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明代兵部之权最重,地位最高。这不仅因为明代不设宰相,使得兵部没有了传统宰相制度的掣肘,还因为明代中央政权结构中,兵部被赋予了前代及清代所不具备的关键权力:广泛的武官铨选权、提督和管理中央核心军事力量之权及调兵权。  相似文献   

2.
明代兵部尚书群体是明廷行政管理机构的高级官僚群体,这一群体对于考察明朝中央政治权力格局及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明代兵部尚书的地域来源分布广泛,但是各省、直产生的兵部尚书数量有明显差距,且数量在不同时期存在起伏变化,这种时空上的差异和变化与明代的政治、军事形势紧密关联。同时,明代兵部尚书的选拔既受到科举等文官铨选制度的规范,又受到乡缘、学缘、事缘等社会关系以及时事嬗递的影响。作为能动主体的兵部尚书除了军事管理外,穷于应付各种复杂关系,这不仅对兵部尚书的仕途与人生结局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兵部尚书的政治与军事职能的发挥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丁果 《档案时空》2005,(3):20-21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档案史册,严嵩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手握重权的大奸臣了。严嵩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谨身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明代取消宰相职位,设内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办公,因而大学士又称为辅臣。大学士按地位高低分首辅、次辅、群辅等。严嵩在内阁是首辅,人们习惯上称首辅为宰相,也就是说,严嵩位极人臣,权势炙手。严嵩一生受嘉靖皇帝宠信,权倾朝野,可是在晚年时,  相似文献   

4.
礼士路小考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2,(10):46-47
正礼士,出典于《宋书》"礼贤下士"之简称。原文是"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作为礼士路之命名,旨在对居者和路人表示敬意。道之以德居之以礼。礼贤者,尊名士,颖达正义。《北京地名志》称:北京东城区有礼士胡同。明代称驴市胡同,因为当时此地有驴骡市场而得名。清末驴骡市场废止,其巷名以谐音改称礼士胡同。早年巷内有古刹昭宁寺,寺内有明代大学士李贤撰碑。清乾隆年间宰相刘墉和他的父亲宰相刘统勋都居住在驴肉胡同。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清代,兄弟二人同为宰相的只有张之万和张之洞.清朝267年中既中状元,又当宰相的只有8位,张之万就是“状元宰相”之一. 张之万,字子青,清直隶(今河北)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状元.丁未科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的“名科”,这一科考中了张之万、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进士,而张之万出类拔萃,文采压倒众名流,高中榜首状元. 张之万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充任湖北副考官、河南考官.同治间,署河南巡抚、移督漕运,历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光绪八年,为兵部尚书,后调刑部.  相似文献   

6.
李华 《档案管理》1999,119(4):40-41
韩琦,字稚圭,号赣叟,相州(今安阳.以下引文"相州"均是同一地方)人.北宋三朝宰相.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韩国华,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左谏议大夫等职.  相似文献   

7.
正《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五有《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铭》一文。马君姓马名遵,字仲途,系王安石之好友。嘉祐二年马遵去世,此后王安石为他写了这篇墓志铭。墓志铭记实注情,寄托了对老友的深沉的哀思。但墓文记曰:"弹宰相之为不法者,宰相用此罢,而君亦以此出知宣州。至宣州一日,移京东路转运使。"这里的"至宣州一日"不符合史实。不过笔者认为,这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光绪中期以后,各省相继编练新军,营制分歧,清廷为掌练兵之权,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在京师设立练兵处,成为总学全国军政的首要机构,直至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官制改革,中央废兵部,成立陆军部,练兵处遂并入陆军部。现从馆藏兵部一陆军部全宗档案中,选出练兵处部分主要官员之履历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编选者丁进军姚锡光花翎·副都统衔练兵处提调·军政司副使姚锡光,现年五十三岁。江苏丹徒县康生,考取光绪乙酉科技贡,恭应丙戌科朝考,考取二等,以教职用。中式光绪戊子科本省乡试举人,考取己丑科内阁中书。光绪十二年,经前北洋…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档案馆,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自1980年增设编辑部以后,档案史料的编辑工作正在积极开展。 从1979年开始,我馆与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编辑的《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约五十万字),即将在《东北文史丛书》中专集发行。《明代档案汇编》(明代兵部、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档案)和《忠义军抗俄斗争档案史料》(以上两专题共约一百万字)的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0.
《明史》卷七一《选举三》曰:兵部凡四司,而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其职尤要。即武选司职掌武官选任,职方司职掌武官考核。此说影响甚大,不少论著都认为明代武官选任总归武选司管理。其实这一点并不符合史实,有必要加以澄清。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初定六部职掌,兵部掌天下军卫武选、厩驿、甲仗之政  相似文献   

