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潮不仅是位戏曲家,还是位诗人,惜其《山石集》已佚。近来,从乾隆《靖州志》、光绪《靖州直隶州志》、道光《直隶靖州志》等方志中,新发现许潮佚诗八首。这八首诗对于了解许潮的生平、思想及其诗歌创作风格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严羽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沧浪诗话》一书中。《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最系统、最有价值的诗话。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其中《诗辨》最重要,是全书的纲领。作者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诗人从素质的培养到进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明清两代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诗经》为标志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到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形成的第二次诗歌创作高潮,其间诗歌创作大约沉寂了三百余年。孟子分析其原因乃“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1]其间便是先秦散文的勃兴。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创作意义上的《诗》是不景气的,但由于大量用《诗》者的存在,使已有之《诗》的固有意义得以扩张,《诗》在数量上没有增加,却因其多侧面多功能的运用,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2]仅以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为例,其大量引诗、用诗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据清…  相似文献   

4.
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平仄和对仗上。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所考的五言八韵,童试所考的五言六韵,用的全是仄起格,在对仗上讲究铢两悉称,并且要虚实相生。《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在平仄和对仗上大多契合了当时的考试制度的要求,符合试帖诗在平仄和对仗上对诗歌的要求。因此,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诗绝句的对仗有四种情况:第一是前两句,即诗的第一联对仗,如“熏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望湖楼醉书》)第二是后两句,即诗的第二联对仗。如“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军行》)第三是全诗两联都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第四是全诗两联都不对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种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引     
《厦门大学学报》95年1期刊载土玫《试论晋宋山水诗形成的两点内在规定性》一文说“玄言与山水乃晋宋山水诗的两大构成”.他从诗歌创作本身状况出发,认为晋宋山水诗是魏晋以来各种题材的诗歌创作发展的必然结果,构成晋宋山水诗两大质素的玄理与山水,在魏晋诗歌中已普遍存在并愈益突出.魏晋以来的公宴诗、行旅诗、游览诗、招隐诗、游仙诗以  相似文献   

7.
以诗评诗是《诗经》评点中的常用手法,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后世具体诗篇或诗句来阐发《诗经》中的诗篇或诗句,从而直观地揭示诗旨、品味意境、指出创作手法、并说明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本文试以所见明末诸家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之处作一粗略统计与论述,初步揭示《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一、会诗。会诗是一群诗人相聚一处.各有所咏.互相观摩,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一种诗歌创作活动。张籍《逢王建有赠》诗中就有“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的句子。《全唐诗》收有《七老会诗》篇。  相似文献   

9.
张祜是晚唐时著名的平民诗人,其诗作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张祜的政论诗具有《风》、《雅》骚怨讽谏的精神;山水题赠诗状物精工,绘形传神,风神独具;近体诗格律严谨精巧,善用对仗;边塞诗及宫词等雄浑朗丽、清俊精美。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十二首菊花诗全是七言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严谨。押韵严格,大多处对仗比较工整,个别对仗稍嫌欠工,平仄的使用也比较讲究。用普通话语音分析菊花诗,有90个字平仄不合。其中62个字属于"一三五不论",26个字是古代入声字,两个字在平水韵中有两读。  相似文献   

11.
艾青是一位有才华的老诗人,他在我国新诗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世界诗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从一九三二年五月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第一首诗《会合》起,从事诗歌创作四十八年,尽管有近二十年没有发表作品,但他在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活动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具有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到目前为上,艾青共有十三个诗集:《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  相似文献   

