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通过偷拍、暗录等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或以体验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3.
对隐性采访法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4.
浅谈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和一般采访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在记者隐瞒真实身份和被采访者事先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一些公众极为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但某些个人或组织却刻意想隐瞒的事实。在舆论监督方面,隐性采访功不可没,中央电视台名牌节目《焦点访谈》和《每周质量报告》以及各地新闻媒体所揭露的一系列重大案件既满足了公众义愤填膺的心理,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然而,在隐性采访过程中,由于记者法律知识的欠缺,隐性采访很可能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16.
魏少华 《新闻界》2013,(17):51-55
纪录片《我的抗战》是崔永元近期力作。"口述历史"是纪录片《我的抗战》宣传靓点。依据最后的呈现方式,纪录片中的采访可以分为四类:互动访谈式、隐性对话式、跟拍注视式、参与暗访式。《我的抗战》中的"口述历史"属于隐性对话式采访。《我的抗战》在"口述历史"运用中,出现了过度介入、删除提问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梁粤新 《青年记者》2009,(18):68-68
目前,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就运用这种报道方式。各省市级电视台近年来也纷纷配备隐形摄像机,用于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8.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运用。隐性采访获得的信息独特而真实,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但也遭到一定的非议。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开来,就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这一课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