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春节军校放寒假,我回到了家乡。乡亲们见两次参加高考、两次参加军校招考都未实现“跳龙门”夙愿的我忽然肩扛红牌、头戴红圈大檐帽、穿着干部服回到家乡,都惊讶不已。接连两次高考都名落孙山后,我抱着考军校、当军官的想法来到部队。可到部队后才知道,军队院校招生主要考核数理化等,而我偏爱文科,要想圆将军梦又谈何容易。一天,我到老乡处去侃大山,见他正津津有味地读一本书。看我去了就说:“天良,你是文科高中毕业生,学学新闻写作多好,就是以后退伍了也能用得上”。他随手把那本过期的杂志递给了我,我翻开见是一本《新闻爱好者》。我很快就破它迷住了,立即修书杂志编辑  相似文献   

2.
505信箱     
1小袋可能是神袋父亲害了26年腰疼病。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打听探寻治疗腰疼的好办法,光上方就用了上百个,吃药打针不计其数,腰疼不但没有治好由于药有副作用,反而增加7头疼,体乏无力之病,父亲一气之下,就什么法也不用7,什么药也不吃了。今年10月,看到一家药店门前人们排起了长龙,一问是买“505神功元气袋”的。我也买了一条。回到家却遭到了父亲的好一顿数落,“我吃7半辈子药,打了半辈子针都没有好,这个小袋就能治好”。大家一时都没有7办法,我忽然想起7未婚妻,叫她去当说客。未婚妻是思想比较现代的直肠子,很爽快地领命而…  相似文献   

3.
命运     
陈永林 《出版参考》2005,(12):14-14
公共汽车到站了,刘主任发现吊在他手腕上的公文包不见了。刘主任惊出了一身冷汗,公文包里面装的可是决定着他命运的材料,如果这些材料落到他对手手里,那么他下半辈子就得在监狱里度过。刘主任忙对着一车的人喊:“各位大伯大婶大哥大嫂,有谁在车上见到了我的公文包,请还给我,我有重谢。”  相似文献   

4.
梅子 《新闻世界》2008,(5):17-18
画画对他来说是个意外。 小学二年级的暑假,他在村外山坡上遇见一位来写生的姑娘。姑娘一边快活地哼着小曲儿,一边往画纸上优雅地涂抹着色彩,绿树红花就栩栩如生移植到纸上。回到家。他对父亲说:“我想画画。”父亲说:“你能保证好好画吗?”他赶紧点头。父亲不再说话,走进羊圈。牵走家里的奶羊——那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晚饭后,我照常去洗白磁盆,正洗着,同队的一个同学过来了,她带着一脸笑意,神秘地说:“嗨!你‘小子’真行啊!你写的文章登报了!”当时真让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我急匆匆地一路小跑,跑回宿舍,拿出近几天的《前进报》迫不及待地查阅起来,果然,我写的那篇《军校滋味》出现在报纸上,当时我真想高喊一声:“成功了!”人世间,每一次成功都要经历一番风雨。想想自己的写作过程也是如此。去年,我无意中翻开爸爸珍藏的一本剪贴本,让我吃惊的是里面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出自爸爸的笔下…  相似文献   

6.
尹玉生 《新闻世界》2007,(11):49-49
在一家超市里,父亲、母亲、年轻的儿子一家三口人在完成了家庭购物计划之后,父亲让儿子将使用过的购物手推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爸爸,你看到没有,手推车扔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个人送还的,这也是超市专门雇人负责收集归拢手推车的原因。”父亲耐心地教导着儿子:“那么,儿子,你认为送还手推车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孩儿时代就曾立志长大当一名“新闻记者”。可由于家里贫困如洗,父亲常年患病,我便忍疼割爱弃学,幼时的梦幻倾刻间变成泡影。回到家,我成了生产队的一名小社员。一次,无意中从收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父亲的来信(散文)车雅娟父亲不爱写信,是出了名的。其实父亲的写信水平挺高,会经常提笔的我可望而不可及。而真正感受到父亲写信的价值,是在我成才路上那一段难忘的岁月中。子继父业,当父亲的军旅2页写进第27个春秋时,我也走进了那片绿色。当兵的第三个年头,我考入军校成为一名新闻班学员。喜讯传到家中,父亲的来信字数家家可数,这已是我习惯并预料到的。对于新闻报道这一行涉入不深的我来说,急于走进这所神秘大门。除了学习理论,还不断动手写点小东西,并急不可待地寄给四面八方的大小报社,可屡屡来中。我开始琢磨其原因。以…  相似文献   

