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尤其是目录版本校勘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私人藏书家们悉心编目、写出题跋,深研版本流略,校雠精审,极大地推动了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又助推了私家藏书文化的繁荣。古代私家藏书之文献学价值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明清私家藏书目录的发展概况,详细分析了这一阶段私家藏书目录的文化特色以及私家藏书目录和藏书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风貌,点出了明清私家藏书目录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我国私家藏书业的鼎盛时期.其时藏书家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其藏书丰富,收书质量高;藏书家中多学问家,学术贡献大;他们还编刊图书、流布典籍、传播学术,并对近代新式图书馆的诞生作出了突出贡献.清代私家藏书目录数量多、品类全,其发展催生了版本目录学,并把题跋目录、专科目录推向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源远流长,具有五大基本文化特质:独特的文化景观;由藏书体现文化品位;由藏书体现“仁人爱物”精神;作为藏书家个人性情与志趣表征的“藏书精神”;与公家藏书互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价值。基于此,论述历代藏书家的发展过程、地域性藏书文化的流变、古代藏书家的人文精神,以及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历史悠久,在私家藏书文化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藏书功能逐渐由单一演变为多元,由于藏书家各自藏书目的和情趣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一些相对可以区分的类型。说他们相对可以区分,是为了表明,某一类型的藏书家虽然以某种藏书情趣为主要目的,但是他们仍然或多或少地保存其它一些藏书情趣。各类型藏书家的藏书情趣不是单一的,但却有主次之分。分析不同的私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较大的发展,私人藏书人数和规模扩大,藏书家的身份日益多元化。汉代私家藏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私人藏书家的地域分布揭示了区域文化特征的演化历程。私家藏书活动对后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较大的发展,私人藏书人数和规模扩大,藏书家的身份日益多元化。汉代私家藏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私人藏书家的地域分布揭示了区域文化特征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王振声致李芝绶书札(一) 清乾嘉、道咸年间(1736-1861),是常熟私家藏书的鼎盛时期,活跃着一批藏书家群体,他们精通考证、校雠和版本、目录之学,相互之间切磋学问,交流心得,互通有无,他们为保存和流传古籍不遗余力。这些书信为我们提供了实证,是研究私家藏书活动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积书而读,丹铅治学是私家藏书文化的优良传统。古代藏书家在他们的各种藏书活动中,形成了特色鲜明而丰富多彩的家庭藏书文化,对当今阅读推广和阅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私家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席位,明清两朝发展尤盛。时至近代,由于西方图书馆学思潮的传播及公共藏书事业的发生发展,私家藏书日渐由私入公。在这个由私渐公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至本世纪中叶,尚有数以万计的文献在文人学者手中保藏。这些教授、学者们构成了近代藏书家群。中国近代私家藏书的面貌如何?功绩何在?  相似文献   

11.
陆颖 《图书与情报》2011,(3):129-133
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版本研究为基础,充分考虑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结合实证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版本考校与文本比读,以原文版本为源头,重点考察在翻译创作、传播过程中译本众版本的演进关系及背后缘由,最终发现现代翻译文学作品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本性,拓展批评解读空间,是相关译作、译家和译史研究的起点,以求对译作、译家得失有准确把握,对翻译史有全面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民国期刊的版本信息在著录时作为次要款目容易被忽略或遗漏,影响了读者对文献的考证和研究。民国期刊版本信息具有客观著录的必要性,编目人员可根据民国期刊的外部特征、内部的文字记录和标记、民国期刊的权威工具书和研究资料来识别一些常见的版本,并利用现有的编目规则对民国期刊版本信息进行客观著录。  相似文献   

13.
钱大昕在版本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在考察版本时,他既考察版本形式,又考察文献内容。他强调善本的重要,要求人们用善本来比勘通行本,以取得正确的认识。在重视善本的同时,他又反对抱残守缺,反对仅据一本就妄下定论。钱大昕是考据学家,他研究版本的目的是为了考证文献记载的错误,他注意以版本助考证,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有些善本未曾寓目,也使他的个别考证的精确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考证《四库提要·麟溪集》作者郑太和非明朝人,而是元朝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 版本非“成化十一年刻本”,从该书刊刻及记事情况考定当为郑氏后代相续增补重刻。  相似文献   

15.
叶德辉其人不足道,但其学却有可取.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思想对我国近现代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叶德辉的一些主要校勘思想和校勘方法及对我国校勘学的贡献,特别是他的三大校勘之法,即"死校"法、"活校"法和"避讳"法,在我国校勘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6.
王辉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1):145-147
针对考据观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近代理学观点进行评述。同时,通过《四库全书总目》中所体现的考据观与同时期西方哲理观念强烈对比,对同期西方哲理思想进行认同或批判,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发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传统优秀思想,吸收西方先进经验,富国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洪夷周编撰的《洪氏读书录》是朝鲜时代私家书目的代表。在分类上,洪氏采用了中国传统目录书的四部分类法。对于书籍的选择,洪氏有一定的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15条。在择书的同时,洪氏尊崇宋学,鄙弃汉学的学术取向展露无遗。对于所著录书籍的版本,洪氏常常笼统地以今本、旧本来区别,只对少数书籍的版本、注本优劣作了评骘。  相似文献   

18.
清代校勘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通过概说关于清代校勘学的研究现状,从综合探讨和个案研究两方面详细叙述关于清代校勘学的研究情况,并分析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旨在对加深对清代校勘学的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简帛文献中的校雠学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向典校文籍之义例,在出土简帛中几乎都有体现,说明其校雠工作渊源有自,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出土的简帛实物纠正了对"校雠"一词的错误看法;而古人所谓"大题在上,小题在下"的结论在简帛文献中也不绝对正确。出土简帛中所展示出的校雠学内涵对我们今天关于中国古代校雠学的一些定论有深刻的颠覆性,值得引起学者重视。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