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重新审视五四女性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关系,可以发现女性在争取主体自由过程中面临很多困惑。女性个体渴望独立,但是社会并没有为女性提供发挥才能的自由天地。女性虽然渴望爱情婚姻自由,但又深深地怀疑现代爱情神话。旧式家庭中的"母亲"使得新女性在亲情与自我的两难抉择中,无所适从而落入传统的家庭结构中。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A3):14-15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是美国女性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马奇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刻画了鲜明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新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自主自强、追求平等的诉求。本文以马奇姐妹们的母亲为中心,分析论述马奇太太在"小妇人"们的成长历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滨故人>是一部最早以女性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悲情小说,它以五位新女性卷入男性"婚外恋"的不幸遭遇与情感伤害,深刻地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思想困惑,以及她们对于男性启蒙话语的重新认识,进而传达出新女性欲求自立却难以自立的痛苦心声.这部作品文本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是"五四"新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理性批判:女性解放是男权话语的时代产物,是男性欲望强烈释放的激情言说;女性解放不是解放女性自身,而是解放男性压抑的生理本能.正是由于<海滨故人>表现出了女性觉醒意识,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的发展在经过了第一、第二次浪潮之后,到了90年代,出现了被某些理论家称之为"第三次浪潮"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它们从女性的视角进行文学叙述,不仅仅丰富着对于"人性"的理解,同时也丰富着文学的表述。以"两性和谐"作为目标的新女性主义文学在澳籍女作家海伦·嘉纳的作品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蔚为大观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除了探讨如何在颠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模式之后,建立一个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精神家园、提升生命质量之外,还可以同具体的妇女解放运动结合起来。高校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教学与研究可以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四自"新女性。  相似文献   

6.
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80年代以来,台湾新女性文学异军突起,自成格局,一批作家以现代社会知识女性群体觉醒的姿态,再创了台湾新女性文学历史的辉煌。新女性文学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对传统文化积淀子以揭露,对男权中心秩序进行颠覆;新女性文学以直面人生的现实精神,从婚姻结构、家庭模式、爱情观念、事业前程等问题切入,写出了台湾妇女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之间角色转换的难题;新女性文学以重建与再塑的积极导向,塑造出一大批充满现代精神的女强人形象,以唤起女性勇于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7.
在"女权"与"爱国"之间——清末民初文学中的"新女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救亡图存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想望是清末民初倡导女权的主要驱动力。男性主导的事实,"强国"、"保种"的目标,都决定了女权运动从一开始就运行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轨道中的命运。与此相应,文学作为女权倡导和"民族共同体"最主要的想象方式,也得到了一种同质性的理解和运作。于此语境,清末民初,"文治武功 女权 爱国"的"新女性"构型在文学想象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在新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冯沅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创作极具现代性,对封建伦理道德给予了强烈的冲击和批判,同时,她表现了新女性在爱情追求上的勇敢与"怯惧"的真实状况,尤其是她对情爱的热烈、大胆、真诚的抒写,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解放"系列中,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拟就曾树生作为时代新女性在家国皆乱的黑暗时代所展现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行分析,探讨其冲破封建文化藩篱、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思想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0.
陈衡哲是一个时代的传奇,她渴求新知,对知识终身孜孜以求,在史学、文学上都颇有建树;她敢于和一切不舍理抗争,追求属于自己自由平等婚姻,这位敢于"造命"的新女性用实际行动对中国女性独立自强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用来指事情必然要发生,无法阻挡。其中"娘"的解释历来有不同观点。有观点认为"娘"指"寡妇";有观点认为"娘"指"未出嫁的女子";作者认为"娘"应指母亲。但此处并非母亲自己要嫁人,而是指母亲要嫁女儿,即在古代社会,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就得成婚。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的母亲形象,经历了革命母亲、本色母亲和妻性失衡式母亲的嬗变过程;经历了精神特质由革命化向人性化、世俗化下移的转变过程。作家们以母性原型为本色,凸显出母性中的共性,感人至深地写出人人心中对母性的美与善,将母亲的本性作为人道与文明的宝塔,照射与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灵魂栖所,点亮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母爱之光,并在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革命母亲形象的光泽也在于此。将妻性失衡式母亲形象作为叩询历史、拷辨人性的艺术载体,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选择,它使母亲的形象闪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光泽,预示出母亲形象塑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意识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文章着重从母语思维与母语知识两个角度分析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并对相应母语策略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海峰 《天中学刊》2012,27(4):101-104
中华母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嫘祖为中华人文之母,中华母亲节应以嫘祖为母体。嫘祖文化具有丝绸文化、服饰文化、科技文化、婚姻文化、旅游文化、母爱文化等丰富内涵,而中华母亲文化则是以母亲为主体、以慈爱为核心的中国女性根文化。新时期应大力加强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琦君有台湾的“冰心”之誉,其作品大量与母亲有关,数量无人能及。琦君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她母亲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虔诚的佛教信徒。在琦君看来,她是女儿心灵的保护神,是传统美德的典范。琦君大量写母亲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美国母语课程媒介素养的内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媒介素养进入语文课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母语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美国母语课程媒介素养的内容丰富多彩,呈现方式异彩纷呈,给我国语文课程媒介资源开发及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相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演变的憎恶——奥斯汀三部代表作中母亲形象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学者D·W·哈丁发现简·奥斯汀对母亲存在憎恶之情,因此在她的笔下母亲毫无可爱之处。并且,奥斯汀的这种憎恶是有节制的。但是通过系统分析奥斯汀三部代表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中的母亲形象,本文发现用"有节制"来形容奥斯汀对母亲的憎恶并不确切。事实上,在这三部代表作中,奥斯汀的憎母之情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即从《理智与情感》中有节制,有掩饰的憎恶到在《傲慢与偏见》中毫无掩饰的宣泄,最终到《爱玛》中对母亲完全的漠视与忽略。  相似文献   

18.
"母亲"作为一种文学形象在父权社会中一直处于被神话的状态。传统的书写方法是把母亲塑造成贤妻良母,这是男性出于自身需要而刻意制造的神话,这一书写方式成为一种常规,影响深远。而当代女作家们却发现了这种书写方式的男权意味,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书写方式,对母亲进行了颠覆性书写:写出母亲的恶和母亲的欲望,并对母女关系重新审视,对女性历史进行构建,使母亲形象变得更加丰富而真实。这种文学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其发生与创作主体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西方审丑意识的影响等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母语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学界对于"母语"的概念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本文对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章进行抽样调查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对母语的理解受制于不同语境。在民族共同语相同的情况下,母语是人幼年习得的第一语言,往往是思维与交际的自然工具;而在不同民族共同语的背景下,母语则指向民族共同语。  相似文献   

20.
以独立的母语评论为形式特征的积极语用新理念,分析从消极到积极这种语用范式转型的时代背景;具体阐述独立评论在母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以国外母语教育的课标、大纲、教材和阅读教学案例为参照,力主汲取其精华以供大陆母语教育改革之借鉴是本文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