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这里的“从某”,指解释会意字所用的“从某”;“亦声”,指解释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亦声”。 (1)髦:从髟,从毛=从髟,从毛,毛亦声 《说文》:“髦,发也。从髟,从毛。”而《广雅·释器》则云:“髦,毛也。”又《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注:“齐,翦也。今文髦为毛。”又《辞源》(修订本)“髦”字条下注:“鸟兽之  相似文献   

2.
<正> 《说文》用作“某声”的,我们从《说文》所说解的形声字中可以看出,对于这类字,《说文》即以“从某,某声”这一格式来表述。例如—— 肌:肉也。从肉,几声。(肉部) 期:会也。从月,其声。(月部) 吟:呻也。从口,今声。(口部)  相似文献   

3.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4.
“[每糸]”字为“从每.从糸”的会意字.其形体义为女性头发用丝绳盛饰之状.以此本义作为词义系统引申系列的起始点。“马髦饰”是名词性引申义.而“多也.盛也”则是形容词性引申义。《说文》认为“[每糸]”是“从糸.每声”的形声字,不确。  相似文献   

5.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狄《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蠻 《说文》:“南蠻,蛇种,从虫(?)声。”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对以上说解,文字、训诂研究者多认为许慎怀有极严重的民族歧视心理,释义不  相似文献   

6.
进一所“大学”校园,见有宣传“素质教育”的橱窗。橱窗里的文字是从报纸上移植过来的,只有结尾处,赫然写着“中文糸宣”属于自家的创作。我不禁大吃一惊。这把“系”写作“糸”的,竟是学中文的学生;而这“大学”里,有讲师、高级讲师,竟也都熟视无睹!“糸”,音 Xi,《说文·糸部》:“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读若阴。”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莫狄切。”《辞源》有“糸”  相似文献   

7.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8.
《说文》部:器,皿也,象器之口,大所以守之。对此说解,近现代学者多不以为然。王筠《说文释例》云:“即其从犬亦不可解,古义失传,许君亦望文为说而已。”于《香草校书》云:“器苟盛物,犬方盗食,又焉能守?”于是有多种新的解释,《香草校书》以为所从“犬”代表利组,于氏《说文职墨》又以为“犬”篆象尊形而非“犬”字;又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引强运开说,以为‘哈文器字似皆从,、器古音皆在十五部,疑从得声也”;《尔雅·释器》释文引《说文》作:从犬从声也”,沈涛《说文古本考》因谓“盖古本作从犬所以守之,器声”,…  相似文献   

9.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10.
声训略说     
事物的名称同事物的性质本来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马克思说过:“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资本论》第一卷)我国古代庄周也说过:“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荀况也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刚谓之不宜。”(《荀子、正名》)只有拟声词的得名是可以观察出来的。如“鸡”从奚声,取“鸡鸣喈喈”之声,“雁、鹅、鸭”也一样。(鸭字不见于《说文》,郑珍谓“鴈”即  相似文献   

11.
释“虹”《说文·虫部》:“虹,(虫带)也,状似蟲,从虫,工声。”卜辞有■字。如云:“王固曰:■,八日,庚戍,■各云自东。■母昃,亦■出~自北,饮于河。”(《■华》页四)又云:“旬昃亦■设,■出~自于河。”(《前编》卷七页四十三)又云:“设~于西。”(《前编》卷七页七)据此上下文,余释为虹。然其形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12.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13.
说“慕”     
慕字的古义,《说文·心部》说:“习也”。但治《说文》诸家似乎都未注意于此。徐锴《系传·通论》说:“慕亦爱也,爱在内而慕在外。”段玉裁《注》说:“习其事者,必中心好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思也”。都未就习义作阐发,引书证。至新《辞海》(包括1989年修订本),新《辞源》,就连这个习义也删削掉了。也有人以为“慕,习也”,而“习,数飞也”,于是就说:“《说文》的解释,同‘慕’的一般用法思慕、仰慕等,也看不出什么内在的联系。”日本汉学家藤堂明保在他所著的《汉字语源辞典》中也说:“《说文》这种  相似文献   

14.
“属”是古汉语中常用的实词《说文》:“属,连也 从尾,蜀声。”《击传》:“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是也。引申为会合之义”“属”的本义是“连接”,其读音及主要义项有:一、zhǔ1.连接例如:①属引凄异。(《三峡》)——(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相似文献   

15.
《离骚》云;“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喟凭”为楚语,连读为词,乃慷慨愤懑之义。《淮南子·修务》云:“发愤而成仁,(忄胃)凭而为义”(“(忄胃)”原讹作“帽”,下引高注同;此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忄胃)凭”即“喟凭”,与“发愤”对文,义亦相同,故高诱注云:“(忄胃)凭,盈满积思之貌。”又作“(忄胃)恲”,音同之异文,《广雅·释训》释为“忼慨”,“忼慨”,即不得志之貌(《说文·心部》)。“(忄胃)”字不见先秦他书,经传多作“喟”。《说文》无“(忄胃)”字,而《口部》云:“喟,大息也,从口、胃声。嘳,喟或从贵。”《方言》十云:“沅澧之原凡言相伶哀谓之嘳。”知其为楚语。又,“凭(憑)”亦楚语,见《方言》二。连词作“喟凭”,以状愤懑不平之意;此正《离骚》所用。又,从屈赋辞例看,“喟凭心”盖本作  相似文献   

16.
<正> (48)骄:从马,乔声=从马,从乔,乔亦声 《说文》:“马高六尺为骄。”即与“乔”义中的“高”义通,“乔”的“高而曲也”(《说文》)义,这在前文已作了说明。 另:乔乔,指挺立而高的样子。如扬雄《法言·修身》:“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切.”骄骄,状草高而盛貌。如《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正因为此,所以“骄骄”也可直接作“乔乔”,如上例“维莠骄骄”,《韩诗》即作“维莠乔乔”。  相似文献   

17.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  相似文献   

18.
哭笑在古代和现代都应该是常用字,奇怪的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没有“哭”与“笑”。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篆字中,没有“笑”,但是有“哭”的小篆,并且还是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哭(本为小篆),哀声也。从(?)(xuan),狱省声。”《说文》的“从”是形旁,表义的;“声”是声旁,表音的。省声  相似文献   

19.
释"緐"     
“緐”字为“从每.从糸”的会意字,其形体义为女性头发用丝绳盛饰之状,以此本义作为词义系统引申系列的起始点,“马髦饰”是名词性引申义,而“多也,盛也”则是形容词性引申义。《说文》认为“緐”是“从糸,每声”的形声字,不确。  相似文献   

20.
释“單”     
《说文·□□部》:“單,人也。从□□,□□亦聲。阙。”前代学者固已疑之矣。小徐《□□传》曰:“许慎阙义,至今未有能知之者也。”清季金石之学畅,漸悟單之所从非□□。王蒃友《释例》云:“案<绎山碑>戰字从單,汉印中單字亦往往如此。博古图从單之字,其形甚多,小篆整齐之,遂从□□,许君随文说之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