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西交通中,近代科学逐步走入国人的视野。“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论经由部分具有开放精神的士人的阐发成为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引进西学的理论,它们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近代科学移植入中国的历程,具体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与看法,但其理论的应时性也为它们最终嬗变为阻碍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埋下了伏笔。对此,严复基于对近代科学的切身体察与对中国科学发展的炙热关怀,对两种对待西学的观点进行了条剖缕析与批判,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他对近代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1948年的“积石山探险事件”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一起欺诈事件,美国商人雷诺利用民国时期科学界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急于发展科学的特殊心态,导演了一场历史闹剧,从中渔利,并愚弄了中国政界与科学界,其过程一波三折。通过对此事件的微观考察,揭示当时中国科学事业的生存环境、经费投入、科学家心态等方面的情况,探究事件的文化背景,以透视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其本源、演进与功能均体现出一种有机的特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具体来看,表现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强调万物的系统思想,重视直觉与体悟的直观作用。文章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但其有助于解决当代的生态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中国人首先栽培水稻和茶树等作物,发明了丝绸、瓷器和机械时钟等。中国技术在11世纪前后基本上满足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需求。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技术"换道"发展,即引进和模仿西方技术,兴办近代工业。20世纪30年代前建立了工程科学。20世纪50年代,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工业体系和教育体系。在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引进技术来实现产业升级,并努力创新产品。20世纪90年代,将创新视为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键。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决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各种挑战,中国应研判本国科技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做好科技布局和改革,有效地增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Redrawing the map: scien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essay argues that scien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s a rich topic that can be productively integrated into research and teaching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t identifies major issues of scien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y can prove useful to any scholar who wishes to consider science in a comparative and trans/international context. The essay suggests two important steps for a fruitfu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opic of scien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first, revising the historiographic assumptions and categories that underlie much of the conventional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modern science; and, second, breaking free from the tunnel history of national science. To illustrate these points, the essay examines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of science in modern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of such subjects as scientific nationalism, Maoist mass science, and transnational scientific network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相似文献   

6.
Prof. Zhou Peiyuan (P.Y.Chou) was a celebrated scientist, educationalist and social activist well-know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e was an outstanding leader in the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a founder of modern mechanics in China, a fighter dedicated to world peace and an international envoy of peace and goodwill sent by the Chinese people as well as a peopleto-people diplomat for the promotion of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技方面曾经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众多领域都位居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是,到了近代以后,中国的科技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最终被西方超过而落后于世界。探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中国发展科技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重要意义。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学界已有很多论述,并且成果颇多。此文从文化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九辰 《科学学研究》2003,21(6):596-602
本文研究了中国近代地质学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系统中的建制化过程和特点,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分析近代科学在学术机构中的成长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机制和它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禹城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40余年的工作实践,在总结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其成果和经验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有力支持等社会因素以及科学成果涌现时机因素共同导致了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演进与更替,五要素钻石模型可给予有效分析。科学与技术关系日益紧密,未来世界科技中心将不只一个,而是呈现出多中心并进、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并具有网络化、全球化等新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为我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完善人才政策,营造创新友好的环境,加快世界教育中心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破解发展面临的难题,抢占前沿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先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世界和平发展和永续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向近代化方向的转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在择要描述徐光启科学方法和阐释其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力于通过比较中西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体系的对话,来深入研究徐光启科学实践及思想在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晓萍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2):1327-1336
2017年3月12日国务院同意并发布了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确定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大任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立足国情,增强现代科学意识,建立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的国学价值、多元社会模式技术文化一体结构和对外交流的宏观框架,提取其独有的生命力要素,包括有国家制度的技术、有价值体系的技术、有社会结构的技术、有中国故事的技术、有丰富历史文献的技术和有专业知识的技术等,提升自我阐释能力和未来传承能力,增加文化自信,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掌握现代世界知识体系,做到中西互视,拿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制定世界对话与合作的有效对策,增加国际话语权。此外,还应将那些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兼具跨文化视野和具体操作个案的,以及中西学界共享优秀学术成果延伸到我国高等教育中去,加速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使振兴传统工艺的系列工作成为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丰富世界文明对话内涵的高端事业。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思想家、民俗学开拓人。本文将以他的部分小品文为例,探讨其博物学与科普价值。在中国现代科普领域,周作人缘何遇冷,其作品与同时代科普作品相比有何区别,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看来,周氏作品仅仅只是"闲适小品文"?本文试图论述,在我国现代博物学发展之初,人文与科学之间具有真诚的、深层次交流的意愿与能力;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与现代科学之间具有相互弥补和促进的可能。把周作人那些夹杂着民俗、国学、西方博物学兴味的小品文,置于今天的环境中重新品读,会发现它们对民族、社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着深切的思考和关照,能够给予当代人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化学教育家、科学史家张资珙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基础和相关工作后,分析他从科学思想史进路和实证主义编史学进路于中国科学史研究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从而说明西方科学史研究理论亦能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se essays collectively present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m science in China since 1900. Fa-ti Fan describes how science und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1911 exhibited a complex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haracter that straddled both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Danian Hu focuses on the fate of relativity in the physics community in China after 1917. Zuoyue Wang hopes that a less nationalist political atmosphere in China will stimulate more transnational studies of modern science, which will in turn reveal the underlying commonalities in different national contexts. Sigrid Schmalzer compares the socialist and the capitalist contexts for science in China and reopens the sensitive question of the "mass lin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Grace Shen describes the tensions early Chinese scientists felt when choosing between foreign models for modem geology and their own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in China. Taken together, these accounts present us with 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that is both globally and locally informed.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药产业始于化学合成药的大规模生产,随着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的激进式创新,生物医药成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心,前景广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企业、科学界历经多年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并夯实科学基础,营造创新环境,建立了有效的生命科学创新系统,逐渐成为世界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是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一环。中国可借鉴其经验,保持发展耐心和信心,增强生命科学创新系统效用,推进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在深空探测领域内取得的各种重大科学发现,人们对地球、行星以及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牵引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孕育并催生了行星物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文章在分析国内外行星物理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行星物理学与传统学科及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我国未来行星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对该学科的未来发展给予了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Having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from Japan, the Chinese quickly and enthusiastically embraced it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virtually without controversy. This unique passion for and openness to relativity, which helped advance the study of theoretical physics in China in the 1930s,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imported Soviet criticism after 1949.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adical Chinese ideologues sponsored organized campaigns against Einstein and relativity, inflicting serious damage on Chinese science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in the late 1970s empowered scientists and presented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rehabilitate Einstein and call for social democracy. Einstein has since become the symbol in China of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the two eminent objective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at remain to be achieved in full. Using the reception of relativity as a case study, the essay also discusses issues involving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苏联技术向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转移。这次技术转移是一种混合式的技术转移,一种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有偿的技术转移。它通过三种途径得以实现———援建工业项目、进行科学技术合作、帮助建立和调整高等院校以及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留学生和进修生。本文分析了这次技术转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为它所转移的技术基本上比较先进,符合中国国情,大致上属于适宜技术,是新中国长期的技术老本。文章得出如下结论:这次技术转移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转移,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带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