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醒目而凝炼。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授,同时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伟大战士。四三年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与腐败,他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四六年七月十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匪邦暗杀。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还说“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2.
于漪课堂《最后一次的讲演》教学片段师:(板书)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红烛诗序》中的几句诗.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一名新月派的诗人,成为研究旧经典的学者,最后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走了一条爱国知识分子为国作贡献的道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发动内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将“脂膏”流向人间.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死时仅48岁,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是爱国诗人,是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学者教授,是把生命献给争取民主事业的英勇战士。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后期,他对祖国的贡献是值得称颂的。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早期,即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里。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一九二八年,他的第二部诗集《死水》问世。两部诗集的出版相隔四年多的时间。与《红烛》相比,《死水》在原来的基础上,它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又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死水》可称为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对于《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倾向,闻一多的一些朋友和学生,在当时对诗  相似文献   

4.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5.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6.
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最早是一位画家。 1912年.闻一多入读清华学校。他曾“以图画冠全级”,发起并成立了“美术社”,同时还担任《清华年报》《清华学报》的图画编辑,成为学校美术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用不足2000字的篇幅,生动地叙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光辉事迹,表现出他作为诗人和学者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作为革命家和民主斗士敢说敢做、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8.
最近看到一篇奇文,叫做《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作者公开地、毫不隐讳地主张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求中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民主社会主义,把“三个代表”思想载人了宪法,则标志着中国走上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9.
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主编陈世澄、《齐齐哈尔师院学报》主编李耕夫、《呼兰师专学报》副主编姜志军、黑龙江省教委科研处刘雪松共同承担的省教委重点科研课题“编辑学研究”已顺利完成.今年3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编辑学丛论》.《编辑学丛论》由上、中、下三部书组成.上册《编辑理论与实践》由陈世澄主编;中册《学报编辑新思维》由王成国主编;下册《编辑学探索与思考》是李荣生的专著.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用不足2000字的篇幅,生动地叙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光辉事迹,表现出他作为诗人和学者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作为革命家和民主斗士敢说敢做、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刘绍清主编的《大一这年》,是他继《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国诗散文研究》《中国农村文化扶贫研究》之后主编的又一本地域文学研究著作,系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系列研究成果之五。与之前的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系列研究成果有所不同,《大一这年》在内容上更加具有独特性,在编选上更加具有创新性,在价值上也具有多重性。《大一这年》艺术地书写了昭通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等)之创举,又突出地展现了昭通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成功经验,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样本、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郁达夫应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作为文学家,郁达夫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作为编辑家,郁达夫对现代编辑事业也同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发起成立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到远赴南洋主编《华侨周报》,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除了文学就是编辑事业。但是,对这样一位五四文化巨人,我们对他的研究还是仅仅限于文学,他的编辑活动,他对现代编辑事业的贡献,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及。本文将就其发起成立创造社,主编各种期刊,撰写有关编辑的文章,以及上述这些活动对推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对宣传抗战救国所起的积极作用诸方面,研究其对现代编辑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罹难之后,国内民众反应强烈,诸多媒体发表纪念文章,其中尤以《新华日报》最为突出。《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机关报。据不完全统计,自闻一多去世之后短短一个月内,《新华日报》共刊载唁电10篇、抗议书和谈话4篇、社论2篇、通讯报道3篇、纪念诗文8篇,以及闻一多最后的演讲全文等,各类文字共近30篇。《新华日报》对于闻一多的纪念,有力引导了舆论走向,寄托了人们对闻一多的哀思,揭穿了国民党当局的政治阴谋,向世人阐明了闻一多遭暗杀的真相,弘扬了闻一多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遗志。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从发起成立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到远赴南洋主编《华侨周报》,他一生主编出版了许多报刊和丛书,推进和繁荣了新化创作,也为现代学编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唯真唯美”的编辑思想及“以汗水来作天才的养乳”的编辑奉献精神,是一笔值得继承的遗产。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邓小平不仅对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的编辑工作非常关注、重视,一直予以指导,而且两人在报刊编辑工作方面,都有过重要实践。毛泽东1915年编印《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周刊、1925年主编《政治周刊》。直到晚年,他都一直从事或指导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的编辑工作。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虽然没有主编报刊,但对报刊的编辑工作却十分重视,对重要的党报党刊进行直接的指导,并亲自撰写社论,编写按语,发表论述、讲话和指示,修改文章等等,可谓躬亲辛劳。邓小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学前沿》于2006年创办,全英文季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共同出版,主编是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副主编是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顾问编辑是加拿大学者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编辑是香港大学杨锐教授和英国约克大学查强教授。在对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的专访中,顾先生认为,中国创办外文期刊介绍中国教育,是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指出,中国外文期刊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中国教育学前沿》虽然以介绍中国教育为主,但也不排除介绍一些外国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在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教授、香港教育学院名誉校长许美德的专访中,许教授认为,书评可以极大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对研究中国教育的国外学者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中国教育学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标准。  相似文献   

17.
王进珊先生自本世纪二十年代踏上文学道路,在近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集作家、文艺编辑、学者于一身。他先后发表、上演过十多个剧本、出版过散文集《山居小品》等,还发表过很多诗歌、小说,在书法、绘画上亦有造诣。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文艺界和主编《申报》副刊时期产生过一定影响。1949年后,长期执教于高等院校,较少为人知。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辞典》(广西版)和《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等。扼要地介绍了他的创作情况并选录了他的部分作品。本文从创作、编辑和教学研究等侧面,对王先生鲜为人知的文学历程,作了记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其主编赵家璧编辑生涯的代表作。赵氏不仅是《大系》的创意者、总设计师与总工程师,而且在《大系》编辑出版过程中,他最善于放大自己,甘于且擅长当好优秀的服务员和联络员,又兼具事业心与商业头脑。  相似文献   

19.
《拍案颂》出版了,非常值得庆贺!我浏览了一下,这本书大体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先父闻一多的生平和他的成就,一是后人纪念、缅怀他,研究、评论他的资料。资料相当全,是一部了解与研究闻一多的《全书》或《大辞典》。先父殉难已经61年了,对于今天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著名的民主斗士、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他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的时候,虽然才是一位21岁的学生,就已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晚上,闻一多曾挥笔抄录了岳飞的《满江红》词,张贴在学生食堂的大门上,表达了他驱逐外侮、收复山河的豪情壮志,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