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3月22日,湖北《工商周报》第一家记者站在监利宣告成立。监利县工商局领导非常重视新闻报道工作,连续三年都订了《新闻与写作》。记者站唯一的记者,就是《新闻与写作》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我与《新闻与写作》相识仅有一年多的时间,颇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作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新闻与写作》给读者的指导和服务帮助显而易见。我从事新闻写作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3.
读者之声     
江苏沐阳县贤宫乡政府鲍宜龙:我干了两年乡报道员,就订了两年《新闻与写作》。两年来,按《新闻与写作》的指点,将新闻与文学语言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我的新闻与文学写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去年7月份,我采写一位小青年捉鳝鱼解释了邻里间猜疑的事。我运用散文的语言和小说的叙述方法。使文章增加了厚度与情趣,被《淮阴日报》星期刊采用。今年春我又运用散文笔法、语言写了一篇《豆腐红娘》寄出后就被《农民日报》采用。  相似文献   

4.
我的职业记者轨迹我出生于1956年.1975年高中毕业,考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青年节目”部当了3年记者。那时经常深入农村、地震灾区、油田井队进行采访和写作。对我以后的成长很有益处。1978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上了4年学,最大的收获是读了新闻、文学、哲学、历史等大量的书籍,尤其在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方面领会颇多,给我的记者生涯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青年报,作过两年编辑工作。1984年,报社调我¥IJ天津记者站工作,以后的IO年,虽历任记者、记者站站长,后又调任报社信息部主…  相似文献   

5.
菏泽市报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给编采人员订一份《新闻与写作》,并把它作为业务学习的必备材料。1990年11月14日,编辑部就如何学习运用好《新闻与写作》,召开了一次由部分编采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下面是与会者的发言摘要。一、《新闻与写作》是编采人员的必读之物要闻部主任程凤斌: 市报自1980年创刊以来,相继为编采人员订阅了《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青年记者》等新闻业务刊物。我一直比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新闻与写作》在军营我是连队宣传委员兼报道组长,今年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从而我连板报上每期都有了“写作之友”专栏,栏目里的内容都是我从《新闻与写作》中摘编的。这激发了报道员和战士的写作热情,渐渐地《新闻与写作》深受战士所爱,我连通讯员每次取回杂志,战士都争先抢阅。图为,我连训练归来,恰逢通讯员取回《新闻与写作》第六期,两个战士马上抢去阅览,当时我发现这场面很好,立即去拿了相机,回来后又多了两个人,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山东省平度市档案局刘保国:1993年,我用12元续聘了新闻辅导老师——《新闻与写作》。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刚两年多,但已十分喜爱她。她一年为我辅导12次“课程”;她设有我特别喜欢的“讲座”如:“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来稿评析”、“新闻标题写作”、“视听之友”、“当好通讯员浅  相似文献   

8.
当我拿到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欣慰与感动。从1998年第一次订阅它到现在,《新闻与写作》已伴我走过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十年里,《新闻与写作》成了我实现新闻梦想的良师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9.
(一)不少读者来信都提到,自己读了《新闻与写作》后,被报刊电台采用了不少稿件,成为优秀通讯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促进作用等等。一些读者还将刊物介绍给亲朋好友,使他们也对新闻与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湖北罗田县天堂壹级电站周炀:“自1985年订阅《新闻与写作》以来,它使我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我继续订阅了1989年的《新闻与写作》。在我的影响和介绍下,我们单位的几位年轻人也对贵刊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与《新闻与写作》相识是在2004年9月,那时我刚参加工作,领导安排我协助抓信息工作,于是就经常找一些有关新闻写作的书来读,由此就和《新闻与写作》结下了这个不解之缘。正好赶上一年一度订报刊的时间,我毫不犹豫就订下一年的刊物。在与《新闻与写作》相处的一年里,培养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作热情高涨,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声     
解放军某部组织官兵,开了一次“《新闻与写作》杂志伴我成才”座谈会。与会的干部战士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部队长张成金:我是抓军事课目的干部,从没写过新闻。初识《新闻与写作》,是两年前的一天。在图书馆里众多的杂志中,《新闻与写作》不怎么起眼,薄薄的本子,封面朴实无华,可杂志的内容却很吸引我。从那以后,只要《新闻与写作》一到,我便虚心向其学习。两年来,我写材料,问题抓得比较透彻、准确,语言也变得生动、凝练了;有十几篇军事论文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2009,(3):10-10
《新闻与写作》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接了地气的缘故,这地气是什么?是满足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基层干部、通讯员,以及活跃在各行备业的新闻与写作爱好者的需要,这是《新闻与写作))25年来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我本人就是《新闻与写作》的忠实读者。1970年开始做北京日报的通讯员,1974年进入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一直是我必读的一个刊物。  相似文献   

