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他在许多人眼里是个离生活遥远的脸谱式人物。他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在中南海官邸深居简出,其生活细节鲜为人知。 刻板的饮食习惯 袁世凯有着刻板而保守的起居饮食习惯,一年四季都是一套固定规矩。据他的三女儿回忆,在担任总统期间,袁世凯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洗漱,6点半吃早饭。  相似文献   

3.
茫然之一:就知道赚钱 中国人有个毛病——就知道赚钱,而且为了这个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比如面对毒奶粉事件,你一夜之间发现之前那些“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全是骗人的!事实上。中国对各种食品的检验频率和密度.要比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高多了,你看来看去发现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中国的企业家根本没有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4.
唐代时,杭州有位道林禅师,他有一个奇怪的号,叫“鸟窠禅师”。这个号是这样来的:禅师有一次行脚中路过秦望山,见山上有一棵很高大的松树,枝叶繁茂,盘屈如盖,充满了生机,不禁欢喜赞叹。从此他就像鸟儿一样以树为家,栖息于枝叶之间,久而久之就得了这么一个称号。有一群鹊儿,在鸟窠禅师的身边搭了一个窝。它们一点也不怕他,每天飞来跳去地跟他游戏玩耍。但是其他人来的时候,它们就会被惊吓飞走。人们觉得很神奇,所以又称他作“鹊巢和尚”。  相似文献   

5.
1.调羹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把政府迁到北京,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当时的新闻界也都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的种种倒行逆施。同盟会志士田桐在北京办的《国光新闻》报,是抨击袁世凯政府最激烈的报纸之一。这家报纸每天著文,批评袁世凯政府的过失,揭露它的专制独裁统治。袁世凯对于新闻界的批评和揭露非常恼火,就采用收买和镇压两种手法,对付新闻界的人士。对于收受过他小恩小惠的报纸,就千方百计的拉拢。有一次,他命军法  相似文献   

7.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3):50-50
他她篇 检讨 莉莉拿着一叠账单向丈夫抱怨说:“都怪你月初大吃大喝,现在没钱了。这房租、水电费、煤气费……怎么付?” “都怪我不好.我的毛病是:有钱就要花。”丈夫作了一番检讨,见莉莉消了气.又补充了一句.“而你的毛病是:没有钱也要花。”  相似文献   

8.
航鹰 《档案与史学》2008,(12):18-21
10月18日发生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不能不叫人相信世上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心灵感应。我在午睡后半醒之际,不知为何倏地看到了谢晋导演,他的面容一晃就不见了:我一下子清醒了,担心地想:他的儿子谢衍导演先他辞世,老爷子经受得住么……  相似文献   

9.
专攻古文未成气候 做电视厨师却成明星 上午 11:10,在央视一套的《天天饮食》栏目里,打扮得时尚鲜亮的刘仪伟,就会随着《我爱厨房》歌曲在《天天饮食》栏目中喜笑颜开地亮相,他的做菜方法不像一般的大厨那样严肃认真,而有说有笑,既卖弄手艺,又炫耀口才。 请看下面的镜头:(6月7日)“有人说做菜太难,坚持不下去,那怎么办?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老师让他的一群学生每天早上坚持甩手,一个月后,有30%的放弃了;三个月后,有50%的人不甩了;一年之后,只有一个学生还在坚持,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不管做什…  相似文献   

10.
3600多年前,有人在自己的洗脸盆上刻铸过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目新”,意在鞭策自己,每天都要有一个新的变化。日日积累,月月年年,他开创了一个朝代。这个人就是商代的开国君主商汤。  相似文献   

11.
兰岚 《新闻窗》2007,(4):117-118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去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它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玻)董事长刘宝瑛来说,收听广播是他每天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在他家里,客厅、书房、卧室,都摆放着收音机,就连出差,收音机也是必备的一件“日用品”。洛玻人都知道他们的董事长刘宝瑛喜欢广播,提到他与广播的感情,大家都爱用“情何独钟”四个字来形容,而刘宝瑛自己则说:“我是与广播有缘的”。  相似文献   

