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育文化陷入了危机,遭到了冷遇,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近百年来,国人一直想向世界证明着自己的强大。我们欣然接受了西方的教化,那么充足地学会了西方的逻辑,并在这种理性逻辑之上实现了工业文明的转变。对西方的东西,我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竞忽视了那些民族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质是传统政治、文化遇到严重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使之现代化。严复是第一位由此双重危机的层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他借用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相为表里为中国贫弱之源;以进化论为据,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治本,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文化的思路,启动了其后百余年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金融危机背后暴露出的是文化危机和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之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破除对西方的仰视心理。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以及诸多的“现代性弊端”加以质疑,不再拼凑他国的思想文化百衲衣,以中国经验中国元素建构社会生活理念和生活价值现,通过“创新经典”进行自身文化建设的“再中国化”,从而成就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并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4.
和合学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也是回应人类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价值理念的挑战、西方文明的挑战、现代化转型的挑战)的最佳的文化选择。它能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而且能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博华 《山东教育》2004,(32):57-57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似一股巨大的时代洪流,席卷中国的思想界。就在同一时期。一位在西方文化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学者,穿着中国传统的长袍.拖着一条辫子,在北京大学这块开中国现代思想风气之先河的地方。以清朝遗老自居,捍卫中国传统文化,抨击西方文化和新文化运动。很显然,他的这一做法和其思想主张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因而受到了国人的冷嘲热讽.并最终在孤独和抑郁中默默逝去。这就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拿来作为笑谈的辜鸿铭。  相似文献   

6.
启蒙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近代以降我们历经甲午战后的救亡启蒙;紧接着是清末民初的多方位启蒙;再后来出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全面启蒙;改革开放后又重现了大范围的启蒙。这些启蒙运动均以西方文化来启蒙中国文化为主旨,并拥有视西方文化为先进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为落后文化的先入为主之观念,最后导致中国传统被破坏殆尽。然西方文化或因为不能尽服国人或因为很难本土化而难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同时由于近代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之不足乃至误解等原因从而出现中国式的西方文化。但这些西方文化或者中国式西方文化却成为中国人争相追求的目标,因而国人又重新陷入了西方文化的束缚中而不能自拔,再一次被西方文化所禁锢。这些情况使中国在获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化是在对西方文化汉语化的言说中建构起来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化的肇因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自身的学识途径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严复成为第一个意识到中国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而出现民族危机的人。以自己的翻译思想为指导,严复通过翻译,借用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中传播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思想为表里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以进化论为依据,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从而启动了其后一个多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8.
论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的文化检视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面临着世界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的扩张,“现代化”和“后现代”的并存等诸多困境。中国成人教育要关注成人教育的文化研究,提高民族自觉,使成人教育真正地回归于生活和实际。唯有如此,中国成人教育才能摆脱在世界成人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晚清儒学     
《现代语文》2007,(10):101-10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伴随着西方强大的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以空前的规模、力度和深度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面对这一文化危机的挑战时,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东渐而来,面对异己的西方文化,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选择导致其不同的社会转型。日本积极主动地“和魂洋才”,在全盘吸纳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再造前提下回归”传统,成为天皇制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以“中体西用”来对待西学,于被动挨打中走上中学不能为体之路,但在一战所引发的西学危机的反思中,为超越西方转向了“以俄为师”。1949年成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跃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日两国同为外激型现代化国家,不同的社会转型选择正是各自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在对苏俄、德意、英美和世界各国近代文明进行冷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陈独秀对于中国文化更新的路径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他提出,改造和提升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更新的根本目标;社会嬗变与精神自省,是文化更新的两大条件;主动汲取西方现代文明,则是文化更新的基本路径。在“中学”与“西学”两大文化思潮激烈斗争之际,陈独秀无所避忌地举擎“欧化”旗帜,对那种借口“国情”、“中国特点”,实则是拒绝现代民主制和市场法则、害怕自由主义思潮进入的政治势力以及狭隘的文化自是、排他心态予以坚决抨击。陈独秀对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这一新思考,实为数十年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先声,值得今人反思与回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育文化的危机和遭到的冷遇,讨论了西方体育文化崇拜之风盛行的现状.认为当今体育文化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理念及实践方式等矛盾.而只有强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寻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新的定位,不断实现传统体育价值体系的自我更新,才能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至于失去自我,使它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彰显,进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2014,(21)
正去年今日,在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情深意切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共鸣,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但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当我们再次研读习总书记的讲话时,依然感受良多,获益匪浅。中国的留学运动,肇始于鸦片战争以后那种国破山河碎的屈辱时期。面对闭关锁国带来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人声鼎沸,议论纷纷。其中,一批有识之士转而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民族救亡图存之道和传统文化更新之图。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关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遗产提供了依据,也为学习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提供了支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艾青艺术世界建构过程中诗美理想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及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艾青显现出他“植根中国文化沃土的诗人”和“吸收西方文化营养的诗人”的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16.
"异托邦"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参照"乌托邦"自创的一个哲学概念.从创立这术语之始,就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福柯关于空间的思考是由中国百科全书上关于动物的分类引发的.在涉及中国丈化的问题上,福柯至少表达了两层含义:这种文化让西方人不安的混乱性质,即异托邦性质;中国文化又是乌托邦的巨大源泉.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和谐,不是混乱,不存在福柯在<词与物>中所谈及的典型的异托邦属性,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是被想象出来的一个具有乌托邦属性的世界.将异托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一番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异托邦的含义,进而澄清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认同视角看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正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教育与文化,二者关系密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是互相诉求的,应该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熏陶,以文化解读文化,并能做到“破”与“立”相结合,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加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相似文献   

19.
叶波  范蔚 《培训与研究》2008,25(11):99-10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正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教育与文化,二者关系密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是互相诉求的,应该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熏陶,以文化解读文化,并能做到“破”与“立”相结合,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加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至闭关锁国,让原本与世界接轨的中国逐步脱离全球轨道。“闭关锁国”致使中华传统文化逐步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代表农业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再具有领先世界的水平。继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在西方文明的碰撞下,呈现日益颓弱趋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卑”。面对这种文化自卑,有识之士采取各种文化立场予以应对。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才有了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危机的思想动力。尔后,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逐步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回溯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唯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不忘本来、汲取外来、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