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文献资料及生理学理论,对排球三号位拦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认为防守队员对进攻队员的进攻有较充足的反应判断时,其拦网效果体现在防守队员对进攻战术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防守队员之间的协防配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位置、年龄及技术上对2007男排世界杯和2011男排世界杯队长的特征进行研究,得出:(1)两届男排世界杯全部参赛队员的平均年龄为26岁,队长的平均年龄为31岁,男排队长的平均年龄比全部队员的平均年龄大5岁。(2)男排主攻、接应二传、二传、副攻位置的队员都能担任队长,但主攻队员最多,可以主攻队员为重点考虑对象。(3)男排队长的选择应首先考虑该队技术能力突出的队员,其次还应考虑技术能力不突出,但性格、领导协调能力、自觉性等非技术能力突出的队员。建议:第一,男排球队长重点考虑31岁左右的队员;第二,首先考虑排球技术能力突出的主攻队员,其次,考虑技术能力突出的其他位置队员;再次,考虑技术能力不突出,但性格、领导协调能力、自觉性等其他非技术能力突出的队员。  相似文献   

3.
四、防守队的战术 2-1-2防守体系中中锋和右边锋的变化 2—1—2防守方法的成功主要依靠: (1)5名防守队员的各种战术; (2)在一对一防守中,积极阻截和连续向对方施加压力的个人能力; (3)所有队员挡球的能力(每个队员都应具有一种在自己区域内排除射门的能  相似文献   

4.
个人战术行动是比赛中队员根据本队战术的需要,对方攻防的特点以及临场的变化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行动。简单地说,就是队员有战术意识地运用技术以及独立作战的能力。也是队员思想、身体、技术、战术意识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5.
苏龙 《体育科技》2003,24(2):25-27
通过分析足球队中核心队员的组织能力对整个球队建设与成功的作用和影响 ,论述了足球队中核心队员组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就核心队员组织能力的培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第26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和约旦队2场比赛的技术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国男篮不同位置运动员的优势与不足,认为中国男篮中锋队员和前锋队员攻防能力强于约旦队,后卫队员的攻防能力明显弱于对手,特别是内线强攻突破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录像统计对乒乓球国青队集训期技战术训练研究发现,此次技术能力训练重点对反手强势能力、逆转换发球后的正手连续能力及相持对抗能力进行强化;突出发球技术和接发球技术训练;强化大范围的跑动训练与盲点转换出手的能力进行培养.还发现技战术运用中发球抢攻和接抢环节普遍没有集训中国外队员扎实;重点队员在前3板上发抢的主动性,接发球的稳定性和变化性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落位阵式与进攻原则 队员落位基本阵式如图一所示。①是最善于运球和控制支配球的队员,最好是名视野开阔,头脑冷静的核心队员。②是控制球能力仅次于①的队员。③是最灵活的前锋队员,运球突破能力强,传球技术中上水平的队员。④是一个高前锋队员,必须是一个有较好的策应传接球技术和意识的队员。⑤是高大中锋队员,要求这名队员有判断能力,随时准备在弱侧低策应区接球攻击。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冬季两项国家队员射击速度,采用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和录像分析法对国家队8名队员的射击速度和行为进行研究.认为冬季两项的射击速度取决于首发程序、连续射击每发程序和备用弹每发程序的完成时间;优化射击行为的前提,是提高队员对自我身心状态与技术运用的正确认知能力和积极调节能力;应使队员正确认知"快"的要求,注重提高队员及时消除消极情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职业联赛内线群体的基本状况做一些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对于中国男子篮球内线队员的培养,提升国内内线队员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CBA内线队员在年龄和身高两个环节上有比较好的状况,而体重和外援相比差距较大。年轻的内线队员占有较大比重,但综合能力偏低的问题突出,能力的不足和缺少实战机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年轻内线队员的进步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大强度训练课前、训练后即刻及训练后次日晨的血红蛋白、血睾酮、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和血睾酮在训练后即刻明显下降,训练后次日晨又明显恢复,但仍未恢复到安静水平;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在训练后即刻明显升高,训练后次日晨又明显下降,但仍未下降到安静水平。提示训练内容比较合理,训练后队员机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疲劳,训练后次日晨疲劳明显恢复,队员能够适应当前训练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校以丈化课学习为主,课余时间训练,其训练特点既不同于专业队,也别于少年体校。因此,探索课余时间训练的规律,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最佳训练模式,是迅速提高本校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有力举措。本丈在高等院校课余篮球训练的运动选材、训练时间安排、运动负荷、训练周期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利用脑电超慢涨落技术和《中国射击运动员恢复—应激问卷》对夏训不同训练负荷前后,上海移动靶运动员安静状态下脑电超慢信号系统(尤其是神经递质信息)和心理状态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夏训不同训练阶段,移动靶运动员全脑神经递质的平均激活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从各脑区各递质的变化来看,INH在左前颞的激活水平有显著性变化,夏训前的值均低于上量两周后及上强度一周后的值。ACh在左顶叶区有显著性变化,夏训前的值高于上强度训练后的值。INH在左前颞的激活水平有显著性变化,夏训前的值高于上量两周后的值。在夏训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的休息受干扰和睡眠质量两个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夏训前相比,上强度训练一周后的休息受干扰分量表值高于夏训前的值。上量训练两周后的睡眠质量分量表值低于夏训前的值。  相似文献   

