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州学人》2006,(6):36-37
一、重点资助领域农业、林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新材料、空间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与装备、智能交通、现代管理、新经济、现代高等教育、综合交叉与重要学科前沿。二、重点资助专业方向重要农林危险性有害生物发生流行的基础研究;农业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调控;农产品安全的基础研究;先进制造理论;煤高效、洁净利用基础问题的研究;油气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重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面向微纳电子、光电子与微系统技术的基础研究;体系结构和软件-虚拟计算环境;网络与信息安全-可扩可信的网络体系;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
《神州学人》2007,(5):37-37
一、重点资助领域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新材料、空间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与装备、智能交通、现代管理、新经济、现代高等教育、综合交叉与重要学科前沿。二、重点资助专业方向重要农业动植物经济性状与病害发生的基础生物学;农业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调控;农产品安全的基础研究;煤高效、洁净利用基础问题的研究;油气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重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面向微纳电子、光电子与微系统技术的基础研究;体系结构和软件—虚拟计算环境;网络与信  相似文献   

3.
周飞 《大学生》2012,(Z3):53-55
新能源(新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十二五"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指出要重点发展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以及海洋能潮  相似文献   

4.
能源专家认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这五种新能源,在今后将肯定会优先获得开发和利用.1.太阳能太阳能利用的形式很多,例如太阳能集热为建筑供暖、供热水,用太阳能电池驱动交通工具和其他动力装置,等等,这些都属于太阳能小型、分散  相似文献   

5.
《河北自学考试》2014,(6):100-100
专业解读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目的是确保能更高效地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6.
能源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际上工业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能源学科的范围很广,热能是几乎涉及各个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常规能源(煤、石油)的利用,某些新能源的开发(如太阳能、地热等)与原子能的利用都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新能源,成为人们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能源之一。校园人口相对集中,人均用电量较大,成为用电"大户"。对校园内可能可行的几种太阳能利用方式提出建议,包括将太阳能发电利用于夜晚常亮灯源、应急照明系统、可充电电动车棚等,希望太阳能发电技术能越来越多应用于生活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微型能源发电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能源并网发电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首先介绍了主要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技术,进而给出了微网的相关概念及其基本结构,阐述了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分布式混合能源系统和在坚强智能电网框架下的智能微网,并探讨了在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能源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物理学研究目标出发,分析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常规能源、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技术上的贡献,重点分析了电磁转化的发现及应用、原子核物理学与核能工程、物理学与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光学定律与太阳能利用。论述了物理学与能源开发利用的密切关系,认为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发展,可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多方面的贡献,时代对能源利用的高要求,也会反过来开拓、深化了物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神州学人》2004,(6):50-50
一、重点资助领域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新材料、空间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与装备、智能交通、现代管理、新经济、现代高等教育、综合交叉与重要学科前沿。二、重点资助专业方向重要农业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要农业动物品质形成及安全的基础研究;煤高效洁净应用的基础研究;油气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电力传输及系统安全的基础研究;下一代互联网;纳米信息技术;算法与信息处理;灾害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研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研究;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健康与重大疾病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基础;重大疾…  相似文献   

11.
【知识链接】一、能源的分类按产生方式与可利用性按利用技术状况按环保状况一次能源(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各种形式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洋水能能、、潮太汐阳能能等、风能、海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转化或加工制造后得到的能源)新能源(在新技术系统上开发、利用的能源,是构建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常规能源(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能源)电力、煤气、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能等污染型能源清洁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日本通产省资源能源厅着手制定新能源大纲。新能源大纲将重新安排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垃圾发电等属于新能源领域的各个门类的发展计划。据认为 新能源大纲将集中反映1995年以后的日本 新能源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延期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工作的部署,政策局会同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管理科学部、数理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和综合计划局,日前在京召开了“21世纪核心科学问题论坛”之三──“21世纪的制造科学”论坛。会议认为,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领域的遴选原则,科学基金应当注意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制造系统理论和制造信息学重点研究:制造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和使用;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基于知识的制造;制造系统的可重构理论和方法;计算制造;拟实制造;并行制造;…  相似文献   

14.
阿碧 《中学生百科》2011,(30):43-45
充分利用太阳能是新能源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对太阳能的利用设想甚至从地球开始延伸至浩渺的太空。在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后,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取代核电的呼声日渐高涨。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能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寻找新能源已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迫切课题。太阳能的清洁性、安全性、资源的广泛性和充足性,使太阳能成为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本文设计了新型混合储能式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等效模型及该系统所能实现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五”优先资助领域“21世纪核心科学问题”系列论坛之四──“网络计算和信息安全”论坛在京举行。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遴选“十五”优先资助领域的指导思想和遴选原则,与会专家结合网络计算和信息安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网络计算、信息安全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关键需求,特别考虑了自然科学基金与其他国家科学计划,如攀登计划。“863”计划、国家基础研究重点发展纲要及与国家攻关计划的衔接和联系,建议基金委在“十五”期间应当重点关注以下研究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一、网络信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发电产业的政策支持,国内风能和太阳能并网发电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目前,国内风电场和光伏电站主要是依靠单一能源来建设,针对某些地区风光资源都比较丰富的情况,从合理利用能源及对能源优化分配的角度出发,对风光互补电站系统的建设进行分析,搭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18.
吴德双 《中学科技》2011,(3):46-48,F0003
太阳能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在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时,不会造成污染,不会影响生态平衡,因而太阳能是理想的新能源。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太阳能热泵的技术原理和特点。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能的主要来源,是无穷无尽无公害的洁净能源,也是21世纪人类最有希望的能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很好的节能型空调制冷供热技术,把热泵技术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结合可提高太阳能集热器效率和热泵系统性能,同时解决全天候供热问题。因此,研究开发太阳能热泵正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利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能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几年,国内外在烟气污染物控制以及CO_2捕集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脱除效率、如何实现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以及如何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CO_2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也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亟需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突破。本专辑收集了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研究工作并促进研究人员开展讨论,推进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实现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和绿色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