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审美认识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阶级差异,审美认识带有鲜明的阶级印记。由于社会生活带有不同的阶级内容,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往往对生活美和艺术美做出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在鉴赏美和评价美的时候总是以本阶级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出发点。不同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人们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做出不同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2.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曾进行过长时期的争论,多数人认为,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陈伯达之流在一篇社论中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四人帮”一伙炮制的《哲学小辞典》更是公开鼓吹“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并且武断地说:“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由于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在学术上搞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二百”方针,在他们控制宣传舆论阵地的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千篇一律地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此,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民族这个统一体在阶级社会中,是分为阶级的,粗略地说,有剥削阶级,有劳动人民。剥削阶级占据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机器,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对外又打着全民旗号,声言自已是民族的代表,维护其民族利益。这就使得爱国主义因阶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类型。毛泽东同志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感情,自然也不能例外。在各种类型的爱国主义中,必然具有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美育 ,如何进行美育 ?有人认为 ,“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概言之 ,美育是实施“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审美形态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 :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 ,来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 ;美感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 ,来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包括感觉、情感、想象、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教学与研究》发表了李秀林、郑杭生二同志合写的《真理不能有阶级性》的文章(下简称文章),深入批判了林彪,“四人帮”鼓吹的“阶级的真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又否认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并说谁主张真理有阶级性,谁就很难与上述谬论划清界限。其中道理,没有想通,略谈浅见,以供讨论。文章指出,在“四人帮”那里,“真理的阶级性等于阶级的真理”,它“只能意味着各阶级有各阶级的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再有别的解释。”应该说,这与真理有阶级性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但文章似乎把两者完全混同起来,理由有二。第一,文章说真理本身有无阶级性与真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后到现在,我国出现了很多不同观点的美学流派,都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有不同的理解所造成的。蔡仪先生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作为我们美学研究的基础。他早在1956年就明确指出:“美学中的基本问题,如美学史的事实所证明,首先就是美在心抑在于物?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引起美感?”①蔡仪先生认为,这是美学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一个基本界线。他的美学基本观点——美是客观,美是典型——就是运用反映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得出的结论。这个基本原理是:认识的最终源泉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当代美学上的意义也不可低估。但需要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7.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方针的指引下,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学术界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有两种主要的不同观点。这本来是正常的学术民主。但是,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需要,专横地下了一个所谓“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的结论。从此,这个问题成了不可逾越的禁区。今天,继续贯彻“双百”方针,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  相似文献   

8.
美感对美有没有影响?这是美学争论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撇开从精神上去把握美的旧美学不谈,在都认为先有美的存在,然后才有美的反映——美感的“新美学”中,对此也意见分岐。 一派认为美感是可以影响美的。他们的理由是:a、根据哲学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的原理,属于意识范畴的美感可以影响美。b、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非物本身,人的意识不能影响物的存在,却可以影响物的形象的存在。c、美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美感能影响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讲的人权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人权;资产阶级讲的人权则是占人口极少数的剥削阶级的人权。“一般的人权”是不存在的。资产阶级将人权冠之以“天赋的”字样,其用意不是别的,正是要标榜人权的超阶级性,借以掩盖其阶级实质。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人始终是阶级的人,人权也只能是阶级的人  相似文献   

10.
在如何评价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阶级性的问题上,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赞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说”在分析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和评论其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基础上,对主题观点作出了新的论证和阐释,认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从主观表现形式上看,确实被涂抹上了各阶级的色彩,似乎是超阶级的、但从客观实际内容来看,只能是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美”的魅力是巨大的、惊人的。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教学的美育问题。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诸如,国外学者罗斯金认为,“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与雕刻的美女相比,前者是美,后者不是美”;有人则不同意这个观点,以为这是片面的、不对的,不可取的;有人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与实用有关,美感与占有欲无关,快感有占有欲”,人们饥饿时与吃东西有关,在吃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在人类出现之前是否有美存在?美决定于美感还是美感决定于美?这是美学史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休谟认为审美趣味没有客观标准.克罗齐认为美即直觉,这就是说美决定于美感,美是主观的.这是美学上的主观论.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是说美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精神.这种精神决定着美的存在,实在的东西不过是这种精神的影子或外化.这可以说是美学上的一种客观论.但是这种客观论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用神来解释世界的本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真理的阶级性真理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曾出现好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真理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时,必然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使反映出的真理为本阶级服务,因而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从上述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又派生出与上述两方观点有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几种观点。诸多观点各持己见,无法统  相似文献   

