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玲 《培训与研究》2008,25(11):21-23
评价文学作品应该侧重审美还是侧重载道,这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试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例,从其对文偏审美和文重载道的中国现代作家们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评价文学作品应该将审美与载道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在文学创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文学作品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是对人的生活、人的现实活动的审美反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作品多以言志载道为主要风格,宋词作为迎合文化世俗的一种产物,开辟了古代文学中以俗为美的全新审美取向,与传统文学羞涩忸怩之风相比,宋词则更大地展现出了世俗生活中艳情、享乐与忧郁的一面。因此,宋词之美,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造诣上,还表现在它独特的适俗文风上,两者有机统一,创造了宋词雅俗共赏、独具魅力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学功利主义如载道观、言志观形成了冲击,影响到中国现代纯文学观念的形成。同时,康德美学思想中审美的无目的与有目的、理性与形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也存在矛盾,矛盾的统一便在于“美的理想”。这也对中国文人学者形成很大影响,使他们既坚持文学的纯粹性与独立性,又主张其社会功用性,并力图在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社会评价作用和审美价值判断.我们不仅要通过评价生态文学作品来向读者宣传生态知识,批判现实生活中破坏生态的丑恶行为与现象来发挥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更要对生态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价值判断.首先,我们决不能片面夸大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其次,更要评价生态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性质、大小和高低.我们反对生态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执著于人类对动物戕害的血腥场景和人类残忍自私的丑恶行为的浅层次暴露的自然主义式创作倾向与审美趣味,主张生态文学更要注重艺术形式的打磨与叙事艺术的提高,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建立在西方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上。为学术而学术,追求纯粹、唯美、超越功利、卓而不群的学术自由境界,开创了现代审美艺术批评的先河,打破了国人数千年来文以载道的文论传承。  相似文献   

7.
诗穷而后工--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应试技能的训练,最根本的是要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与人生体验,对未成熟的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审美素质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与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析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顺理成章、卓有成效的选择。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学理论精华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是主体调动自身的各种心理能力观察、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进而产生审美快感的过程。在语文课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这些特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文学作品陶冶自身情感,净化自身思想,完善自身品格。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语言、技巧和情感是诗歌鉴赏命题者拟制题目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其分布基本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2009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则相对“单纯”,在基本遵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要求前提下,更侧重情感审美考查。据统计,18份试题中,涉及情感审美的多达19题.而单纯指向表达技巧的则寥寥无几。可以说,情感审美是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刘强 《中文自修》2023,(7):52-53
<正>文学作品的鉴赏一直是高考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生在高考复习中的难点。在高考试卷中,文学作品一般包括现代散文、小说、古典诗歌、古代散文等几种文体,虽然不同文学体裁在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各有侧重,但从文学表现与文学鉴赏的规律这一角度来看,结合同学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可以把以上几类文章的考查,都放在文学作品的鉴赏里一并讨论。  相似文献   

11.
非文学作品也有美感,对它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抓住其所具有的美育因素:立意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语言美、思辨美.非文学作品教学也应是美育过程:美读,去感受美;勤笔,去创造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非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会更佳.  相似文献   

12.
中职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学作品,语文课应该具有文学的品格,审美应该成为语文课的灵魂,不要让教条主义蒙蔽了学生审美的眼睛。本文通过赏析几个独具性格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为如何指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开启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按照他的审美理想,依据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的成果。因而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认识意义、教育作用,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中国具有世界最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古代的作家艺术家在审美创造方面作出了最卓绝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审美创造经验。过去的文学史书虽然着重从认识论和道德伦理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作出了不容否定的成绩,但是从审美价值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就显得大为逊色了。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另一种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人性观的对立。而这又对其各自的文学观念及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深刻影响。二者人性观的对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7,(8):120-125
中国传统根艺茶几设计制作蕴含了"器以载道"的古典哲学思想。根艺茶几原物则所具有的天然木属性与人则高度契合,与人同气相求,是人则所追求的美,更是人内心品性的镜像反映。根艺茶几的新物则蕴含五行之德,其造型元素尽显曲中求全之美,整体形态呈现人文山水之意。根艺茶几蕴有的物则符合人的审美诉求,得以成器并承载了人的精神寄托与审美情趣。原物则与新物则是根艺茶几完成器以载道使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衣冠礼乐     
各国人在节庆时都会穿上具有各同特色的服装,平添欢腾的节庆气氛。华服应该是中国人在节庆时体现身份的穿着,一个穿行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信使,致力于提升现代男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和着装品位。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影响经久不衰,其作品本身也拥有出色的艺术成就,按理应跻身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之列。但长久以来文学界给它的定位并不高,这与它的通俗性有关。其实,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藩篱,并且这“藩篱”更不应成为阻碍优秀的俗文学作品被认为是经典作品的潜在因素,经典作品应该好看耐读,是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吴建江 《考试周刊》2014,(95):20-20
<正>文学作品的审美,不仅要审真实生活中的美,而且要审真实生活中的丑。歌颂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语文审美教育就应该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丑"形象及其包含的艺术美。一、了解文学中的"丑"与现实中的丑的区别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和美一样,丑也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文学作品中的"丑"与现实中的丑是有本质区别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