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7 毫秒
1.
艺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志的。浅近地说,它是艺术家特有的情怀意趣、人格精神投注后的产儿,是一种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化;而延伸到人类化的目标上看,则是作为从精神上掌握外在世界和人自身内在世界的方式。艺家及其他社会群体借此而追求并获得人生、宇宙中更为丰富的生存和生命意味,乃至绝对价值的东南。这可使人类的生命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扩展生命空间作为人类艺活动的重要指向,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相默契。  相似文献   

2.
第一语言获得与第二语言获得本质上无异,都是一种把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心理或心智表现过程。而由于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以获得者先已建立的第一语言为初始状态,这一过程不可能走第一语言获得过程那种以经验触发为获得方式的自然生长与发展之路,它要把第二语言获得者设计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之中,同时把第二语言作为知识加以灌输;而获得者本人则要接受警告;时时注意排除来自第一语言的负面干扰,调节并克服因为学习动机上的功利主义所造成的表现为急于求成的焦躁情绪,以使第二语言获得过程尽可能地减少曲折。  相似文献   

3.
文艺活动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志的。它是艺术家特有情怀意趣、人格精神投注后的产儿,是一种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化。而延伸到人类文化的目标上看,则是作为从精神上掌握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方式,文艺家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借此而追求并获得人生宇宙中更为丰富的生存和生命意味,乃至绝对价值的东西。这可使人类的生命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  相似文献   

4.
语言知识与语言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得语言知识不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但语言知识却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性工具。按照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基于一种本能,是习语者的内在因素和语言环境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文化知识的介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克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学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雷·切普曼博士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把每个人内在情感需要的外在表现称为“爱的语言”,它是指人们用自己外在的言谈举止表达内在的情感需要和个性特征。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在情感需要,可以把他们划分成五种不同的“爱语”持有者,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爱语”表现来回应他的需要,用你的爱心充满孩子的“爱箱”。“爱语”之一“肯定言词”的孩子喜欢父母的赞扬和肯定,从中获得满足和动力,也从中学会赞扬和肯定他人。当我们把对孩子的认同、尊重和接纳通过语言真诚地表达出来时,孩子就可以获得自信心和自…  相似文献   

6.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除了形式上的艺术美外,还有内容上的道德美。道德美从外在的形成看,是由于音乐中包含的道德因素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而从内在的根源看,则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追求“善”的社会规范,在具有道德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道德美与艺术美是音乐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者一般是统一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应当发掘和体会音乐艺术中的道德美,利用其价值,为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获得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语言的掌握不外乎三个过程的衔接,即:一是接受知识,也就是语言输入:二是通过重复所接受的知识,达到对所学语言的记忆;三是通过实践、运用接受的知识,这是一个语言输出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次简单的体验和感受,而是经过无数次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是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渠道而获得的。从一个婴儿的诞生至成长为一个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唱会跳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学校的教育,上课听讲,  相似文献   

8.
为少年儿童的写作在创作的思想、立场、视野和语言各个方面都展示出他们独特的个人化色彩,这种写作可称为"少儿写作个人化模式"。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这种"个人化写作",首先应该从它的基本特征着手。从"少儿写作个人化"的写作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个人感知、个人经验的描写。个人化写作所表现的是一种个人的生活经验,表达个人内心  相似文献   

9.
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具有绝对任意性,然而一旦被“约定俗成”又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语言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绝对性的,但是在这绝对变化的过程中,语言仍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出来;从时空而论,时间对语言的影响是绝对的,而空间对语言的影响又是相对的;从客观存在而论,语言价值是具有绝对性的,从语言的各在素关系而论,语言价值又具有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10.
侯向阳 《现代语文》2004,(10):11-11
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看,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符号系统,是用声音形式标记事物或思想的符号;从语言的性质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教学语言也是如此。任何学科都要借助教学语言来实现教学目的。但和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材料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否具有语言本能一直是语言学家争论的话题,儿童语言被公认为最好的语言试验材料。文章通过对大量儿童语言实例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语言种类的儿童对于主词句与无主词句的选择恰好能符合自己语言的语言特征及要求,儿童的这种意识可以看作是人类语言本能的早期体现,人类语言本能的存在依据与表现形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儿童生长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发展几乎影响到儿童发展的所有方面。多年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对儿童语言获得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解释儿童语言的获得。先后形成了经典条件作用范式观点、操作条件作用范式观点、认知发展的观点、普遍性观点、成熟观点、"先天论"的观点、精进或调谐理论等研究成果,而从人类进化的宏观视角阐述与分析儿童语言获得机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包含不同语体的语言体系,既个人的"活用语言知识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选择不同的语体进行交际。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说话人从自己庞大的活用语言知识库中选用某种语体而不选用其他语体,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的。语体的选择一方面表明了说话人对相应语言社团的文化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也预设了听话人的反应,它是语言交际技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心理学言语角度 ,以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 ,解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方式和第二外语学习模式。文章指出语言学习不同于语言习得 ,但是后者的学习方式对前者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外语学习模式也并不是一条完美而又固定的方法 ,但是却对外语学习起着积极的参考作用 ,能够帮助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语言学习最成功的范例,外语学习能否采用习得的方式历来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本文以第一语言习得的内外部条件为切入点,来探究外语学习习得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幼儿习语向来被认为是语言学习中最成功者的范例,虽然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与大学外语学习的过程有所不同,但我们借助幼儿母语习得研究的成果,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可以对外语学习的过程、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信息观上的一个基本学术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信息是一个属人的概念,倾向于“科学主义”的信息观将信息“祛魅化”,使之成为一种完全可以独立于人的纯客观性存在。但人本信息观则视信息与意义等紧密关联,是一种我们必须参与而形成的现象。坚持人本信息观可以保持信息区别于物的独立性,避免将信息与物质混为一谈,尤其是避免将信号、声光电等东西直接当成是信息。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语言学旨在把语言作为物种,研究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可将双语现象解释为语言群体中多样化的语言使用导致了语际间的竞争和共存,造成语言的寄生和共生。双语现象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因素包括外在生态因素和内在生态因素,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两种不同的语言物种在语言群落中形成相互影响、互利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 Theory)由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提出,他从生态学视角揭示了行动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环境可供性具有动态性、多元性、层次性与差异性。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应有效利用环境中不同类型的可供性,特别是偶发的可供性;优先利用确定发生的可供性、物质文化产品的可供性以及语言可供性,从而促使学习者形成跨模块认知通道,能够快速、有效地感知、利用、塑造环境的可供性,习得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20.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