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三百多年前,伽利略通过大小石头的推理和比萨斜塔实验,论证了一个"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的学说,被人们当作经典信奉至今.本文将证明:大小石头的推理并不科学;比萨斜塔实验不能够证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相反,"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的观点则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再谈分马     
1590年的一天,35岁的大学教授、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在佛罗伦萨西北部小城比萨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试验,也就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斜塔上同时自由下落,它们同时到达地面的结论,说明物体的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从而推翻了统治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亚里士多德"物体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  相似文献   

3.
自由落体问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十公斤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一公斤重的物体快十倍。  相似文献   

4.
一些中学物理教科书是这样论述空气中的落体运动的:“在有空气的空间里,不同重量的物体落下的快慢不同,并不是由于它们的重量不同,而是由于它们受到空气阻力不同的缘故.”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个结论,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的基础上,清楚地阐明自然规律中的因果关系.特别是高中学生,一般都知道阻力会使物体运动速度减少.既然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不同,那么,是不是下落较慢的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较大呢?事实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5.
马云秀 《物理教师》2003,24(4):11-12
1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教师演示 :由静止释放一硬币 ,让其自由下落 .教师提问 :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 ?通过实验加以说明 .有学生到讲台前演示 :将面积一样的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发现纸片比硬币下落的慢 .有的学生持不同观点 :将刚才的纸片揉成纸团后 ,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下落的快慢就几乎一样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指出 :由于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比纸团大 ,因而空气阻力对纸片运动的影响较大 .而硬币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都比较小 ,于是下落的快慢几乎一样 .教师提问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  相似文献   

6.
杨梓根 《物理教师》2006,27(12):2-43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学者,明年是他诞辰2390周年.我们大多是从高中物理和政治教科书中了解到他.在物理学的研究方面,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事实提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他还最早阐述了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大小决定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只根据表面现象的观察就得出结论常常是不正确的,如果这些结论穿上“权威”或“常识”的外衣,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就会阻碍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联系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正处于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化的转折期,如不能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建立物理思维方法,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一、从物理学的发展看物理思维方法主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  相似文献   

8.
假设法是对于待求解的问题,在与原题不相违背的前提下,人为地加上或减去某些条件,以使原题方便求解.假设法的运用是一种物理想象和创造过程,能突破思维障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物理过程假设例1 一个小球A从距地面1.2 m高处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假设它与地面每一次碰撞后反弹起来时,其速度都减小一半,求小球从开始下落到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总路程s=?  相似文献   

9.
如图1所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有A、B两物体,A物体从a点起在竖直面内沿顺时针方向以角速度ω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同时B物体从圆心O处自由下落.若要A、B两物体在d点相遇,求角速度ω需满足的条件. 析与解:物体B从圆心O自由下落到d的时间t=√2R/g,在这一时间内若物体A沿圆周  相似文献   

10.
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他使用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从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同时着地,从而推翻了人们信奉了近2000年的亚里斯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  相似文献   

11.
一、用粉笔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在高一课本中就有一节讲到,并且列举了著名的比萨斜塔"物体落地"实验。如果照本宣科,固然学生不难理解,但  相似文献   

12.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例如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石头比棉花重,石头下落得比棉花快;在同一高度同时水平释放一块铁片和一张纸片,较重的铁片比纸片下落得快.由此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其所受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持有这种观点;在其后近两千年时间里,这种观点一直被人们所信奉,  相似文献   

13.
忽略空气阻力,地表附近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通常被认为其等于重力加速度。地表附近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也普遍认为与其本身质量无关。在严格意义上,地球并非严格的惯性系,由此便可推导得出,地表附近的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并非与物体质量无关,只有当物体质量远小于地球时才可近似认为与其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14.
地球对物体有吸引作用这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那么要研究物体的下落就要了解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从十六世纪末,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把几个大小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球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发现它们差不多在同一时刻到达地面,从而证明物体尽管重量不同,但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的快慢是相同的,因此伽利略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平时生活中所看到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实际上是由于空气阻碍的缘故,为了证明这个实验结论,我们用一根长1.5米,一端封闭,一端有管闩的玻璃圆筒,在圆筒里面放着小铁块、羽毛、纸片,实验前先把筒中空气抽出,然后把圆  相似文献   

15.
刘曼华 《物理教师》2011,32(5):70-71
I前言本文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就象亚里斯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一样,是思维惯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谁先落地?     
把重量不同的物体从高空同时丢下,谁先落地?现在人人皆知是同时落地。可在四百多年前,人们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为此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登上比萨斜塔,把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丢下,结果同时落地.  相似文献   

17.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正确的说法是( ). A.由于物体只受到重力,所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冲量 B.物体下落的距离增加一倍,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冲量也增加一倍 C.轻物体和重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只要经过的时间相同,重力的冲量也相同  相似文献   

18.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特例,也是认识其它变速直线运动 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由落体 运动呢? 首先引导学生感性认识物体自由 下落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是一 种常见的运动。如挂在绳上的重物, 剪断绳后,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竖 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 力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显 然,物体下落的运动是直线运动。 由于生活经验的定势,学生对重 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 很深。例如,一块棉花和一块石头,石 头下落得比棉花快,因为石头比棉花 重;再如,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面积相 等…  相似文献   

19.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体会和感悟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方法.对物体下落快慢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假说修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一章中 ,对速度概念的引入 ,若改用探究式教学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创新意识 .在一次全县性物理示范课教学中 ,笔者建议上示范课的教师在引入速度概念时采用探究式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有关片断介绍给同行们 ,以供参考 .第一步 :通过典型事例 ,让学生概括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教师提问 :在百米赛跑中 ,观众是怎样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的 ?裁判员又是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 ?(先让学生讨论 ,然后由学生将讨论结果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 :观众采用的方法是比较谁跑在前面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