13.
某高炮团政治处主任刘中华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下面的小故事,兴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这是报道工作器要嘛”!一天,团里召开常委会,刘主任通知刚兼任新闻干事的吴乐亭参加。吴干事不好意思地说:“主任,我还是不参加了吧”。刘主任风趣地说:“有什么不好意思,这是报道工作的需要嘛!”他接着又说:“作为一名新闻干事,就应该参加这样的会议,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有针对性地到基层挖掘报道线索。”从此,团里召开常委会,只要是学习研究的内容与搞好新闻报道有关,都通知吴干事参力D。“派车送过去”“主任,那篇抢救群众的约稿,报社…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一气呵成,不改一字,尽得风流,大概只有天上文曲星办得到。就连“诗圣”杜甫也自认不讳:“新诗改罢自长吟”。他之“圣”,圣在自病自得知,写完初稿,能在自审自改中找出毛病,一一修正,务求白壁无瑕。杜甫过人之处甚多,有本事找出自己的毛病并加以修改,应是其中的一点。自病自得知,贵在自知,然而能够洞烛自己全部毛病的人毕竟不多。退而求次,作者有些地方有自知之明,便自审自改;有些地方难以自知,便只好求人指点了。宋代欧阳修写出初稿,常贴于墙壁,每天出入卧室,望着壁上文字细细琢磨,自我否定不妥之处,这属自审…  相似文献   

15.
画蛋与写稿     
“达·芬奇画蛋”是读者很熟悉的一则写作轶事。这个故事说的是,14岁的达·芬奇跟老师学画画,老师每天让他练习画鸡蛋。后来,他越画越不耐烦。老师发现后,对他说:“在一干个鸡蛋中,就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它的形状便不同了。”达·芬奇领会了老师的意思,专心画蛋,练好自己的基本功,后来,他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这则“画蛋”故事对学习写作的通讯员是很有启发的。它告诉我们,在写作中要善于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一干个鸡蛋’冲如何“画”出不同之处,换言…  相似文献   

16.
大约是在1976年,香港有一个人从“文化大革命”前修订的《辞海》未定稿中挑毛病,搞了一份《〈辞海〉错误一百例》,将它奚落一通。这篇东西发表在香港的一家报纸上。我们暂且撇开这位先生的深层用意不谈,单说他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就值得商榷。就算这所谓一百条错误都是事实,那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古往今来,任何一部工具书都不可能没有毛病,尤其是一部大型工具书,要从中挑出上百条,甚至上千条毛病,并非难事。例如《康熙字典》,在《辞源》、《辞海》问世以前,它几乎是流传最广的,直到今天,也仍未失去其存在价值。中华书局将它重印后,它依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但是一般人都知道,它的错误是很多的,仅引用书籍字句方面的讹误,清代王引之就给它找出了2588条。  相似文献   

17.
辛革祥本来是某预备役师的干部干事。可当他听说这个预备役师已有6年没有在报刊上登过稿时,他来了个毛遂e荐:“我能不能试试?”领导点头后,他就挑起了新闻干事这个重担。其实,辛干事并不会写新闻稿,平时只是热爱写稿而已。如今要从零开始,得付出几多艰辛!——先从武装自己开始。他从战友那里借来一些新闻写作书籍,如饥似渴地读呀、抄呀,一个月下来,脸变得又黑又瘦。妻子心疼他,为他买来麦乳精、奶粉等营养品,他却背着妻子把这些营养品又退给商店,而用退回的钱买回一大深新闻业务书籍。——一次,他从熟人那里借来一本书,为了…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土·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来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它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这个事例说明,新闻敏感对于记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  相似文献   

19.
过完21世纪的第一个元宵节,陈立夫走了,他的人生客旅从此画下句号。1999年9月,门生故旧及家人为他百龄高寿举行盛大庆祝,贺客盈门,冠盖云集,每个人都衷心向他请教:“您是如何活到一百岁的?”关于这点,陈立夫预先编好一本小册,题目就叫《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内容详述他一以贯之的生活哲学及养生之道。现代人明病多,医师总苦口婆心呼吁多运动——每周至少运动三次,每次30分钟——这已经让许多“大忙人”难以为继。陈立夫却有超乎常人的恒心——他每天清晨沐浴时,固定作全身按摩40分钟,方法是用双手沿头、眼、耳、鼻、胸、腹、腰、腿、脚及会阳穴,每个部位摩擦100下,直到血脉通畅。早饭后,他接着作最喜爱的散步运动,每天2000~3000步——绝不偷懒,脚上挂着的计步器为证。这些习惯,一养成就是40年,果真是“要活就运动”的最佳写照。  相似文献   

20.
100年以前,中国大地还是一片古意,从大清帝国的官员到农民,对洋人的鄙视惊人地相似:“非我族类,其人必异099大学士倭仁为了避免在可能和洋人接触的总理衙门上班,故意从马上摔下来而请长假,当朝廷免除了他的职务后,就“豁然痊愈”。大学士徐桐也是一个极端厌恶洋人的高官,他的家在洋人居住的东交民巷旁边,于是他每天上朝宁可从后门出去绕远路,也不愿意从洋人的使馆门前经过。后来他干脆把院门用砖头堵上,并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望洋兴叹,以鬼为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