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从"学始于致知,终于知止"、"知止而力行"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三个方面对理学宗师杨时的"学习"之道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葛孟玲 《新闻世界》2011,(11):125-12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国内五大报纸报中有关“富二代”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就媒体对富二代的关注点和对其态度进行考察;同时,对不同类型媒介是否呈现出不同的“富二代”群体形象进行分析,以检视并描绘大众媒体所呈现出的“富二代”群体的基本形象。  相似文献   

3.
[原文]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座,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②。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5.
但丁构想和创作的《神曲》,源于对“善”与“爱”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时间打入空间,构造了《神曲》独特的艺术结构,打造了一种人类灵魂存在的和谐秩序和走向复活的穿越。  相似文献   

6.
在江苏常熟古城区的翁家巷门。有一座保存完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住宅,这就是有名的“翁氏故居”,1991年11月,这里被辟为“翁同龢纪念馆”。翁氏故居中的主体建筑为“綵衣堂”,綵衣堂西院的“柏古轩”中有“知止斋”和“宝匏斋”,就是当年翁家的藏书之处。现在。綵衣堂已于1996年12月25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常熟自元代开始,便逐渐成为文献之邦,藏书楼林立,藏书家代有人出,至清代达到高潮,如元代虞子  相似文献   

7.
[原文]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座,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②。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  相似文献   

8.
易安雯 《大观周刊》2012,(38):20-20
在中外翻译的历史上存在着许多诸如归化与异化等的“二元对立”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有着深刻的语言哲学根源的,而另一方面语言哲学也深化并延拓了翻译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哲学从而打破“二元对立”的禁锢。同时,本文还将通过结合分析几个“二元对立”现象的例子来提出一些对于“二元对立”问题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乾隆三十六景,而且每景都有一首御制诗,合称康乾七十二景或康乾七十二景诗。康熙三十六景多以四字命名,如烟波致爽、芝径云堤;乾隆三十六景多以三字命名,如丽正门、春好轩等。然而避暑山庄苑景区之“戒得堂”、宫殿区之“四知书屋”虽是三字或四字题名,却非康乾七十二景范围。但从“戒得堂”、“四知书屋”题名可反映康熙乾隆为政之道。  相似文献   

10.
查嗣庭之狱,是雍正年间文字狱案中的一件大案。关于此案,向有两种传闻:一是查嗣庭出了一个“维民所止”的试题,被人告发说“维止”二字是“雍正”二字去其首,意在讥讪诅咒雍正皇帝,雍正帝因而大怒,遂大兴文字之狱;二是查嗣庭受到权臣隆科多的赏识,“依附隆科多”,雍正帝要打击隆科多,惩戒朋党,所以才兴起查嗣庭文字之狱。查嗣庭狱案的真相究竟如何,向为人们所关注。其实查嗣庭虽然确因在雍正四年六月钦派江西乡试正考官时,所出试題有“悖道逆天”之嫌,同年九月回京后案发,又因从其寓所搜出的日记、书札中有大量“悖逆”文字,遂被革职下狱。翌年病死狱中,仍以“大逆不道、怨诽诅咒”罪被戮尸枭示。但所传他曾出过“维民所止”试題一事,其史实有所出入。现将内阁汉文《起居注册》、《史书》及宫中朱批奏折内有关此案的档案史料汇集公布,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覃一 《新闻采编》2000,(6):15-15
新闻写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思维成果文字化、文章化,写作中的“知”与“行”既是一个思维创作的过程,又是一个矛盾的转化、解决过程。“知”是写作的基础,“行”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写作中遇到的知之不多和知却不善表达就是“知”与“行”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失误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写作中“知”与“行”,这样,才能使认识成果清晰地、条理地用文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知”是写作的基础。这里所谓的“知”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物的认识,二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范长江说过一句激昂的话:“广博的知识,丰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有朋友来坐,说起忙的事儿。说加了几天班,终于把今年“工作盘子”整出来了。全年工作十大类,每个类别各有十多项不等。加起来,全年工作多达100多项。“不能简单些么,你单位不大,事这么多,做得了吗?”我问。“不这样不行啊,你要有位,就得有为。”朋友说。  相似文献   

13.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娜  李竹青 《兰台世界》2013,(11):134-135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不仅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还有深邃的仁爱之柔道,他把这种柔道融化到他的政治韬略之中,书写了中国帝王史上“柔道”治国的闪光一页.  相似文献   

15.
薛岭 《新闻世界》2011,(11):10-11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火热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捕捉和挖掘鲜活的、有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新闻应该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本文以盐城广播电视台《今晚播报》栏目为例,探讨了记者走基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处读书。”如果上天给我机会,跨越时空,广交古今中外名士为友,我会不遗余力“高攀”这样几位朋友,以他们为师,为他们自豪,以能与其交往为荣。  相似文献   

17.
陈孟飞 《大观周刊》2011,(20):144-144
本文重点论述了我街道“三资”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于从事村级“三资”管理的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俊杰 《大观周刊》2012,(35):208-208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的创新意识。 古代的《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告诉他一个道理,而是在于教育他们怎样去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19.
晓言 《中国广播》2005,(3):69-69
毋(wú)和勿(wù),字形近似,汉语拼音字母相同,但读音不同,前者为阳平第二声,后者为去声即第四声;二者词义基本相同,是一组近义词,非常容易混用。常见的是把“毋”错写为“勿”,如勿庸置疑、宁缺勿滥、少安勿躁等。“毋”和“勿”,从古至今都不通用。古时“毋”与“母”是一个字,后来把“母”中的两点变为一撇(丿),以示区别。《说文解字》:毋者“止之也”。毋的本义为“止之也”,表示“使停止”,即禁止、劝阻。后引申为“不”、“不必”、“不要”、“别”等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X什么X”格式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霞 《大观周刊》2012,(10):280-280
“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如我们常说和常听到的“看什么看”“笑什么笑”“挤什么挤”等等。能够进入该格式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等。本文拟从语义来源及构式义等角度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