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比是艺术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它“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互相辉映的对照,突出了各自的特征,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孔乙己》以对比写人,从而揭示人物身份,刻绘人物性格,披露人物灵魂,表现人物命运,彰显文章主旨。一、不同人物的动作对比,揭示人物身份,交代社会环境主人公孔乙己生活的清末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作者没有从政治的角度去谈,而是从生活中去写:到咸亨酒店去喝酒的人,一类是“做工的人”“短衣帮”,“靠柜外站着”;一类是“穿长衫的”主顾,“踱进酒店,……慢慢的坐喝”。这一“站”一…  相似文献   

2.
修政德是“讲政治”题中应有之义马博宣列宁曾经指出,国家政权是“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学习江泽民同志“一定要讲政治”的讲话,也必须从总体上抓住国家政权这一“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这就是要从巩固国家政权的高度,深刻领会“一定要...  相似文献   

3.
哈代在《卡斯特桥市长》中描述的是处在时代转型期新旧两种矛盾的斗争和力量的更替。宗法制代表人物亨察尔最后在经济、政治和爱情方面对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伐尔伏雷实行“大交班”,从中反映出作者悲观宿命论思想和社会进化意识。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曾经谦虚地说他的小说不过是“反映微不足道的现实”。可从他的许多短篇小说来看 ,他真可以说是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某些“反映微不足道的现实”,一进入他的作品就具有新意 ,放出异彩。莫泊桑的可贵之处 ,正在于能够透过社会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不大为人所注意的真实风貌 ,真切细腻地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 ,绝不会因短篇小说“短”而放过细节的描写。在字里行间运用对比、衬托、蓄势等修辞的描写手法 ,使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层层叠出 ,逐步深化主题 ,让人物言行前后对照 ,真假美丑 ,作者不加评述 ,读者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王永平教授的新著《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这本论文集汇集了作者的十八篇专题学术论文,对孙吴的政治文化作了新的探索,内容涉及孙吴上层的政治运作、权力斗争和江东学术文化等诸方面的问题。政治史论十四篇是全书论述的重点。第1篇《论孙权父子之“轻脱”———从一个侧面看孙吴政权之性质》,堪称是全书的总纲。此文对孙吴政权的性质作了一个全新的估量,认为孙吴政权与曹魏与蜀汉相似,“而与西晋有异”。作者认为三国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都为“寒族,非儒家”,而“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相似文献   

6.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堪称世界经典之作.作者通过“作者引退”的方式让小说的人物去讲述自己的故事,人物的直接对话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而正是这些经典对话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的道德价值观。“作者引退”理论使奥斯汀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青禾的6部“三十六计”系列小说,写的是重大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反映的是帝王将相、贵族高官的故事。但是,青禾的力说却是以“平视”的眼光,深入剖析人物的复杂心理和多重性格,通过虚构的情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写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知天乐命的道家思想。这6部历史小说体现出作者一贯的、强烈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设疑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设计若干问题,围绕问题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讲究“设疑”艺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错”→将错就错→错中求真;“问”→问中生疑→疑中悟真;“动”→手动心动→动中探真三个方面以实例阐述了学生自身的课堂学习行为是使课生命力的宝贵源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神曲《忐忑》的热传,“忐忑”也成了当前网络热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忐忑”的解释是:“形容心神不定,胆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通过对人物“忐忑”心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性格,或表现文章的主旨,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2.
北魏前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与太学并存。中书学隶属中书省,主要作为笼络、控制汉人士族的机构而存在,也成为后者参与北魏政权、保持政治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中书学虽以五经教授,而中书博士多不专主授经,中书学生有品阶,反映了北魏中书学的独特性。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又有所创新。北齐国子寺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并为隋唐所继承,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书学。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常借用一些物件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为叙事线索,或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表露人物的心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三峡中》“小木人”的分析,说明作者正是巧妙运用这一物件来展示人物野猫子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4.
“表里对比”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所谓表里对比,就是利用人物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的矛盾构成对比,从而揭示其性格特征。表里对比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外貌和内心的对比、语言和行动的对比等。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和读者的审美心理,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外表和内心里现出和谐的统一:肯定人物相貌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曹操之“笑”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曹操的笑的描写,作者以此表现了这个政治人物的独特的性情。本文分析了曹操“笑”的类型、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受先秦诸子生死观的影响,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政治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政治人物自杀行为遂为普遍接受。中国“差序格局”下的“自我主义”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对政治人物的自杀行为形成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泛神论”基因对古代政治人物信仰上的阻力小,使其易于采取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以通俗小说的形式演绎儒家经典,在对四书人物的解读中阐发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思考。本文通过小说人物与四书人物的对比,细致分析了作者借由小说传达出的儒家新思想,并由此阐述小说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和解读。小说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儒家人物和儒家思想,这无疑是明代中后期重述儒家经典思潮在小说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导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革命的小说艺术大师乔伊斯主张的“作者藏匿”论极富见地体现着作者对小说主体关系的审美把握。换言之,主张“作者藏匿”实际是乔伊斯从美学高度追求革故鼎新传统小说艺术的必然反映,是主张作者与人物之间采取平等对话姿态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谶谣文化玄妙莫测而又至关重要。它在文中起了反映政治变故、预示未来、揭示人物命运以及反映作者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作用。而谶纬学的盛行、童谣本身的特点、童谣的政治价值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则是谶谣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