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柔敦厚是一种富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论,也是儒家诗教的核心.但主张"温柔敦厚",提倡美刺讽谏<诗序>的精神,却不是<诗经>的传统,它并不能涵盖<诗经>的全部.  相似文献   

2.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3.
从汉代开始,<汉广>一诗的解说就存在分歧.毛诗认为是说南方女子接受"王道"教化,知礼循法,是不能无礼而求的.韩诗则把<汉广>同包含有"求而不可得"喻义的汉上游女传说联系起来,这也正是它与<汉广>诗意的相通之处.以上解诗者所说的两种"遇求不得"之意,对后世的<汉广>解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即选取这一理解角度,进而探究其文学审美和伦理内涵的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出<全宋诗>误收诗12首、误收断句8则;对8首重出诗和一个断句作了考辨;补遗18首.  相似文献   

5.
<扬子江>诗刊<盛世民谣>专栏的设立,开辟了一个倾听人民心声的窗口.迄今所发表的四组共102首民谣,内容广泛,形象生动,有揭露,有讽刺,有针砭,有告诫.其发表是社会环境宽松的标志,也是<扬子江>诗刊的胆识,它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诗风,是对时下诗界与人民大众疏离诗风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日记诗钞>以诗记史,有厚重的历史感;它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具有历史意义;在艺术上求新求变,语言新,诗体多样,富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7.
从<花非花>这首诗的语言意象及其构思特征入手,结合诗人生平作品进行研究,可以得出该诗关键意象是花和梦,主题是感伤美人如花来去匆匆.  相似文献   

8.
论江淹摹拟之作的两大类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淹的摹拟之作有<杂体十五首>与<效阮公诗十五首>两大组,此二者都重现前辈诗作的风采与辉煌,又有许多不同.<杂体三十首>摹拟与突出前辈诗作的个性与特殊性,其着重点在于凸现与强调前辈诗作在造型、意象、场景的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人以新奇感.<效阮公诗十五首>刻意在摹拟中表现出摹拟者自身情感抒发的现实性与自我性,着重点在于不违背前辈诗人的情感抒发的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人以新奇感.江淹摹拟诗作意义也在于此面对已经凝固化的形态表现出新奇感.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从问世起,就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被解读着,它所由诞生之地的日本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忽略了.然而,<女神>的文本,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个再创世神话的叙述框架内."女神"与"太阳"的意象,有力地表达了<女神>毁坏与创造的基本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两组意象的获得,更多的是诗人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创世神话系统及其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到的.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创作与日本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杜甫名篇--<春望>首联中"国"字的释义,多数人以"国都长安"诠释.笔者在对唐人和杜诗中"国"字的习惯用法以及<春望>诗本身的特点等方面加以考辨后,认为该"国"字释义应作"泛指国家"解更为妥帖 .  相似文献   

11.
自古及今对<离骚>"三求女"喻意的解释众说纷纭.笔者从<离骚>本文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定势,认为<离骚>中的"三求女"指求楚贤君.屈原求女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明君以实现其"美政"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千古名篇<诗经·魏风·伐檀>之主题,传统的说法一直以为是伐木工人讽刺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诗.迄今为止,此说仍有很大影响.近来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首"慕恋的情歌".本文在对<伐檀>作者身份的确立、伐木工人造车及劳动之情景的考察、本诗词句的疏解、伐木场景及自然环境的描写对全诗作用的认识、诗歌层次结构与感情脉络的把握,以及周代社会手工业生产情况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伐檀>是对自食其力不素餐之君子的赞歌.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4.
房日晰、房向莉<读<全宋诗>札记>一文,据清初人所编<宋百家诗存>为<全宋诗>补遗的17首诗,符合<全宋诗·凡例十一>的规定,不为误辑.<全宋诗>的补订须更多人参与,多听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学者型诗人马德俊的创作历程、诗集<神秘的玫瑰园>的思想成就和艺术风格,认为马德俊的叙事长诗<穆斯林的彩虹>是一部回族文化史诗,<神秘的玫瑰园>意蕴深刻,内容丰富,手法新颖多样,风格独异鲜明,堪为新时期诗苑中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6.
<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和<唐风·扬之水>.<孔子诗论>第十七简"<扬之水>其爱妇悡"句中的<扬之水>应是总括这三首<扬之水>,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17.
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在现代文坛上享有独特的称誉.<吹箫人>等四诗所选素材不一,哲学意蕴也有出入.<寺门之前>主要书写人的欲望的自然喷射,其它三诗则通过描述爱情表达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之思.这几首诗在文坛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先秦时期的两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和"评诗"系统,补充载籍之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经>早期的流播.  相似文献   

19.
署名蔡琰的作品共3首,20世纪对这3首作品的研究大体分为逐步展开、热门、停顿、全面深入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围绕3首作品的真伪展开讨论,最后一个阶段逐渐转向对作品美学价值的深入开掘.现趋于判定五言<悲愤诗>为真作,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为伪作;对作品美学成就的评判,主要集中在五言一首.  相似文献   

20.
<离骚>是中国爱国主题文学的源头之一,而具有同样忧患意识的<荷塘月色>虽是散文,却以蕴涵诗的意味为特点,这不仅体现为清雅的文字,如画的意境,更表现在对<离骚>文学传统从思想到手法的继承上,以"美政"理想为主题,以"自我幻化"组结构,以"香草美人"作意象,成就了朱自清深沉而浪漫的诗人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