13.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两年来,我写稿302篇,被县以上新闻单位采用259篇。一些好友和业余通讯员问我,你写稿有啥诀窍?我的回答是,关键在“勤奋”。两年来,我刻苦自学,坚持每天的报纸新闻必读,广播新闻必听,电视新闻必看。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做到广阅博览。自1986年以来,每年我都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与写作》、《新闻通讯》等20多种新闻写作刊物,而且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保证每天学习不少于2小时。同时还读《文章词句学概要》、《读点鲁迅》、《文学写作手册》等书籍。1988年8月,我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月,我这名有着门年军旅生涯的老兵,突然从指导员岗位上改行干起了新闻报道工作。初涉新闻写作这块陌生的园地,一时间还真不知道如何起步。我一度茫然了。不久,师宣传科长下基层蹲点,给我悄来了两期《新闻与成才》。我将这两本杂志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阅读了一遍,我惊喜地发现《新闻与成才》是难得的启蒙读物。从此,我先补订了一套《新闻与成才》,每一期刊登的文章我都仔细阅读,重点文章反复琢磨,我还将有些文章分类摘抄下来,制成卡片,经常拿出来翻看、探索,较系统地在脑海里打下了新闻写作基础知识的烙印。由于刚涉足新…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湖北省巴东县残疾人联合会谭正双:我爱读《新闻与写作》,并一年一年收藏,为写作时释疑。我这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残疾人能写出点文章见诸报端,《新闻与写作》给我提供了相当多的养料。有一件难忘的事是,1989年,我的作品获得了“全国农村残疾青年心声碣石杯”征文三等奖,贵刊还登了我获奖的短讯。作为省级新闻期刊,这样理解支持残疾人,令人肃然起敬。今天,我由一名残疾人,一名农民通讯员被聘到县残联专门搞新闻报道工作,《新闻与写  相似文献   

16.
我退休以后,和北京日报联系最密切的地方是《新闻与写作》编辑部。《新闻与写作》刊物给我的感觉是内容更丰富了,作者队伍更扩大了,水平更高了。我提个建议,怎样吸引各报的记者来关心阅读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朋友     
订阅《新闻爱好者》已有好几个年头了。看看书桌上那一本本图文并茂的杂志,回想这几年我所走过的新闻写作之路,我从心底里感谢《新闻爱好者》这位真诚的朋友,是她给了我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坚定了我在写作道路上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河北内邱中学语文教师刘振新: 我爱好写作,给报刊寄去不知多少稿子,篇篇查无音信。苦恼中发现了《新闻与写作》。我一边钻研、一边实践,破天荒地在《邢台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处女作。从此我与《新闻与写作》有了特殊的感情。一年多来,在省市报刊电台上,我发表了42篇文章,因而我在本校受到重用,外校(高考补习班)也慕名聘我教作文。评讲时,《新闻与写作》就是我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挺受同学们欢迎。当年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20.
其实.在十二年前我来当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新闻与写作》了。六年前我在武警景德镇支队任新闻干事时.仍一如既往地订阅。这两年.我调任武警江西总队新闻干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手中捧读的依然是她。我对《新闻与写作》情有独钟,主要有三大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