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欢简单     
简单的发型,简单的服饰,简单的笑脸,还有一颗简简单单的心,“组装”成了一个有点儿像男孩儿的、简单的我。我喜欢简单。清晨起床我不会像大多数青春美少女一样,在镜子前涂涂抹抹,梳妆打扮。清爽自然不也是一种美吗?我喜欢简单。简单的笑容每天都挂在脸上,使我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信任,使我得到了很多好朋友。而那些表情“丰富”、内心“复杂”的人们就像在表演变脸一样,一会儿冷笑、讥笑、苦笑,一会儿开怀大笑、得意地笑。这样不停地演戏给别人看,你不觉得累吗?我喜欢简单。别人都说我太幼稚,虽然没有害人之心,但也毫无防人之心。我不知道干吗要防着别人。如果整天都提心吊胆,想着怎样提防别人,你会很快变老的。人活在世上不正是图个轻松自在吗?为何要整天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法子算计别人、提防别人呢?有歌词写得好,“时时刻刻忙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果大家都扔弃了“算计”,没了害人之心,又何须有防人心呢?我喜欢简单,我不会把情想得那么复杂,不会把每人都看得那么神秘。我对每人都是简简单单,清清澈澈喜欢简单$登封市实验高级中学@王翮  相似文献   

2.
先讲个寓言: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嘲笑蝉儿:“你的歌声太刺耳,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但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对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人。九官鸟学别人说话,主要是只会模仿,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这种靠模仿过日子的人也不少。别人写了改革增效益的稿子,他急忙依葫芦画瓢,跟着来了篇改革效益增,有的甚至结构相同,导语相似,内容相像。  相似文献   

3.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刚刚作过的很奇怪的梦。 我梦见的是刘绍棠。在绍棠生前,我们虽然见过很多次面,但晚上作梦时,却似乎从来没有梦见过他。绍棠生前,虽然赠给过我许多册他的著作,并且每次都在鹅的扉页上题上字:“凤祥学弟存念”,但他却从来没有在书上作过画儿,并且,我也从未听说过绍棠会画画儿。然而,我刚才作的梦,绍棠不仅为赠稔的书上题了字,而且还勾画了几笔,作了画儿。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常骗别人说自己是早慧儿童,小时即使未入神童编制,至少也被老师表扬“聪明得跟一休一样”。可是,每当我想起一年级的时候,被老师问起“理想是什么”,我童言无忌说要做个科学家,便总是觉得脸上烫烫的。  相似文献   

6.
艾丰是名记者吗? 有一次他去讲课,主持人介绍:“这是著名记者艾丰同志。”他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著名记者,只是个有名字的记者。”他觉得,如果真的那么著名,何须别人介绍?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知道在美国最受公众欢迎的人是谁吗?”“谁啊?”“此人不是总统,也不是艺坛明星,而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克朗凯特。”克朗凯特是电视新闻编辑和播音员。自1952年初露头角后,他名气日增,同行们称他为当代最闻名和最受尊敬的新闻广播  相似文献   

8.
看到这个题目的读者都很惊奇:你不是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经强调:“酒香也怕巷子深”吗?你不是提倡“好书更要营销”吗?没错.我确实一直这样认为.但是,最近遇到了两件事情,让我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有则寓言 ,讲的是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 ,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 ,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 ,九官鸟嘲笑蝉儿 :“你的歌声太刺耳 ,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 :“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 ,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 ,但不是你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才能吸引人。我们搞新闻报道也是这样 ,老是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跟在别人后面作“你拍一我拍一”的文章 ,还有谁看呢?九官鸟学别人说话 ,主要是只会模仿 ,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 ,这种…  相似文献   

10.
说起中远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人们立刻会反应:总经理不是徐泽宪吗?中远两湾城不是他们建造的吗?海南岛开“亚洲论坛”会议的博鳌不是他们开发的吗?浦东足球队不是他们收购变成中远汇丽队的吗……初夏的一天,我和徐泽宪总经理对面而坐,开始了一次漫长的访谈。尝试“买壳上市”,虽然谁都没有尝试过笔者:徐总,中远置业集团公司还很年轻,你也不老,才四十多岁吧?听说公司成立的初期非常困难?徐泽宪:是的,1995年我被派去担任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总经理,这个公司其实是1993年的时候由上海远洋公司的基建处和行政处房管科合并建立的,当时…  相似文献   

11.
在原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韩桂芝受贿案中,韩的妹妹、两个儿子和儿媳都下了水,惟一清白的是她的丈夫陈昔平(化名)。说来可怜,陈昔平在家中虽然有丈夫、姐夫和父亲的名义,却没有丈夫、姐夫和父亲的地位与尊严,他的“家庭反腐”行为受到了全家人的共同抵制,处于“光荣孤立”的状态。最经典的要算他的妻妹抢白他的一句话:“我说你是不是有病?我和我姐收钱,你管得着吗?”看了这一幕,我想:假如在韩家陷入孤立的是韩桂芝而不是这位“反腐丈夫”,那韩桂芝还会在腐败的不归路上走这么远吗?也许我们仍然不能绝对地回答“不会”,但可以肯定的是:韩家内部弥…  相似文献   

