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论新闻的文学化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卫红 《新闻界》2005,(6):135-136
文学史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带有些新闻的要素和特点,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自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等,而在新闻史上能传承下来的新闻作品几乎都是成功运用了文学技法的作品,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李大钊的《新纪元》、刘白羽的《沸腾的北平城》等等。其实,在中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以文学笔法写新闻。试看下例:  相似文献   

2.
游子吟     
林黛玉教人怎样读诗时说:古人的诗,只要读李白、杜甫、王维三人的就差不多了,因为这三人的诗代表了中国三种主要文化旨趣:李白的诗代表了道家思想,所以人们称他为“诗仙”; 杜甫的诗代表了儒家思想,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王维的诗代表了释家特别是禅宗的思想,所以人们称他为“诗佛”。此话是说到了点子上的经验之谈。不过,现代人尽管喜欢林妹妹,可读起诗来,又似乎并没有按照林妹妹的指示去做。几年前,香港某文化机构搞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选举活动,即让公众用投票的形式选举当代人最喜欢的唐诗,结果得票最多的既不是李白的诗,也不是杜甫、王维的诗,而是孟郊的那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也令人思索。有专家撰文分析,认为《游子吟》折桂,以映了香港人身在海外心系大陆的情结。这种评论当然正确,但往深处想,事情恐怕还要复杂些。  相似文献   

3.
短序两首     
《唐诗百家全集》序《唐诗百家全集》是以李白、杜甫为首的唐朝一百位杰出诗人全集的汇编,一人一集,共一百集。一百人只占《全唐诗》作者的百分之三.诗却占了《全唐诗》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囊括了唐诗绝大部分佳作名篇,也可以说是整个唐诗的主体。读唐诗者,拥有此编,无须他求矣。全集均据别集善本,无别集者据《全唐诗》,补遗辑佚,力求其全。分册略按诗人生活时代、创作流派、师友关系划分,但并不序齿,也不拘泥传统分期。如盛唐诗人,除李杜单独成册外,即以王孟和高岑为首,分为二册,并把以边塞诗负盛名的中唐诗人李益编入高岑一册  相似文献   

4.
弄诗与写新闻,属两个不同的门类。因此,若把诗人叫“记者”,会显得大不恭敬;相反,如果把谁的本报讯说成“诗”,作者也会脸红。因为,这几乎等于否定了他的心血之作。有一个人却怪,硬要说“一条好的报道就是一首诗。”此人就是后来用“闻捷”的笔名写诗出了名的原新华社记者赵文杰。我是一个搞新闻的人,也读读诗,工作中也不时品味闻捷的那句话,心想,诗与新闻既同是舞文弄墨之事,个中总会有相通之处。读了杜甫的《石壕吏》,更有深切感触,觉得两者相通  相似文献   

5.
提起《唐宋诗醇》,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武、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人们迄今尚未发现《唐宋诗醇》有内府本(以及翻刻本)与四库全书本之不同。由于四库馆臣所撰的《唐宋诗醇》提要中避…  相似文献   

6.
“文史一家”,这话讲得有道理。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新唐书》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都说明了“文”等于“史”。而我国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左传》和《史  相似文献   

7.
略论唐诗的意境美■岐思明唐诗之盛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故《御制全唐诗序》说:“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的确,唐诗不仅题材广泛,作品丰富,诗人如林,诸体完备,而且在诗歌艺术方面开拓了无限...  相似文献   

8.
新闻不是低质量易碎易耗品,没有任何理由草率从事,粗制滥造,而应当如李普曼所说:“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琢”。新闻要有诗意美。谓新闻的诗意美就是说新闻作品要具有诗的凝练,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韵味。诗意美来自诗思维。有“情景记者”之称的作家、《人民日报》记者白夜在《给青年记者的信》中,强调记者在描述事实时,应当效法我国的伟大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如太史公撰《史记》、范晔著《后汉书》那样,赋予文章以散文思维,赋予诗思维,赋予意境。他说:“新闻领域的意境的创造或加工,同纯文学作品不同,不是离开真实材料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在真  相似文献   

9.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10.
早在未相见之前,瞿秋白与鲁迅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竞是鲁迅!”鲁迅看到秋自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  相似文献   

