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彭晓丰、刘云主编的《萧红散文全编·序》中“萧红创作年限、萧红的文体特长、萧红的生养父之谜、《呼兰河传》的文体归属”等问题上的不恰当提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巴金与萧红     
从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南下上海至1937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的这段时期,萧红在文学方面得到鲁迅、巴金的关爱和扶持,刚跃上沪上文坛不久就产生巨大影响。由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给萧红出版了3部散文(小说)集:《商市街》《桥》《牛车上》。接二连三为年轻女性作家出版作品集,不能不说融有巴金扶掖年轻人的一腔火热情怀。无论在萧红的生活还是在萧红的作品,贯串的是如巴金所倡导的那种平民情结。巴金晚年与黄源晤谈,不止一次提到萧红,为一代才女早逝惋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的政策,说明中国还没有形成全面抗战;故“九·一八”事变不是全面抗战的起点;再考察“七·七”事变前后的情况,说明“七·七”事变只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而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立即作出全面抵抗的反应,故“七·七”事变也不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最后,本文得出结论:1937年8月14日蒋介石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才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即“八·一四”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摘要:萧红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这个天才作家在其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著作。在对她作品的研究中,有种学术观点认为萧红的创作生涯前后出现了两个分期,认为萧红作品的思想性从前期到后期“由积极转向了消极”。本文不否认她的作品前后期在创作风格与格调上稍有差异,但认为萧红的作品始终都有一条主线贯穿,这条主线简而言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人生。为社会  相似文献   

5.
先秦文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与发展,至秦代便跌落到了低谷。这一时期不仅有名的作家不多,传世的作品也少,而且作品大都厉严峭刻而缺乏特色。但也不乏闪烁的星光,这就是李斯及其散文《(?)逐客书》。正如鲁迅先生所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逐客》……。”(《汉文学史纲要·李  相似文献   

6.
以书为友     
我爱读书 ,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书是我的精神寄托 ,书是我的心灵家园。我爱读书。无论是散文、诗歌、小说 ,还是戏剧 ,都吸引着我 ,诱惑着我。我接触了许多书 :《野草》、《唐诗·宋词三百首》、《安娜·卡列宁娜》、《雷雨》……偶有所得 ,暗自欣喜。常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让我回味无穷 ,受益匪浅。以散文为友 ,我能从中领略出散文的意境之美。《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叫《雪》 ,而散文就像“雪”一样。“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  相似文献   

7.
提起俞平伯(1900—1990),谁都晓得,是位著名的新红学家.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他就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写新诗、写小说、写小品散文和杂文,成了新文坛上的一员骁将.就其创作而言,小品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大约从1922年8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散文《东游杂志》开始,到1933年止,历时十年之久.以后就转向红学与古典文学研究,散文写作就愈来愈少了.然而,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不  相似文献   

8.
《简·爱》是一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近年来,读者由原来对作品的浓厚兴趣又滑向了对作者个人经历的好奇关注,继而又重新咀嚼品味作品,《简·爱》的魅力不仅有增无减,而且大有无法抵挡之势.此书之所以一出版就震惊了英国文坛,且在读者心目中长久不衰,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夏洛蒂·勃朗特始终以一股遏制不住的创作激情奋笔疾书,且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深刻的生活感受和奔腾起伏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女主人公的灵魂和鲜明的个性里,主人公披肝沥胆般的倾诉、呻吟、呐喊似乎一直混响着女作家本人的心声,再加上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仿佛作品里的简·爱就是生活中的勃朗特,致使《简·爱》一书自始至终散发着小说与传记特有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文崇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统治文坛的明代,归有光的散文是一个异数,他写的一些“小记”、“人物传”,诸如《先妣事略》、《女二二圹志》、《筠溪翁传》等等优美清新的散文,同那些雍容华贵、空泛冗沓的“纱帽文章”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方面廓清了以摹拟秦汉为工的风气,一方面又发展了唐宋以来的散文传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时代的王世贞领导文坛,势焰炽盛,自是归有光创作风格的劲敌,但他在晚年写的《归太仆赞·序》里赞誉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这来自一个敌对者的赞誉,分量自是不同一般。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柑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1.
萧红一生跌宕起伏,漂泊至极,她的小说创作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1933年初至1934年6月是她小说创作的早期,在这一阶段中,萧红的小说的独立意识逐渐显露出来,是从一位写手到作家的过程;再者,从1934年6月至1937年9月为其小说创作中期,也是她小说创作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萧红小说逐渐形成了自主品格,有了深邃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最后,从1937年9月至1942年1月为她小说创作后期,这一阶段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巅峰,小说"散文化"的独特风格发挥到极致,其中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沉淀。不同的阶段,萧红小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一定的需要和要求,将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改成另一篇文章或另一部作品,叫“改写”。“改写”不仅是初学写作者进行写作练习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作家进行创作的一种方式。古希腊诗人荷马写了两部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美国的两位作家查尔斯·兰姆和丘尔契分别将它们改写成散文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坛出现了两位小说巨匠,印第安纳的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和加利福尼亚的杰克·伦敦(Jack London)。两者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们一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在美国文坛放射出灿烂光芒。本文选取《嘉莉妹妹》和《马丁·伊登》分别作为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对两部作品中两位主人公的悲剧作一比较和分析,展现出“美国梦”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尉的女儿》是俄罗斯伟大作家普希金蜚声世界文坛的散文杰作。作品以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通过贵族青年军官格里尼约夫和大尉女儿玛丽娅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18世纪下半叶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作家采用独特的家庭纪事的艺术形式,以格里尼约夫和玛丽娅的恋爱为情节线索,巧妙地把这对青年的恋爱故事和普加乔夫起义连结起来,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同虚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交织在一起,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好的统一,被俄国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称之为“普希金散文创作的顶峰”。  相似文献   

15.
李丽 《现代语文》2006,(9):91-9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简称《哈克》)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曾被厄内斯特·海明威评价为:“它是我们至今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作品。现代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都起源于这部书。以前没有一部作品,今后再也不会有任何作品会像它一样优秀。”(转引自王长荣,1996:26)。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美国内战前十三岁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简称“哈克”)不甘社会循规蹈矩的“教化”,和黑奴吉姆逃亡到密西西比的历险故事。作品对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在实用的功利主义道德观的指引下,我们…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17.
一在抗战之前的三十年代,文坛上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散文家。他们正当青春时期,有着敏感多情的诗人气质,却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抒情散文的创作。他们默默地耕耘着自己小小的园地,“愿意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过去有人说,现代真正意义的散文应该从《语丝》开始算起,当然失之于武断和偏激,然而说到抒情散文的繁荣,这一群散文  相似文献   

18.
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是苏联时期和当代俄罗斯都十分著名的作家,曾是“四十岁一代作家”的重要一员。本文以小说《中和的情节》为例探讨马卡宁近期作品中独特的创作手法,即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萧红以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闻名于世。而其于1938—1939年间在重庆连续创作的一组短篇,即后来以《旷野的呼喊》为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却历来为学界所忽视。鉴于此,以该小说集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对抗战题材的特殊处理,对小人物心声的体察,以及对常与变下世态人心的展现,进而论证其在萧红创作史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爸爸     
一、导入。(由与“妈妈”有关的诗歌导入“我爸爸”课题。)师:有位获得过国际安徒生大奖的著名插画家,叫安东尼·布朗,他专门为我们创作了一本图画书叫《我爸爸》(边说边把书拿在手里,指出封面以及作者。)让我们把大幕拉开,看第一页。(学生刚看到第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