9.
四年前,我在济南陆军学院学习时,队长刘玉云常找热爱新闻报道的学员谈心聊天。一次,我在一旁听刘队长与报道组的同志聊天时,得知队里二班学员任联士,1993年“过关斩将”考入军校,复试时因军事没过关被淘汰,被送回了原部队。回去后,他苦练军事技术,同时认真搞好文化学习,1994年终于以超出规定分数线120.5分的优异成绩再次走进军校,并顺利通过复试,成为一名光荣的军校学员。我从队长那里听到这一情况后,觉得这是一条好线索,随后我及时找到学员任联上作了深入的采访,并分析了当时部队官兵中存在的“习武冷”和抱怨考军校难的现…  相似文献   

10.
座右铭     
我是一名军校学员,学习、训练之余总爱舞点文、弄点墨。一不小心,在当地报刊上偶见了几篇拙作,由此便有人称“秀才”,有人唤“文人”。最“可恨”的是,巾队领导也如获至宝,委以“队宣传部长”之重任。开始心里一个劲发怵,最终撮着自己的头发根才勉强将脖颈挺直,干就干吧!于是,选了一批“弟子”,开始在文字海洋里游荡。不久,稍稍有些“成果”,自觉不自觉地就令别人看着“高昂”了许多,一些并肩战友也敬而远之了,这是最让我担心出现的事情,也清楚这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我尽情的使自己暴露笑脸,但总还有很多风言风语由远而近…  相似文献   

11.
我与摄影“一见钟情”。在我上大二的时候.我惊喜地得到了父亲送的一台单反相机.第一次接触摄影我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蓝天、绿树和鲜花.让我能够作为一个亲密朋友与小鸟对话.和绿草细语,同清风述说……那时.满眼都是美丽的图画。  相似文献   

12.
有一年快过年时,父亲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大箱子回来了。我赶紧跑上前去问父亲是什么。父亲说:“是电视机,今年咱们就能看春晚了。”“什么是电视机啊?”我问。父亲说:“打开你就知道了。”当父亲把这个黑色外壳、莹亮玻璃屏的东西放在桌上时,我伸出小手指轻轻触了触玻璃屏,很滑。父亲接上电源,拔开天线,“啪啪啪”连拧几下,那玻璃荧屏上就出现了会说话的小人儿。  相似文献   

13.
当兵后,我就痴迷上写作,总盼望着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能变成铅字。不知是心比天高还是功力欠佳,每次寄出的稿子换来的总是无尽的遗憾和沉痛的打击。军校毕业后,我参加了第11届解放军报函授学习,从此,我这颗心如平镜的心又泛起了涟漪,我的“作家梦”开始充满希望。那是阳春三月的一天,《军事记者》的主编老师亲临我们函授班指导学习和授课,使我们这些初学者如梦初醒受益匪浅。此后,我把函授教材和《军事记者》当作良师益友如饥似渴地学,不知疲倦地练。在教员的指点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冲动使我心…  相似文献   

