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党集团的丑恶面目已经彻底暴露无遗,作贼心虚的林彪一家三口偷偷溜上“三叉戟”飞机,仓惶外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最近,笔者在一则资料上看到,说当时驻北京的西方记者们在事件发生前,就有某些觉察;在事件发生后的十余天,他们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当时林彪事件的真相属于我国的最高层次的机密之一,外界无人知晓,那么,西方驻京记者是通过什么渠道获知内幕的呢?据这则资料说,事情是这样开始的,九届二中全会不久,西方驻京记者根据我党进行的“批陈整风”运动,敏锐地感觉到:中共党内在接班人问题上,可能产生了某种对立和斗争。但程度如何,他们猜不出,也摸不到。直到1971年8月间,当时中国政局的发展,使所有研究中国大陆问题的专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中共内部已经发生了重大事件。他们的依据是,自6月3日以来,林彪已经销声匿迹;林彪妻子叶群也从7月11日开始,不再在公开场合露面;  相似文献   

2.
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在阅兵式上被暴徒枪杀。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前后仅历时46秒钟。当时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在暴徒的枪口下,几乎把事件全过程都拍了下来,被人们誉为“对着枪口按快门”的记者。当时是最轰动的摄影报道,之后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名记者有此创举,其思想动机是什么,我知之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记者讲竞争,这名记者冒死抓新闻,竞争心理想必是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3.
就在“九·一三”事件发生的前5天,林彪还主动打电话给江青问好,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既惺惺相惜,又暗中较劲。林彪死后,江青为何噩梦缠身?她究竟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梁衡 《出版参考》2011,(7):10-10
近日翻看四十年前的日记,有一段政治趣闻。1971年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国,全国掀起“批林”高潮。当时我在内蒙古巴盟当记者,上面传达的文件里有一句话说:“林彪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生产队开批判会,队长向大家传达说:“这个林彪很坏,他还偷了一件马克思的大衣。”  相似文献   

5.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丈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见到林间同志是在一次会议上。天津日报副总编辑范瑾指着他,向我们全体外勤记者介绍说:“这就是你们采访科的科长。”社长王亢之在旁补充介绍说:“林间同志经验丰富,是老记者了。”其实,当时他最多也不过30岁。后来知道:从1942年起,林间就在延安《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7.
陈毅将军很重视新闻工作,对记者也十分尊重。这是当年随陈毅将军做报道工作的戴邦同志深切的体会。一九四六年六月,解放战争在华中地区拉开了序幕。山东野战军在淮北地区的第一仗是“朝阳战役”,打了个大胜仗。第二仗是攻克泗州城的“泗县战役”,这一仗没打好。攻进城后,部队伤亡较大,前线指挥官发生错觉,下令撤退了。一撤退,敌人反扑过来。陈军长写新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部队攻进城时,陈军长的秘书打电话,叫派记者去司令部。戴邦同志当时是淮北前线分社副社长,他就同丁九同志去了。一到司令部,陈军长正在生气,冲着他们说:“你们找  相似文献   

8.
一些优秀的西方新闻作品,大都具有生动细腻、实感性强的特点,这主要在于记者注意了对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观察与描写,注意了描写有关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细节。他们勿需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便能使文章写得引人入胜。 重视现场描写,成为西方新闻写作的一条重要规律。美国新闻学教授曼切尔说:“记者的第一信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陈述。”他认为,平铺直叙的叙述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状况,表现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会使人身历其境。由此,西方记者在写作中很注意在现场气氛的渲染、细节的选择与描写上下功夫。在作人物的现场描写方面,他们运用了  相似文献   

9.
北京有2400多家网吧,九成是“黑网吧”,这足以暴露出这座城市在管理上存在巨大黑洞。有关互联网以及网吧的法律法规不能说少,但有法不依,就无法避免类似死亡这样的终极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如何别具一格——读几篇关于“泥雨”的报道王元敬4月16日凌晨,北京下了一场“泥雨”。对于这一罕见的自然现象,首都一些记者、报纸通讯员和一些外国驻京记者纷纷作了报道。面对共同的新闻事件,记者们的报道思路却大相径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北京的“泥雨”是凌晨...  相似文献   

11.
“九·一三”事件后,在毛家湾 林彪住宅搜查到部分林彪、叶群笔记。这些隐秘的笔记,记录了林彪对待毛泽东的真实态度,处世哲学、为官技巧。  相似文献   

12.
王瑛 《声屏世界》2006,(1):34-34
由于电视新闻同期声不仅能使观众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更易激发观众的认同和参与意识。因此,电视新闻同期声无论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一、在需要还原过去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情景。例如,衢州电视台记者在做《常山7.12房屋倒塌事件的反思》时,因为不可能拍到房屋瞬间倒塌的镜头,就采用目击市民的现场同期声采访来表现。一位目击者说:“当时,只听到‘轰’的一声,五层高的房子就象散了架似地摇摇晃晃全倒了下来。”另一个说:“我就看着房子倒下来…  相似文献   

13.
《Xi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4.
黄卫 《兰台内外》2013,(3):17-18
何殿奎是秦城监狱前监管处处长。不久前,他在接受采访时,披露了江青及林彪的"四大金刚"在秦城监狱的生活,与社会上流传的多有不同。生活上的优待没有了1976年,何殿奎是秦城监狱管教科科长。当时,他负责的204监区,主要关押的是林彪集团嫌犯。"九·一三事件"后,林彪的"四大金刚"在人民大会堂被捕,被关押在北京卫戍区的不同地  相似文献   

15.
美联社驻北京首席记者维多利娅说: “好新闻不但要有重要的事实,还必须让读者读起来有趣,要有人情味。一条好新闻必须在即刻抓住读者的心。一条好新闻还必须注意时效和表达方法。”合众国际社驻京记者龙布乐说: “判断好新闻的标准有3条: 1、事实必须准确无误; 2、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3、能激发起读者的感情。”挪威《晚邮报》驻京记者弗尔塞特指出: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17.
报道失实,向来是一件丢脸的事。西方一些新闻机构终于意识到,西方记者在1989年夏中国北京风波的报道中,大大地丢了一次脸。4月2日至12日,澳大利亚“特播电视台”就西方舆论工具去年报道北京“六·四”事件严重失实问题,先后三次组织反思专题讨论。这三次专题讨论的主题是: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为什么失实?西方国家凭错误的情报和失实的报道,匆忙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是否明智?主要责任由谁来负?是否应该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进行反思?有40年驻外工作经验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默里·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等人出于他们的政治需要,伙同江青制造了"华北山头主义"冤案。这起冤案起始于:1968年3月24日晚,林彪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杨余傅事件"。林彪在讲话中说道:"杨成武的主要问题,是山头主义,杨成武、傅崇碧长时期在华北、北京军区工作,华北山头主义有历史性,从晋察冀时期就有。有这个问题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发生叛党的行为,反党的行为……""杨余傅事件"后的第二天,林彪于3月26日  相似文献   

19.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20.
记得我国一位著名乒乓球运动员说过,在历次国际大赛上,他都要奋力拼搏,一分、一分地争抢。他说,这一分决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祖国,“祖国需要我这一分!”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我非常赞赏这种为祖国忘我奋斗的精神。身处国外,尤其是参加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面对数百乃至数千外国记者,尤其是美联、路透、法新、合众国际四大世界性通讯社记者,我想到的是拼搏,是竞争。先从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谈起: 3月30日晚,埃及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埃及总统高级政治顾问巴兹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时,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制裁利比亚的748号决议即将付诸表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