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课程发展有着自身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变化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而发展变化的。透过西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轨迹,可见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因循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在人和社会的两端寻求平衡点,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在追寻平衡的过程中,高校课程的本质、功能和课程主体的需要及文化的发展要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经过历次课程变革,我国高中学段课程结构日趋科学完善。课程结构演变中,外在显性逻辑和内在隐性逻辑和谐统一。外在显性逻辑以时间为线索,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特定条件下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和结构形态的发展规律,分别为政治导向的单一性课程结构、劳动导向的精简化课程结构、知识导向的学科性课程结构、人本导向的综合化课程结构、素养导向的多样化课程结构。内在隐性逻辑以体系本身的要素来构建,逻辑动力上的取向转变、逻辑要素上的立体层递、逻辑本质上的知识控制,从一元孤立到宏观、中观、微观层级系统建构。隐性逻辑是因,显性逻辑是果。课程结构的改进不仅需要理论研究、优化框架等结构内部动因的科学建构,也需要评价机制、教师观念等结构外部因素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
"向好而在"的社会理想信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价值追求。科学社会理想是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精神意识发展中的"总开关"。传统社会理想信念与科学社会理想信念之间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概论"课因其独特的课程优势,在向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理想信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梳理了研究生课程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了研究生课程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基于历史梳理和逻辑推演发现:哲学思想的发展为研究生课程理念的变迁奠定了文化根基,大学观的演变引发了研究生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变迁促使研究生课程组织结构不断调整,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导致研究生课程模式与内容随之变革。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至今,生物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从满足社会发展的"社会本位"到尊重个体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并逐渐形成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政治需要到人的需求,最后到关怀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晓 《教育导刊》2008,(12):11-1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纵观并分析德育课程的设置,发现其价值取向由外在价值取向(工具价值取向)向内在价值取向变迁。本文认为,外在价值取向的德育课程应逐步向内在价值回归,并实现多元价值取向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从"移植"国外到本土探索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每一次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更替都有着价值取向在引导.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的诞生起,人本主义思潮就已渗透到教育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后,人本主义思潮在全世界重新盛行,就成为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种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中也总会体现着人本价值取向的影子,并且这种人本价值取向会反作用于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正>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实施的方向。在教育发展韵过程中,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有3种流派: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失业增加、道德沦丧、情感冷漠等困境,这些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依靠建立在某一种课程价值观的学校教育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反思这些个人和社会问题的产生,说明学校教育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曾存在着严重偏差。于是,多元与融合成为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高校课程评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在个体体验价值取向下,以学生内在的经验为评价标准的课程评价,逐渐成为高校课程评价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可以借鉴国外高校重视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参与;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及情境,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课程评价手段与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人感知与体验等经验,进一步改进高校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0.
对课程研制的重新审视和理解需要从对文化演变的辨析入手。现时期我国课程研制的文化失落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的细节疏离于文化演变之外,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理论脱节于“个性文化”的发展理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脱节于“具体文化”的教育性,课程运作逻辑脱节于“隐性文化”的自组织逻辑,课程评价意义脱节于“多维文化”评价意义。课程研制基于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对课程研制与文化演变的视野,课程研制的文化取向应该着力于课程目标个性文化泛化取向、课程内容具体文化境化取向、课程实施隐性文化升化取向、课程评价多维文化协化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对课程研制的重新审视和理解需要从对文化演变的辨析入手。现时期我国课程研制的文化失落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的细节疏离于文化演变之外,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理论脱节于“个性文化”的发展理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脱节于“具体文化”的教育性,课程运作逻辑脱节于“隐性文化”的自组织逻辑,课程评价意义脱节于“多维文化”评价意义。课程研制基于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对课程研制与文化演变的视野,课程研制的文化取向应该着力于课程目标个性文化泛化取向、课程内容具体文化境化取向、课程实施隐性文化升化取向、课程评价多维文化协化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通过进行针对性课程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成大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加强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客家族谱是记录客家宗族世系和重大事件的谱表文书,对客家民系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客家族谱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这些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的变化本身就反映着客家人朴素的博弈理念。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课程发展模式的技术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本身只是人的一种操作体系,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成为操作社会乃至人的一种自主力量。现代课程发展模式正是衍承了技术化的内在逻辑,使课程发展呈现了科学与繁荣的虚假幻象,而走向了背离课程的本原和价值。因此认识和分析现代课程发展的技术化内在逻辑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价值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分为三个层级:个体内在价值、个体工具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个体内在价值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能、能力培养、社会责任以及情感与态度等;个体工具价值包括生存的价值、发展的价值、享受的价值等;社会价值包括实现信息公平、构建信息文化、适应知识社会等。  相似文献   

16.
高校课程设计选择何种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课程研究者在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上还存在诸多争论。我国高校课程设计中以社会本位为主体、以知识本位为辅助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忽视个人价值、课程目标单一、师生创新意识淡薄,教育教学方法死板等问题。我国高校当前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兼顾国际化取向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并重的主体教育观;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只有牢固树立其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观念,才能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培养怎样的人为逻辑起点。实现高校德育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改革开放形势下高校德育必然显示以下价值取向。一、社会主义价值的规范功能与青年学生理想目标体系建设的激励功能融合,贯穿于高校德育价值取向全过程。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规范功能,把无  相似文献   

18.
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是课程设置主体对课程设置效用的判定和目标的优先选择,是设置主体在进行课程内容排布、体系建构过程中所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包含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内容,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变化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它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经过对社会需求的统合,具象为能力发展目标、知识发展目标,并最终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确立正确的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必须遵守社会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三次基础教育改革,美国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游戏取向课程模式。回顾美国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经历了非游戏课程模式、非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的演变体现了游戏与课程关系的变化、对游戏功能与课程价值认识的变化及教师在游戏中作用的变化。这种发展趋势充分表明:课程需要游戏,游戏需要干预,干预时要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20.
课程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根本上说,影响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因素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从影响作用的根本意义上来看。这种“影响”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从影响作用发展变化的趋势上来看,这种“影响”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从影响作用的直接表现来看,这种“影响”是指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范式直接影响了课程价值取向;从影响作用的时效性来看。这种“影响”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矛盾运动直接推动了课程价值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