14.
军校毕业一年了,在各类报刊电台上稿也有300余篇。闲暇之际,常常翻阅在军校时珍藏的一份份底稿,那温馨、真情、教诲,不时勾起我对军校生活的无限眷念,尤其是与写作教员李业平副教授的那段新闻情结,至今记忆犹深。在此,我诚恳地道一声,感谢您,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那年刚刚考入军校,开学不到一周时间,学院以“当我扛上鲜红学员肩章时”为题,举行了作文比赛,结果我获得一等奖。负责评委的李副教授找到我说:“小伙子,文字功底不错,当学院里的业余报道员如何?”我惶恐地说:“搞新闻报道我是‘门外汉’,揽不了这‘瓷器活”’。…  相似文献   

15.
瞬间     
刚参加工作时,听到同行们都把自己称为“兰台人”,心中着实感动。也就在这一瞬间,我对自己的工作好像一下 子充满了无比深厚的感情。姑且不去考究和追溯“兰台”的历史与渊源,只想用兰台的沃土润养出自己的兰心慧质。生活就是这样,从某个瞬间开始。其实,早在6岁那年,冥冥之中就早已注定我将是一个档案人。一名被下放回乡的老干部找到在落办工作的父亲,热泪盈眶地对父亲说:“老张,找到档案了,我的事有着落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雨后,漫天飞舞着蹁蹁的红蜻蜒。也就在那一瞬间“档案”这个陌生…  相似文献   

16.
希望在明天     
在我近5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些愿望尽管一次次地化为泡影,但我总不愿屈服于既成的事实,而是用脚踏实地的精神勉励自己,用实干来创造希望的明天一记得前年夏天报考军校时,从小就梦想能成为一位威武。唐洒的军官的我,开始满以为这次不成问题了。谁知,结果因考得不理想而与军校无缘。这使我失望和不安了好一阵子。当时,我心里委实感到苦闷、忧虑和悲观。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就在我处于仿煌的时候.指导员主动找我谈心,他语重心长地送我两句发人深省的话:一句是“年轻人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就是从无数的坎坷中锻炼…  相似文献   

17.
对“三十而立”的揣摩差不多始于少年。那时候我功课很差,常受到父亲的责骂,其中一次愤而离家,来到距家十里的小镇上,想就此真正立上一回。当然,最终的结局还是没有“立”起来,回到家时已是暮色四合,在饱受了父亲的一顿老拳后狠吃了两碗饭。多年后想来,也没有多少痛疼的感觉,想是让那两大碗饭给抵消了。但我清晰地记得,那段时间对于“三十而立”非常向往,盼望着三十岁快点来到吧,就像艾敬唱着1997年快点来到。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19.
熟悉我的人都说我这个人特“怪”。少年伙伴跨马走四方时我成了“教书匠”,改革开放经商热时我握笔进了军营,当年军校同学宫升街长时,我却又进了政治学院。对,是怪,怪就怪在我喜欢的这支笔上。入伍十多年,尽管我这人脑策智拙,还是咬牙握紧自己喜欢的这支笔,训练累了,背几句自己喜欢的诗词;饭后路上,观察一件引人注目的趣事;晚就寝前,读几页指导写作的书籍;节假日里,随记下所思所感。每每身边发生一些让人心动的“新闻”,就展箴提笔陶醉于静静的氛围中,是否变成铅字就随编辑大入的心意了。日子一天天滑过,“萝卜条”“豆腐…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很羡慕“笔杆子”,也曾几度梦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踱步推敲,落笔生花,文成名就,多神气啊。但终归未能如愿,就连一个铅字也没有见过报。 军校毕业后,我当上了仓库油料助理员,接着很荣幸地由“红牌”变成了“一杠一星”。尤其值得庆幸的是,库领导发现我爱好写作,不久便调我任宣传干事。实现多年夙愿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上任后,我雄心勃勃,信心十足,时刻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渴望着有惊天动地的新闻线索进入视野。岂料,第一篇稿子,也是第一篇批评稿,就受到了仓库政委栾建平的三批。 “三讲”教育中,我写了一篇关于干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