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铁穆尔是目前最广为人知且备受推崇的裕固族学者型作家。在访谈录中,他指出,非虚构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性的表达和真相的追寻;对裕固族作家文学而言,非虚构文学写作实践拓展和开阔了作家思考、写作和表达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不仅是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策略应对问题,而且还是保持和体现民族性特征的问题。民族文学的创建首先依托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寻根文学是在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取得成功的。比较研究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十月是新一代打工文学的重要作家,其打工题材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体现了作为一个由农村打工仔成长为城市作家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现实境遇,表达了一种身处异乡的漂泊感和对漂泊的反抗意识。他通过文学创作改写着自己和打工群体"乡下人"、"打工仔"的身份,谋求更高的身份认同,这对作家的艺术创作提升和现实身份重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的裕固族小说作家大多采用了汉语书面写作的方式去表达思想、传播文化,表达了作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书写族群文化史的主体性反应与时代性调适。达隆东智、铁穆尔、杜曼、苏柯静想以各自相对成熟的写作风格可以被视之为新世纪以来的"裕固族小说四家"。  相似文献   

5.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6.
《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是邓楠博士最近推出的一部新作,从五个方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阐释与探讨。提出“文化策略定位、文化主题确立、艺术形式选择”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具体表现,并详细地论述了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与启迪。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50—7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对主流文化的一体化认同,固然有被他者所规范的一面,但更是少数民族作家自我主动认同的结果。因为民族作家的阶级出身、人生经历、所受的文化教育、所处的时代氛围和文学背景等,都使他们对当时的主流文化身份不能不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认同。因此,在文化身份叙事方面,他们的小说便体现出一种对主流文化的一体化认同特征。这既有积极价值又有消极影响,对当今的民族文化建设和时代文化建设有着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的个案,说明拥有法定民族身份的个体未必具备相应的民族认同。民族身份不过是公民在我国现行的民族成分制度下获得的外在"标签",只有发自内心的民族认同才能使一个拥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一书,深深地拨动了西藏文学之“弦”。马原和扎西达娃,是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与寻根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两住重量级的西藏作家。寻根文学虽然短命而夭折了,西藏文学之“弦”并没有断。笔者热切地期盼着,能够有更多的人来拨动西藏文学之“弦”。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台湾散文趋向以不同方式寻求身份认同路径与主体性建构。“寻根”书写是其中至为重要的表现。创作主体通过文化寻根书写,融合传统文化价值追索、生命意义探究及精神救赎等丰富内涵,寻求自我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融合与认同,既对台湾社会民族新文化精神的铸造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应注意批判以话语和认同重构为目的的台湾文学史重释写作中所包含的扭曲史观与认同错位倾向。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多民族聚居的这一特点,使新疆文学因为有各种不同民族的书写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本文以汉族作家赵光鸣的创作为例来探讨新疆汉族作家在新疆生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身份归属的焦虑;以维族作家帕蒂古丽的创作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作家进入内地生活后所承受的迷失、消融自我的困惑,进而探析在强调民族身份认同的同时是否可以更多地提倡公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创作的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一生都在追寻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的认同,一生都处在寻求自我独特身份建构的身份焦虑之中。他独特的出身、浓厚的民族觉醒意识注定了其一生的孤独。他与家人、尤其是与父亲的微妙关系致使他始终处在被孤立的位置,而他对写作的执着、与生活的冲突则使其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这在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繁富和文化的逐渐发达,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散文与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到,她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当代哈萨克族作家的创作价值在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困惑走向比较,并最终选择回归以及试图超越自我,这是他们精神"寻根"的痛苦而艰辛的心路历程,也是多元共存、多元冲突、多元一体的文化建构中所必然采取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共同经历了80年代启蒙理想的幻灭之后,都急切需要对自我身份再次认同和确认。散文文体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众多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主要表达载体。九十年代散文的繁荣与多元化状态,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方式。无论是张承志等人对"清洁的精神"的呼唤,余秋雨等人对中国文化的追问与不舍,还是周涛等人对中国文化小传统的独特感受与称赞,均是以散文的方式,通过对各种"中国问题"的个性书写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在90年代社会文化景观中投射了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复杂印记。  相似文献   

15.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的标志。民族特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性的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揭示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庄严的话题,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是一个艰辛的前沿性课题。邓楠以自己的功底与才识建立了自己的学术话语,他的探索性工作具有重要价值。这种价值将为学界持续共享。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3,(4):F0002-F0002
铁穆尔(全称Yoghor Chamduugiin Tumur,简称Y.C.Tumur),男,裕固族,生于1963年。1987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2005年结业于鲁迅文学院第四届高级研讨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蒙古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现居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20.
华人新移民是当今飞散人群的一部分,华人新移民文学也是一种飞散文学。飞散人群的民族文化记忆与新的异质文化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这种冲突往往就体现于飞散者对文化认同的确立上。飞散作家在文化认同上的不同态度和选择,与他们如何建构自我身份和他者身份是密不可分的。《混血亚当》折射的就是飞散者的一种文化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