14.
不同强度训练时男子摔跤运动员血清性激素和皮质醇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24名男子摔跤运动员不同强度训练课时性激素和皮质醇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时间大强度训练课后血清睾酮、皮质醇没有变化;较长时间中等强度训练课后激素变化不明显,训练课后20小时(次日晨)上述指标与训练前比较也无差异,提示这样的训练没有造成体内激素平衡紊乱。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适时地监测这些指标,对于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训练负荷以及训练后恢复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负荷训练后减量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及其酶活性的影响,为大负荷运动后减量训练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方法大负荷运动7周后,再进行4周减量训练,运用酶免疫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大负荷训练后减量训练腓肠肌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表达及腓肠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大负荷训练后再进行4周的减量训练,可明显提高SHD活性,降低MDA的含量,但LDH活性降低;4周的减量训练损伤的腓肠肌细胞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4周的减量训练可明显改善损伤的骨骼肌细胞结构,有利于骨骼肌细胞结构的恢复,提高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但不能提高骨骼肌的无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6.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然而训练后疲劳的消除是随之而来的更为重要的一步工作。本文结合激流回旋项目的运动生理代谢特点,运用运动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对于激流回旋运动员在训练期阶段的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的营养与补充进行相关研究探讨。使运动员身体得到较快恢复,为更好完成大运动量训练与建立有效训练负荷奠定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17.
提高运动员应对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志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5):132-135
采用认知—情绪控制训练的方法,对训练前后与应对能力变量关联的测评指标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训练后在自信心、意志力和处理难题能力等方面较之控制组均有统计显著性,表明认知—情绪控制训练对于帮助运动员提高应对能力具有良好效果。4个月以后这种变化有下降趋势,可能是训练时间短,认知训练深度不够所致。提示,若要使运动员应对能力发生持久稳定的变化,必须把认知—情绪控制训练贯穿到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适宜的跆拳道无氧耐力专项训练练习组合。研究方法8名跆拳道男运动员实施全力踢两组三人脚靶,两组之间间歇4 min,每组内容为3次持续30 s全力踢脚靶练习,两次练习之间间歇1 min的练习负荷。通过心率表的相关功能来控制运动强度,要求受试者练习时心率(HR)≥90%最大心率(90%HRmax),使用心率表获得练习前HR、每组练习后即刻HR、每组练习后4 min HR及HR≥90%HRmax的累计时间。取受试者准备活动后、每组练习后即刻、每组练习后4 min指尖血测定血乳酸(BLA)。主要结果和结论根据成组练习中BLA、HR的变化,说明试验采用的三人脚靶成组转换练习适合在跆拳道专项无氧耐力训练中使用;充分利用心率表的相关功能来严格监控运动员训练时的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和HR是达到训练目的有效手段;监控标准的设置应根据训练者具体情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 10名拳击运动员安静、实战后、次日晨的肺通气功能指标的测试 ,发现 VC大强度训练后有下降趋势 ,FEV1 .0 3次测值无差异 ,MVV实战后变化显著。提示 :拳击教练员可用 MVV评价训练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20.
杨明祥 《体育科研》2012,33(6):80-83-92
摘要:目的:旨在观察不同训练目的的4周高原训练对不同水平优秀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对8名优秀男子中长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进行4周高原训练,内容包括公路专项力量、速度和公路有氧耐力,健将级组(c1)组以专项训练为主,一级组(C2)组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每天监测晨脉;分别在高原训练2、3、4周和下高原1周后测试血常规;分别在大负荷训练后、休息后和下高原后2周测试血尿素(BU)、肌酸激酶(CK);分别在高原训练前后测试身体成分。结果:两组晨脉均随运动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并表现出高原训练早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两组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均在高原训练期间有所降低,结束1周后回升,C1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在4周高原训练期间持续升高,并维持到结束后1周;C1组BU和CK变化与训练负荷相一致;高原训练后,C1组脂肪和C2组骨骼肌质量分别降低4.5%和3.9%.结论: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会受到高原训练经历和运动训练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