11.
一、其人 晓阳,原名杨诚勇,现任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中原焦点》总制片人。他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南阳农村,自幼勤奋好学。在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弄到一本《唐诗一百首》,便如获珍宝,爱不释手,萌发了“诗人之梦”,开始写“日记诗”,三年下来有300首之多。当中学生时,写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6,(31):79-79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纪念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逝世100周年戏剧季的开幕大戏,《建筑大师》第一次搬上了中国的舞台。 《建筑大师》是易卜生64岁时完成的作品,该剧的主人公索尔尼斯是一名建筑大师,功名成就的他渐渐丧失对生活的憧憬,年轻时的梦想随着对现实的失望而消失。与易卜生的其他剧作,如《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同,《建筑大师》充满了象征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3.
图书治疗,图书馆的一项新职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书治疗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这样的病例,如《唐诗纪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诗话云:有疾疟者,子美(杜甫)曰:吾诗可以疗之。病者曰:云何?杜甫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症犹是也。杜又曰:更诵  相似文献   

14.
李春发 《大观周刊》2011,(18):139-139
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李金发应该大书一笔。虽然他真正的艺术生命非常短暂.可谓县花一现.但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实践.他那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实践给草创时期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成为“现代派诗”第一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说他是可以和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相提并论的现代著名诗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法移植、引人中国。宣告中国新诗进入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新阶段.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李春发 《大观周刊》2011,(21):61-61
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李金发应该大书一笔。虽然他真正的艺术生命非常短暂,可谓昙花一现,但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实践。他那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实践给草创时期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成为“现代派诗”第一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说他是可以和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相提并论的现代著名诗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法移植、引人中国,宣告中国新诗进入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新阶段,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6.
“集趣”还是“集错”易严可以说,这是一本写得糟糕,编得糟糕,印得糟糕的书。所以,编写者的姓名和出版社的名称,就笔下留情吧,但书名还是要说出来的,叫《古今中外广告集趣》。首先说写得糟糕一、解释错误。第1页引《诗缀·氓》的“氓之;抱布贸丝”,解释这里的“...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的画     
作为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中国可以说已家喻户晓。人们知道他诗写得好,小说写得好,童话和戏剧也写得好。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很高的绘画天赋,这一点我国知之者恐怕就不多了。和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普希金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尤其在他进入沙皇政府专门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的皇村学校后,更是受到了全面的教育。美术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我们在如今已辟为普希金纪念馆的当年皇村学校的陈列品中,就能见到诗人的图画作业。他的绘画天赋在尔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俄国,普希金的绘画作品首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他死后的那一期《现代人》杂志(他是该刊物的创办人)上。那一期《现代人》刊登了诗人的诗篇《隐居的神父和贞洁的修女》(该诗译文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版《普希金全集》  相似文献   

18.
知识与趣味     
从废纸篓里拣回的毛泽东名诗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63年印行后,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然而,这首诗是曾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从废纸篓里拣回的。原来,毛泽东有个习惯,写诗词写罢,或觉得诗词写得不好,或以为字写得不好,就随手把纸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爱诗词爱字爱毛泽东的田家英,却说那是“国宝”,总是从废纸篓里把一团团宣纸拣起,摊平,然后装裱起来,如此这般,他裱成了一大叠。内中有毛泽东自己写的诗词,也有毛泽东抄录古人的诗词,如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既往对杜甫《登岳阳楼》释读中存在的一些误读,本文论证杜甫写这首诗的立足点是岳阳楼,不是洞庭湖。进而根据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相对地理方位,结合诗歌内容和杜甫对典故的运用,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等,论证《登岳阳楼》写杜甫站在岳阳楼上,依次按东南西北顺序眺望周遭风景的所见、所思、所感,从而对《登岳阳楼》一诗的一些关键字词以及整首诗的内容和形式都作出新的释读。  相似文献   

20.
杰句雄篇萃若林,细看一一尽精深。才高不似人间语,吟苦定劳天外心。白璧连城无少玷,朱弦三叹有遗音。不经诗老遗山手,谁解披沙拣得金。这首题为《读唐诗鼓吹》的七律,是由金入元的诗人曹之谦(1194后-1264)写的,其所称赞的《唐诗鼓吹》,由他的诗友兼同僚元好问(字遗山)编订(郝天挺注),书中所收全是唐人七律.共得九十六家。诗五百九十七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