14.
赵丹 《现代语文》2006,(12):52-53
当代坛,描写城市情爱的俗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大家忙着把自己装扮得更“现代”而无暇顾及心底深处对美的渴求。古典而唯美的作品被人视为矫揉造作且被忙碌的现代人拒绝。曹轩先生却关注美感,倾心雅致,固执地高举着“古典美”的学大旗行走坛。他认为:“学的古典与现代,仅仅是两种形态,实在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深刻与浅薄。艺术才是一切。更具悖论色彩的是,当这个世界日甚一日地跌入所谓‘现代’时,它反而会更加看重与迷恋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情感的慰藉,能在喧哗与骚动中创造一番宁静与肃穆的‘古典’。”他坚信“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美的欣赏时,我们总是被某一对象的美所吸引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由对对象的美的认识而引起主体的情感反应,感到愉悦、惊喜和满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美感。美感究竟从何而来呢?对于这个问题,美学家也有不同的回答,有的美学家看到美感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特殊心理现象,但他们却把产生这种特殊心理现象的根源归结为“神灵”,认为美感是由于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们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一种“迷狂”。还有的美学家认为美感来自人的一种天生的能力,这种天生的能力就是所谓“内在感官”,即在五种外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的共鸣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学术界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有益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如何评价古典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如何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一伙制造了一系列混乱,公然否认文艺的共鸣现象。他们认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艺作品,不可能使当代无产阶级及广大读者产生共鸣,蛮横地给共鸣说戴上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胡说这是“对人民群众的腐蚀和欺骗”,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的反革命武器”。谁要是提出古典文艺作品的共  相似文献   

17.
数学美     
邓自豪 《文教资料》2005,(26):97-98
1.什么是美?在鲍桑葵看来,“凡对感官,知觉或想象为具有特征的,同时又通过同一个媒介服从于一般的,亦即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叫做美,”这未免太涩口了,我们认为美感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在一种心理上的好恶反应,或者说当一件客观事物能在自己的心理或生理上表现出吸引、接纳的心态反应时,被叫做是美的,反之,在心态上产生拒斥、避缩反应时叫做是丑的。美的事物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理、热爱心理、向往心理、孜孜以求的心理,虽然美感可以随着人的不同、民族阶级的不同而有殊异,但人类共同的美感仍然是主流,正是这种共同的美感像一块磁铁使人…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地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美感是以个人的爱好和趣味为出发点的,由于个人的阶级出身、文化教养、性格、职业和遭遇等的不同,形成个人爱好和趣味上的千差万别,即美感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口语表达是一个教师人格、气质、个性和学识、才华、情趣的展示。冰心认为:“只有才、情、趣兼备者才有资格成为理想的朋友。”作为学生良师益友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口语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趣”。在教学中无论是叙述、描写、抒情的语言,还是议论、说明的语言,均要做到意美感其心、声美悦其耳、形美娱其目。规范是教学口语艺术的基础。所谓规范是指教学语言符合语法、合乎逻辑,语句完整简洁,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能说比较流利的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晰。语言还应该是声情并茂的。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  相似文献   

20.
论语言的美     
语言要怎样才美?现有四种说法:一种认为朴素才美,朴素最美;一种认为要有“丰富的颜色”,华丽的语言才美;第三种观点从风格的角度立论,认为“朴素的文字”,“华丽的词藻”,都是美的,可以百花齐放;第四种看法认为语言的美包括“壮丽美,含蓄美,绚丽美,朴素美”,等等,是丰富多彩的。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到“美”的含义上来。这里说的“美”,显然是指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