12.
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显示出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著名短诗《致海伦》无论在结构、意象上,还是在音韵、主题上都很好地体现了坡的唯美思想。这首诗结构美,表面结构工整对仗,内部结构环环相扣,紧凑凝练,首尾呼应,和谐统一;意象美,意象“归航”中的各种要素无一不美;音韵美,坡为了使诗歌音韵动听,和谐悦耳,与诗中主题相匹配,在选词造句上是极尽雕琢之工;主题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而且表露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仗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为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表达效果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据说我国最早的一首诗《弹歌》就用了对仗,这首诗共八个字,语言简洁,场面壮观,氛围紧张,描述人们以竹作弓,以石为弹猎捕野兽的实况:“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多用对仗。如《小雅·采薇》里杂用扇对式对仗、对比、烘托等辞格手法,表达人们对当时穷兵黩武的怨愤和愁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后的历代文人骚客在多种文体中都喜欢用对仗状物摹景,言志抒情。名句丽词,不可胜计。  相似文献   

14.
王昌龄《诗格》系伪书说一度影响甚广。直到《文镜秘府论》传回国内,学界才肯定了"王昌龄确实撰有《诗格》"以及《文镜秘府论》本《诗格》的可靠性,并以《文镜秘府论》本《诗格》为参照,研究《吟窗杂录》本《诗格》的真伪。考察王昌龄诗歌创作对《诗格》引诗的接受及其与《诗格》理论的相互验证,可作为《诗格》真伪考证的两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欣赏也由来已久。吴季札观乐,即结合赏诗,孔子、孟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知人论世”等,也与欣赏有关。魏晋以来,人们欣赏诗往往别有神会。梁代钟蝾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文论的角度,探讨过诗歌欣赏问题。赏鉴诗歌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但要正确、深入地欣赏诗歌,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其它领域同步发展,诗人辈出,诗作浩若烟海。少数民族诗人的汉文创作在这一时期也空前繁盛,将其独具的气质和风格带入诗坛,使祖国文化更呈现出斑烂璀璨的景象。在清代所有诗歌创作中纪行诗占有一定的比重。仅据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记载,从清初到乾隆朝便有陆鸣珂著《使蜀诗草》(顺治间)、乔莱著《使粤集》(康熙间)、徐兰著《出塞诗》等。清代末年这类纪行诗明显增多,诸如嘉道间大臣、蒙古族作家松筠著《西招纪行诗》;道成间大臣、蒙古族诗人柏葰著《奉使朝鲜驿程日记附诗》等等,不胜枚举。然而在纪程诗作者中奉使蒙古并以诗纪其事者目前笔者仅查到三  相似文献   

17.
周正湘 《教师》2011,(17):114-114
初唐诗人张若虚写下的《春江花月夜》历来脍炙人口:清末王闿运誉之为"孤篇横绝",世有"孤篇盖全唐"一说;学者闻一多更说它是诗中之诗,艺术中之艺术,是诗歌创作的顶峰;在当代,此诗已被选入大学中专文学欣赏或语文学习的教材。这首诗的神奇魅力吸引着古今不少人去探索,对其的欣赏已成为无  相似文献   

18.
《千字文》《三字经》《神童诗》《增广贤文》之类的韵文以及古诗词等,往往寓意深远却好学易记,就因为它变零散材料为工整对仗,变凌乱无序为顺理成章,且合辙押韵、悦耳铿锵而为人们喜闻乐见,乃至广为流传而令人叹赏。我们由此受到启发,也编写各种韵文来辅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们已有过发表,且将继续整理编写整套韵文或陆续发表。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大量词组,理解掌握实非易事,尤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里的众多诗词,是作者曹雪芹赖以塑造人物形象、讲述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在《香菱学诗》中,曹雪芹把自己诗歌创作论完全融于故事之中,以香菱学诗的过程为依托,生动表现了诗歌创作由入门到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使这些诗歌既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为表现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服务,在艺术上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全宋诗》及《订补》收录了234位宗室的两千余首诗。据宗室自身及诗歌创作的发展实际,将宗室诗分为五个时期描述,宗室诗的发展特点与平民特色既受制于宋代的“隔离政策”,又与宗室自身的平民化相一致。整体看,宗室缺乏一流大诗人,宗室诗亦缺乏鲜明特色;而另一方面,部分宗室诗投射出对赵宋王朝的特殊感情,部分宗室的诗歌创作则为整个宋诗的繁荣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