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个体生命的呼唤。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弄清"三进"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三进"工作,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来理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从生命层面和终极层面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认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为揭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信仰形成的认同机制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确立同时存在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两种机制。双重认同机制反映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难度。深入探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双重认同机制,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信仰、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本文以山东省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能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取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两课"的"三进"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机制发生了转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本质上由同一性认同向统一性认同转换,在形式上由教化性认同、强制性认同向生成性认同转换。这启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开放性,加强大学生信仰智慧的培植,强化文化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政治保证,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树立青春奋斗的人生观、塑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知马""姓马""信马""行马"基本路径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促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培养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求、推动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6.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信仰不明确、信仰不科学、信仰不坚定等现状,高校应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能力等方面入手,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邓小平理论真正在大学生头脑中扎根,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转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这是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否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和发展.通过进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现状,并从年级、学科、是否学生干部、是否经过党课培训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指出今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呈现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特征。生命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家庭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而宗教信仰、金钱信仰、神灵信仰处于次要地位。大二是家庭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转折点。学生党员对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相对较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命教育、党的知识教育等是培养大学生科学人生信仰的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上的归属或依附。政治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动力。认真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通过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机制,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加强高校的政治社会化建设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裂变、现实与理想的差异都表明现代社会信仰培育的重要性([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引导大学生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的信仰体系,是其根本任务。因此以信仰培育为视角,必须进一步摆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导向([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引导大学生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的信仰体系,是其根本任务。因此以信仰培育为视角,必须进一步摆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导向([2]),以充足的底气开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与启发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传授向信仰培育的转化力度,将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相契合;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准确定位、聚焦领域,将信仰培育工作从课堂延伸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给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无限空间的同时,也对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构成不可小觑的冲击。文章从理论认同向度、情感体认向度、行为诉求向度分析了网络社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从网络理论认同、网络情感体认和网络行为诉求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而根据调查显示,大一新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较低。具体原因包括:一是尚未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二是缺乏良好的马克思主义认同环境,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晦涩难懂。针对此,为切实提高大一新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大学生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二是提高思政课堂的实效性,三是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氛围,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  相似文献   

14.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科学而崇高的信仰。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又有利于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高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将党的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其理论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需要三个层面协同发挥作用,即在学校层面融入红色基因、在社会层面激活红色基因、在个人层面传承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部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陷入的三个认识误区:无用论、过时论及怀疑论,然后从大学生、社会及高校三个层面给出了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培育策略,以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从接受角度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大学生理解、认同,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接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能动的接受过程。从接受角度深入分析接受活动各要素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渠道等面临诸多实践层面的困境。结合教学经验,从教育自身规律出发,探索教学方法,拓展教育渠道,创新马克恩主义信仰教育,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社会热点具有时代性、动态性和广泛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个性心理特征不谋而合,容易吸引青年大学生的眼球,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和价值选择。以应对社会热点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将二者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信仰教育的科学性、努力营造良好教育环境、重视实践育人,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是当前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性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切实作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除了理论层面、技术层面,还要从情感层面上下功夫,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准确定位大学生与我们党的关系、"三个代表"的教育要注重纯粹性与现实性的契合、"三个代表"要以道德教育作为根基三个方面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文献的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历经了起步、发展、深入等演进阶段,主要围绕"为何进、进什么、如何进"等热点主题,从"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等视域,阐述"三进"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与时俱进贯通"三进"核心内容、深度融合探索"三进"实践路径、切实有效注重"三进"保障机制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需循着"理论支撑目标-现实问题导向-大思政教育格局"逻辑脉络,厘清"三进"学理依据,找准确切制约因素,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的有效路径,切实增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