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分析和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民俗社会文化的相关关系,无论对于民俗学还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人们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长期沿袭下来的礼节、风尚、习俗、节庆、传统等文化。人们对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崇拜与寄托,本文从红色的民俗起源入手,探讨了红色民俗意义的在不同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中的差异和在现代生活的应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华林 《铜仁学院学报》2006,8(2):14-15,26
民间文学是研究民俗,民间俗信的重要线索和重要依据: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常常反映出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民俗。而民俗又反映着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研究铜仁的民间文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铜仁独特的民俗,而且对于开发铜仁,建设铜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热条件组合形成了我国基本的气候类型,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对我国各种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民俗资源多样性的自然地理基础。气象气候因素与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生产民俗、交通民俗、岁时民俗等民俗事象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民俗研究在20世纪末已取得重大成就。展望21世纪,应该提高研究队伍的内在素质,调整视角,强化区域民俗基础理论研究,关注民生现实,注重区域民俗的立体性研究,不断开拓研究新视野,构筑我国区域民俗学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民俗研究在20世纪末已取得重大成就。展望21世纪,应该提高研究队伍的内在素质,调整视角,强化区域民俗基础理论研究,关注民生现实,注重区域民俗的立体性研究,不断开拓研究新视野,构筑我国区域民俗学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7.
黄河九曲灯会是盛行于我国北方元宵节期间的一种民俗活动.从活动仪式来看,它弥漫着一种庄严、古朴的节日气息;从活动内涵来看,它包含有地理、军事、生育等方面的文化遗存;从地域分布来看,它明显受到华北地区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群体的选择行为是黄河九曲灯会盛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影响衣食住行民俗的因素有很多,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民族因素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本文结合草原地区的蒙古居民以及民族自治地区的朝鲜民族的生活情况,阐述了地理环境因素、民族因素对衣食住行民俗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利用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开发旅游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集合体,其民俗资源具有体现古镇地域个性的标志功能。目前我国多数古镇的民俗资源保护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弄清了古镇保护与民俗传承的关系,然后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古镇民俗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创新型地提出新的保护模式,为古镇民俗资源的保护研究做好一定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0.
陕北音乐是陕北区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因饱含浓厚的黄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风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陕北音乐既传承了黄河中上游文明的精髓,又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精华,是我国民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以“区域”“民俗”和“音乐”为出发点,以区域民俗为研究基础点,对陕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分布、文化构建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该书作者通过运用较大篇幅和较多案例来论述陕北音乐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分布情况等内容,对陕北音乐文化中受到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民俗、信仰和方言基础等进行了综合性论证。另外,该书在写作范式和写作立意方面均超越了同类文化研究理论,确立了独特的陕北音乐文化理论研究方向,为我国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民俗与民俗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现今高科技社会的发展中,民俗与民俗音乐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盛行于荆楚地的民俗歌舞《扛神》是巫教文化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历经数千载的沧桑岁月仍在荆山之麓、沮水流域存有遗迹。文章基于南漳薛坪镇《扛神》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的概括与个案谱系传承、生存现状等实地的记述,客观地阐述这一民俗歌舞在当今社会变迁中的弱势文化生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古楚文化音乐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受古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和梅山先民世代生活在相对自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梅山地区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劳动民俗,表现在农事民俗,饲养民俗,匠工民俗,狩猎民俗和其他劳动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民俗群体的一种文化创造,民俗既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又具有多样性和个体性,同时还具有鲜明突出的动态性和特殊性。同一民俗事象在同一民俗群体中,由于不同民俗主体间主客观因素的差异,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民俗个案的调查与分析将会对其研究所具有的民俗学价值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是我国择吉民俗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对湖北、甘肃两地出土的秦筒《日书》的研究,可见战国时期择吉民俗已较为流行,择吉理论已较为完备,择吉流派已出现。战国时期的择吉民俗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后世择吉民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战国时期流行的择吉民俗也体现了我国择吉民俗功利性和亦俗亦术的主要特征以及以敬天顺时为宗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民俗研究由钟敬文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倡导,20多年来经过民俗学界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文章将当代城市民俗研究分为开拓期、精进期加以总结,并对其发展态势作了前瞻性分析,同时辨析了城市民俗与都市民俗的不同语根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开始注重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因此各地需找到一种适合推介自己地域文化的最佳策略。陕西地域文化特色显著,历史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相应的译介工作相对薄弱,更缺少相关的翻译。本研究通过对陕西地区一些民风民俗的收集调查,以及现如今陕西民风民俗翻译的问题,对民风民俗翻译找出恰当的策略,以便助于陕西民风民俗"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畅通。  相似文献   

18.
在相同的地缘政治、地理环境的作用下,人为的习俗与习惯会逐渐趋同,并在类似的地理环境下对各自的文化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逐渐形成文化圈与文化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关陇民俗文化圈得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也是因为关陇民俗工作者的努力,关陇民俗文化符号背后的许多深刻寓意被重新发掘、整理。虽然这些意义有了不同理解者所赋予的不同涵义,但民俗文化中固有的意义与现实更加相得益彰,关陇民俗研究也得以变得更加广阔与健康。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民俗舞蹈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一)民俗舞蹈的前身——原始舞蹈的产生和发展;(二)以湘西土家族民俗的舞蹈为主要例子,探析民俗舞蹈在原始舞蹈基础上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三)我国当代民俗舞蹈艺术历史遗存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鼻祖,在中国民俗调查与研究上也是位开先河的人物。弱冠之年,他便离家南下,不畏艰难、不惧险阻,跋山涉水,调查民俗。入仕后又以公务之便,忙里偷闲地调查,第一次对全国民俗的特征作了精确的阐述。他的《史记》成功的奥妙之一,便是匠心独具地运用民俗材料来塑造人物,他对民俗的关注为后世史家所祖承,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