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侠之大者为家为国,这是金庸先生对侠的解释。侠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最具有文学意味的形象之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该怎样解读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地位一直以来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描述、赞美任侠形象,发掘、传扬任侠精神是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传统主体,本文基于对汉魏晋南北朝任侠形象发展历程的研究,试对其做出赏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侠文化历经千年流变,最终只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形在近代发生了巨大转变,近代社会的特殊性激发了民众对于侠的渴望与侠义精神的重新发掘,而动荡的环境与法律约束力的减弱也给了侠以重生的空间,有着侠义精神与全新思想的新一代侠客就此登上历史舞台。陈去病改编的《莽男儿》中所记录的就是这样一位人物,通过他又可以看到近代风气与传统侠文化交融与流变之下一段特殊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看,《史记》都标志着侠精神表现的一个高峰。司马迁第一次对侠士已诺必诚、锐身赴难、羞伐其德等特征作了准确概括和高度评价。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明清武侠小说将侠精神表现推向又一个高峰,侠士特征也出现官侠合一和艺术化、理想化的新变化。通过考察可以认为:侠义精神贯注中国古代文学始终;侠士特征是随着古代社会的整合过程而变化的;侠文学使民众在得到情绪渲泄的同时又消弱了他们对现实的抗争意识;侠文学具有暴露社会不公和黑暗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5.
唐人的任侠既有边塞战事与世人功业意识等时代需要的驱动,还有自秦汉以来侠文化的浸润和魏晋六朝咏侠文学传统的哺育,诸种因素的综合使任侠成为盛唐社会一种炽热的风气。在这种社会风气濡染下,李颀借对边塞游侠和任侠精神的歌咏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功业追求。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任情使气的豪侠性格之外,还有冷静、客观、深刻地看待事物的睿智思想。  相似文献   

6.
鲁迅童年就深受中国传统侠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对"侠"的自觉模仿。正是这种尚"侠"的精神,后来在鲁迅思想中发展为对改造国民性的一种自觉思考。鲁迅的一生,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社会活动,都在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侠客精神。  相似文献   

7.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游侠"、"儒侠"、"豪侠"、"官侠"、"仙侠"、"红侠"已经在语文教材中别开生面,这些以作者、文学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侠气聚合体"使侠文化更具备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教育性,不是空洞的经书律例,而是鲜活的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的领域发掘"侠文化",遵循文本意识、生本意识和情本意...  相似文献   

8.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学表现骑士的正义事业多为民族解放,骑士是为广大民众铲除暴君统治者、外敌的英雄,注重强调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中国古代侠文学中的正义,带有明显的个体借助为君国建功立业来体现自我价值的趋向.西方的鹰与中国的剑,分别代表欧洲骑士与中国侠的正义精神.古代中国极重"私义"(private justice),是家族或小团伙的道德,未必是社会公理正义.在中国,违法杀人复仇是一种道德实现;在西方,受基督教影响,人的善恶,上帝才是仲裁者,西方骑士的爱情本身就由正义构成,行使正义使命的主要动机即获取女性爱情;而古代中国侠的正义,却要高于情爱,常以牺牲情爱换取正义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传统士人几乎都有以笔为剑、尚气任侠的梦想。陈平原教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梳理过"侠"的观念,认为"侠"是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的融合,是社会规定与心理需求的融合。目睹世间种种不平之事,"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  相似文献   

11.
对侠文化的价值作研究,从个体自由与制度补丁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侠文化对两大涉及人群即侠客和普通民众的意义.侠文化的价值研究应该以侠文化的本质为理论基础,侠文化在个体自由与制度补丁两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谈武侠小说     
谈武侠,先谈一下武侠小说这个“侠”字的传统。在《史记》中已讲到侠的观念。中国封建王朝对侠有限制,因为侠本身有很大反叛性,使用武力违反封建王朝的法律。《韩非子》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表达了这个观点。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历代政府对侠士都要镇压,封建统治者对不遵守法律、主持正义的人很痛恨。但一般平民对这种行为很佩服,所以中国文学传统中歌颂侠客的诗篇文字很多,唐朝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写侠客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荆轲刺秦王的失利,引发了民众对侠客行刺技艺的特别关注,彰显着民众要求行刺必定彻底成功的心理期待,这就为唐代武侠小说中侠客侠技的神化描写赢得了民众的心理支持。唐武侠中侠技神化主要体现在侠客们武功出神入化、神出鬼没、奇幻怪异,侠客侠技大致有飞行术、法术、灭尸术、剑术等。唐武侠中侠客武功神化描写的热潮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宗教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山人是明代兴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山人之任侠则使中国古代侠史上涌现出新型的一个类别即“山人侠”。侠是明代山人文化的核心和明代山人的精神内涵。山人以侠的方式和气质塑造自我,参与现实,影响社会,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对山人尚侠之风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明代底层文人成为山人后的生活走向,也使我们能进一步探索山人的核心价值。侠的叙写和侠气的抒发,成为山人文学创作的动机与主要内容,给明代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山人在塑造自己侠的形象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文学题材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侠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侠者本来天赋的自由性出现了“失”与“得”的相继性变化。对之加以探讨,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自由性在侠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侠从先秦开始,就一直在诸多史书、子书中备受关注,但是而后侠却逐渐走出史传写实,转向文人诗歌、传奇小说中大放异彩。该文将从社会、历史、文学等角度探究侠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如何没落史传文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8,(1):33-38
史学游侠形象是由西汉司马迁塑造的,文学游侠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汉末世积离乱,文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生命意识开始强烈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多家思想交融,文人们渴望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视侠为情感的重要寄托。诗人笔下的侠也各具特色,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游侠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后世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18.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民间并为民间文化所深深浸染的作家,老舍好“武”崇“侠”,由此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面对着古老中国被迫进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的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老舍为“武”这种前现代技能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同时,他又试图将“侠”的气质作为国民性改造的一种精神资源,通过激活、改造传统文化中“侠”的因子实现新民强国。老舍与侠文化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武侠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之侠从《韩非子》最初为其命名起,就有明显的组织、经济、行为、危害性等“四大特征”而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似。但韩非显然遮蔽了侠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司马迁曾致力于以“仁”、“义”重新塑造侠的道德形象,使侠在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层面上表现出先进性来。但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侠在西汉就已经完成了从义侠到黑道的堕落蜕变,从此在现实和想象层面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并随时纠结在一起。今天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表现,对于深深植根于传统的中国侠文化,亦应一分为二,作两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