12.
我很赞成“图文并重”的提法,它对新闻摄影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较好的表述,它可以作为办报方针的一部分。新闻摄影的地位,不是报社的总编辑给的,也不是其他什么人给的,而是历史给予的,是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把“图文并重”作为一个方针提出来,有一个过程。几十年前能提出来吗?十几年前能提出来吗?不可能。只  相似文献   

13.
“红河”、“大红鹰”之类,不是卷烟的牌子吗?是的,一点也不错,正像“芒果”、“黄金叶”。卷烟不是不准在媒体做广告吗?是的,更是一点也不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禁止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播放、刊登烟草制品广告。”《广告管理条例》也有明文:“禁止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为卷烟做广告。”但不知别人注意到没有,“红河”、“大红鹰”之类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里。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出现烟盒商标,那一连推出三遍的“红河”字样大特写以及“大红鹰”弄几架战斗机超速掠过的画面,因其醒目会给观众留下深…  相似文献   

14.
采访本情结     
有人问我,你当记者大半辈子,最看重的是什么?是报纸上发表的大块文章吗?不是;是“本报记者”那个衔头吗?也不是。想不到我回答的竟是小小的,轻轻的,毫不起眼的采访本。新闻界的老前辈、全国著名记者穆青出差湖南株洲,失落了采访本,曾出动公安民警去侦察破案。我虽没那样珍重采访本,但我与采访本牢牢结下的情结,却已铭刻进了我的骨肉。像战士的枪弹,农民的镰刀,工人的锤头一样。我的采访本“常年四季贴我身,随时随地捏手心。”就是上餐桌,  相似文献   

15.
"给你个发泄的机会。"这是我接到关于"年轻记者的烦恼"选题的前一句话。"年轻记者的烦恼"?我思考了半天,实在想不出就自己而言,做记者的烦恼是什么。其实,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令我自己也很不解,平时我不是常常埋怨工作累吗?不是总嚷着工作压力大吗?为什么真要我来回答记者的烦恼是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烦也不恼。嘴上喊着烦,但心底里又说不出烦的原因,这是心口不一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又想,就在我要放弃写下去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我是记者吗?     
我是记者吗?当了将近8年记者,有时还是禁不住这样问自己。15年前那个不顾家长、老师反对硬是由理转文,大做记者梦的高中生好像总是在向我做鬼脸——你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在很多人看来,我的梦想实现了。30岁以前,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单骑走天涯。天南地北地跑新闻;30岁以后,在家里专心致志地做“责任编辑”,不但管自己,也管起了别人的稿子。这似乎  相似文献   

17.
近来北大学生武小锋找不到工作的事被广泛讨论,笔者也注意到相关报道和评论,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很多报道和评论当中,都用了一个词,那就是“北大才子”。为何不用“北大学生”而用“北大才子”?我想这个称呼虽然可能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但正是这种无意识中的状态,背后隐含了一个社会性的共识,那就是“北大”必然与“才子”并用。北大学生都是才子吗?显然不是,这无须证明。能考上北大就是才子,这显然是一种单一评价观念。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不同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些智能优势和特长,不同组合就使得每个人能力结…  相似文献   

18.
写完《请读我唇》,好多朋友表扬我。我这人禁得住批评禁不住表扬。连别人用表扬的方式批评我,我也常晕晕糊糊把它当成鼓励或鞭策——就像我总会去相信互联网上那些未经证实的确切消息一样。这样一来,去年一年我吭哧吭哧继续招呼,写成了这本续貂之作:《媚俗通行证》。得承认,“媚俗”正在成为几乎所有媒介从业人员的最大压力。点击率或者收视率,排行榜或者公告牌,等等,就像应试教育中的分数排行榜一般,成为操控我们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在下基层采访中,耳闻目睹不少埋头苦干的同志,他们任劳任怨,忘我劳动,甘做一颗“螺丝钉”。我挥笔讴歌这种“老黄牛”精神。但有些同志对此非议:现在是八十年代,不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要提倡开拓型的改革家,鼓吹开拓精神。这使我感到惆怅:开拓精神和“老黄牛”精神是矛盾的吗?“老黄牛”精神真的不再提倡了吗? 四川读者高北通  相似文献   

20.
虽然我不是唐伯虎的后代,也不是齐白石的高徒,但在画画这方面,我还是颇有“造诣”的。在孩提时,床单、墙壁上常有我的“涂鸦”之作。细心的妈妈发现后,便去给我买了一大堆有关画画的书。虽然不太懂,但朦胧中我分明感到艺术的魅力以及对我无尽的诱惑。稍大些,我便开始操起画笔,开始了我的“创作”。首先是临摹,虽然我常把苹果画成方形,而后又在猪头上加上两只兔子耳朵,但我却一直不放弃,执著地选择了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初二的我凭着“高超”的绘画水平在学校美术界也是“泰山北斗”。我可以二三笔勾出一只鸭子,可以把一些乱七八糟的线条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