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2.
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作为空间的华莱坞电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影是一种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文化的独有属性和特色,将影片同其他文化的影片区分开来。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电影创造的空间充满了隐喻。华莱坞电影营造了意涵丰富的动态的多维的空间。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考察表征中华文化的华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种种空间。电影空间既受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影响,又对受众产生文化影响,华莱坞电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艺术创意、生产制作、产业链条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力,积极建构华莱坞电影文化空间,传播中华文化正义、勇气、博爱、智慧、包容、谦逊、勤俭、自律等积极价值观,以鲜明的文化特色跻身世界电影主流。  相似文献   

3.
电影艺术可以被纳入作为广义的文化范畴内,同时也是狭义上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电影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周边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得电影不仅仅作为电影本身,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华语电影一道走出国门。同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同,其"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本文从媒介经营与媒介符号的角度考察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商业化与国际化共生的相关现象。近年来的华语电影在海外环境下产生影响力与营销方式依赖于商业化运作,一方面不断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与电影文本表达之间寻找最合理的支点,另一方面也要"以大局观个体"、"以时代观时刻",突破西方成熟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广泛影响,努力发出"华莱坞"电影自己的声音,表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4.
马炜 《编辑之友》2015,(12):60-65
数字化时代电影和电视的媒介形态仍契合麦克卢汉的"热媒介和冷媒介"理论,但是电影和电视各自的形态演化轨迹和发展过程却不能得到很好的阐释.麦克卢汉晚年提出"媒介四定律"发展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理论,从媒介静态属性的把握扩展到对媒介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研究,给数字时代各类新兴媒介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社会科学形成了"空间转向"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空间实践"的产物,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的"话语、空间、权力"理论为基础,将华莱坞艺术电影置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中,从话语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试图探寻华莱坞艺术电影在话语实践中如何能动地建构"表征的空间",其中有何隐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又如何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构中?与福柯所认为的权力有何联系?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华莱坞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发展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数字化不只是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包括传播过程。当下,电影的观影媒介在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拓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观影媒介的特点来进一步剖析观影媒介对电影艺术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它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电影艺术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融媒过程中,技术革新、文化多元的客观现象给传统的电影生存模式带来了诸多冲击和挑战.本文力图通过对当下国产电影生存环境的全面解析,探索中国电影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5)
《通俗艺术》是理解青年霍尔传播思想形成史的重要文本。二战后英国社会剧变引发"大众社会"与"媒介社会"之争,作为文化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积极介入并尝试在正统教育中培养受众的媒介批评能力。霍尔秉持左派利维斯主义立场反对将"通俗"与"艺术"简单二分,主张在通俗文化中鉴别艺术,并且批判"去个性化"的大众文化。"银幕暴力"研究呈现了媒介批评方法的操作特质,特别是在对主流实证传播研究的反思与借用中,霍尔开启了一种立足受众批评性使用大众媒介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10.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中从理念到实践的广泛应用,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结果,呈现于当前的媒介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媒介形式。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格局与更加多样的舆论环境,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媒介认知属性上,作为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历史的艺术形式,以及在媒介融合视阈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成为受众认同历史的影像传播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视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电影品种,它是通过电视作为媒介,电视台通过电视进行传播的,电视电影是在电视和电影的夹缝中,产生了这种新型的、结合了电视和电影共性的影片模式。电视电影具有交集式的艺术特征,以电视作为电视电影的平台,电影作为电视电影的根基。在艺术特征上,电视电影在很多方面有别于电影和电视剧。  相似文献   

12.
秦洪伟 《传媒》2016,(20):76-78
本文在阐述景观艺术、电影艺术与意象经济媒介背景与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电影中的地域化景观艺术创意对电影艺术产业的推动作用.提出以具有传媒属性的地域景观规划设计为载体,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进一步适应和促进我国艺术媒介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陆劲 《新闻爱好者》2011,(2):103-104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广受青睐,同样作为一种广告媒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资金的注入,促进了电影贴片广告的发展。电影贴片广告是指将企业产品或形象的广告与影片一同拷贝,并在电影放映前播出的广告形式。  相似文献   

15.
尹鸿  张晶 《编辑之友》2021,(2):33-37
"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从非常态高速发展进入了以提升电影质量、健全电影市场、完善电影产业、扩展电影影响的新常态轨道,初步形成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建构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坐二望一"大市场,创作生产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良、制作精湛的头部电影,提供了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为中国从世界电影大国成长为世界电影强国奠定了基础.面对国际形势、经济形势、媒介生态、技术升级的新挑战,"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将通过工业体系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类型的丰富、市场规则的形成、全球战略的调整、传播渠道的扩展,为观众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电影作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文化推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巨大突破,它克服了媒介之间的技术鸿沟,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独立发展的尴尬局面,实现了媒介之间的大融合。在媒介融合潮流下,我国传统的电影文化及其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人追求的价值观念、传播方式、制作内容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影文化作为彰显国家精神理念、承载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媒介融合下电影文化的转变、认清发展契机,才能真正实现融媒时代电影行业的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影像媒介的出现使大众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电影作为最具影像表现力的大众媒介,无形之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电影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来竞相讨论,原因之一就在于电影造型的强大艺术表现力。电影造型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词汇和篇幅的限制,能够将文化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大相径庭,同一地区的文化形象在电影中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因此,电影对地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影音媒体及资料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被喻为"现实的渐近线"电影,在国外早已是用户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电影<魔戒>为例,考查电影发行影响下的馆藏四种媒介资源形态的利用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启示,并首创地探折将相关资源组织呈现在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媒体教育实践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电影产业遭受重创,后疫情时代下,正上演着一场从院线到流媒体的电影媒介转向.这场由资本市场推动的产业转向,以数字科学与网络通信作用下的技术转向为核心,究其本质是一次从公共媒介到"私媒介"的媒介属性的转向.通过对这些转向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电影媒介的产业、技术与媒介属性由"转"到"合"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10):11-15
电影银幕空间是媒介空间和艺术空间的混合体,它具备"增魅"传播的广告效应。从城市到电影,城市被"赋魅"。从电影到城市,城市被"增魅"。"增魅"后的城市不仅可能知名度、美誉度更高,还可能成为"电影旅游"的目标对象。由此,电影对于城市的"增魅"传播效应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种规律,它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