11.
明朝授予督抚监镇等地方军政长官就近选将之权,以弥补兵部铨选的不足,有"题用"与"咨用"两种方式,又以巡抚的权责最重。无论题用还是咨用,督抚监镇拟定的人选能否任用皆取决于兵部,最终由皇帝定夺,从而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选将的层面取得了一定的平衡。但是,题用与咨用在制度设计上并不完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未能对挽回明季的军事颓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循 《历史档案》2014,(2):45-50
明朝授予督抚监镇等地方军政长官就近选将之权,以弥补兵部铨选的不足,有"题用"与"咨用"两种方式,又以巡抚的权责最重。无论题用还是咨用,督抚监镇拟定的人选能否任用皆取决于兵部,最终由皇帝定夺,从而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选将的层面取得了一定的平衡。但是,题用与咨用在制度设计上并不完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未能对挽回明季的军事颓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天一阁     
鲁非 《浙江档案》1998,(7):36-38
天一阁是明代嘉靖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人藏书楼,创建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距今四百三十余载,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玮 《兰台世界》2014,(2):12-13
要明代的地方政权结构极为复杂,废除宰相以后,行中书省的职能为三司掌握,在三司之下又设置了分司,直接到地方府、县协助工作,从而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大权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  相似文献   

15.
王文宣 《大观周刊》2012,(11):46-46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千余年之久的宰相制度被明朝彻底废除了,尽管明代废相有其诸多理由,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却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的。  相似文献   

16.
杨光 《湖北档案》2016,(2):26-27
这是一幅宰相画家的传世孤品,虽然被历代藏家视若珍宝,它却几经战火和流亡.幸运的是,那五只温厚而倔强的黄牛,在经历了1200多年的岁月风霜后,依然生动传神、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宰相韩混的寄情之作  相似文献   

17.
吴静 《兰台世界》2012,(25):48-49
提及中国的家族图书馆,首推位于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自始建于明代中期之时起,其已经沐浴了四百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家族图书馆,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一、明代始建时期(1561—1644)明嘉靖四十年(1561),官至兵部右侍郎但请辞回乡归隐的范钦决定在宁波主持建造一座私家藏书楼,以广纳百家之书,成就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地方政权结构极为复杂,废除宰相以后,行中书省的职能为三司掌握,在三司之下又设置了分司,直接到地方府、县协助工作,从而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大权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集权统治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在皇帝之下宰相被取消,能够对皇帝进行限制的政治权力被拔除,呈现皇帝独大的局面,实行"重典治吏"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明代孔府档案中的手本,是孔府行移往来的一种重要文书。孔府与各官署之间行移往来的手本,其稿本形式有草稿、定稿、正本、存本四种,形制各异;施用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主要集中在地方层面。明代中后期,孔府职役人员和民人所开手本,亦可作为清单、情况说明或凭证。手本在地方层面的行移往来,反映出手本在处理非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的特殊功用,也体现了衍圣公位高权轻的身份特点。研究明代孔府档案中的手本,能为洞见孔府的特殊地位及其行政运转机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