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蔡英 《教育文汇》2010,(11):48-48
这几天,我和儿子共读了黄蓓佳写的《我要做好孩子》一书。这本书文字清新幽默,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仿佛再现了孩子的生活场景。儿子如饥似渴地看完了一遍又开始看第二遍,我笑着问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束     
●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揭幕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颁奖典礼于2008年4月13日在广州举行,王安忆凭借《启蒙时代》获得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分量最重的奖项——2007年度杰出作家奖。这是继《长恨歌》获奖后,我  相似文献   

4.
王天鹏 《家教指南》2007,(10):63-64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这本书叫《IQ家教启蒙──如何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如何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这正是我想要知道的啊。还有  相似文献   

5.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18-18
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级上册第18课)一文中提到《表》和《小约翰》。请问:这是两本什么样的书?现在还能看到这两本书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小人守护者》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一个孩子为了保护一个小人的震撼,还让我认真地思考了爱这个字的含义。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为夏壳壳的孩子,发现了自己的美术老  相似文献   

7.
我读杨绛,首选她的散文,而她的各种散文书籍,我读的次数最多的要算《干校六记》。读过多遍后,渐渐悟出了潜到文字深处的"杨绛味道"。这种味道很早就被人提出过,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得以出版的尚方宝剑。重新捧读杨绛先生这本《干校六记》初版本,我又想到已经去世的著名出版人范用先生。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这位当时三联书店的总经理。  相似文献   

8.
下面这一组历史图片,是我从四川教育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参见本书32页)一课中翻拍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葵花宝典     
《广东第二课堂》2004,(12):18-19
《我要做好孩子》;《我的初三非正常生活》;《我是青少年,我好烦》;《野兽插班生》  相似文献   

10.
近来,不少中学生写信给我,要我谈谈我的长篇小说《孽债》,正好《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向我约稿,于是我借该刊一角说说我写《孽债》的情况。 在我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出版的第二年,我写作了一部新的小说《在醒来的土地上》,这是我的第四部和知识青年有关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主人翁郑璇迫于无奈,嫁给了一个农民,生下了一个孩子。和她相爱的一位男知青在自己有了辉煌的前途时,来劝她离开乡村,她迟疑着、犹豫着……故事也就这样结了尾。五年之后,我又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爱的变奏》。在这本书中,男主人翁矫楠和乡村少妇罗湘玉有了一个孩子,但是矫楠要回上海顶替了,考虑到未来的命运不可预测,孩子更是一个麻烦,他让湘玉坠胎。  相似文献   

11.
一本书的诞生,或者说一本书的新生,不是被放到销售架上的一瞬,而是当我们带领孩子们翻开它,在纸页的摩挲中,在一字一句地品读中,这本书的意义才最终实现,这本书的生命才得以展现。来,这次我和孩子们就一起走进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的生命中。《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一共七部。前六部是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重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部描写的是哈利在第二次巫师大战中在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我们这次要带领学生阅读的是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这部作品中,哈利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他离开了原来的"麻瓜家庭",接触了魔法世界。在霍格沃茨,他收获了未曾感受过的友情、亲情,也历练了勇气,给了自己自信,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儿"战胜了来自外部世界的邪恶力量,完成了成长的第一步。可以说,《哈利波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魔幻世界"中的孩子的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9,(7)
作者:小巫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本书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及《和孩子划清界限》之后推出的最新教育论著。作者首先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分析,从长远效益和世界发展的宏观角度,另辟蹊径解读"中国国情"这一焦点,提出要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本书大  相似文献   

13.
初读《草房子》这本书时,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无趣,一点也不好看,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地发觉,我的想法是错的。其实,曹文轩笔下的《草房子》是那么生动,那么精彩,他写得那么淋漓尽致,把乡下孩子的坚强、活泼、可爱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14.
每个学者都想写好一本书系统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每个教师都想把课上好,带出一批好学生。但是,要写好书和教好课都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甚至要花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探索。这是我在写《教育原理》一书和上教育原理这门课时深切地感受到的。《教育原理》第一版的编写及主要观点199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来约稿,希望我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写一本《教育原理》,我也就欣然同意。我对这本书有两点期望:一是这是一本学术专著,要比较系统地论述我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二是这本书也可以作为教育专业研究生用的教学参考书。目标决定了本书的写作风格。第…  相似文献   

15.
听说《和“巨人”对话》这本书收集了很多与我同龄的小朋友向柯岩奶奶倾吐的心里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啊?我好奇地打开了这本书。一翻开目录,我的眼光就被它紧紧地吸引住了,什么《是鸟儿不让我学习》《我在学校不快乐,怎么办》《天下有不嗦的妈妈吗》《寻找好人》……这些问题有不少就是我平时常遇到的。一篇篇读下去,我越读越爱读。《决不要讨好任何人》教育我们从小要培养自己独立和健全的人格;《为什么他装着没看见》要我们学会珍视友谊;《从微笑开始》让我懂得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写给爱美的孩子》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追逐时尚…  相似文献   

16.
我曾读过卢勤女士的《写给年轻妈妈》这本书,感受很深。它像一把尺子衡量了我过去对子女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它又像一盏明灯,指明着我去读懂"孩子"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台湾电视节目主持人带着他三岁的女儿去逛商店,可是孩子总是哭着闹着要离开。这位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  相似文献   

17.
刘凯 《山东教育》2014,(7):51-51
这个学期的第二次课外阅读开始了。本次阅读我结合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亲情,向同学们推荐了《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是作家贝蒂·史密斯的力作,称为“家小说”。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见面     
《大学生》2014,(13):118-119
今天来的人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吧?这称得上是一次历史的见面了。我的这三本重新出版的书分别是《曹寅和康熙》,这是我的博士论文,45年了,生命力很强,1966年写的,这告诉大家要好好写毕业论文。第二本书是《胡若望的疑问》,讲了18世纪一个中国人在法国的生活。第三本书是关于一堆人了,叫做《改变中国》。  相似文献   

19.
只知道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更适合女孩子读。可是,当我把它读完,眼泪静静地流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孩子读。上个周五,读书课上,我把这本书发给你们。那节课,你们非常安静地度过了40分钟。我其实也在观察你们的读书情况。有几个孩子,并没有很用心地去读,只是来回地翻书页。还有一个孩子,读了几页就放下,看另一本书去了。所以,当马上就要下课,当我知道有一个孩子说这本书一点儿都不好玩的时候,我很伤心。我知道,世界上没有非读不可的书。我也知道,多读有趣的书对你们来说多么重要,所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  相似文献   

20.
"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老师,都可以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一生。"
  ---题记
  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听过雷夫,读过雷夫,也知道《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魔力,但也只匆匆瞥过,并未深读。这次在网络上完完整整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陆陆续续的一些阅读让我大为震撼,在第56号教室,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成熟。这里没有恐惧,只有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在老师点拨与引导下的一群自由飞翔的天使。现在,我不得不折服于雷夫,折服于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这位奇迹的创造者,也许我无法复制他,但是,我能从他成功的经验当中得到点什么收获也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