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礼教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家庭形象和社会形象。但是,因为礼教在不同时期所宣传的侧重点不同,影响的不同朝代妇女形象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冲突与契合——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妇女形象》是一部透析澳大利亚的历史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力作。作者马丽莉从多种角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澳洲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对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及中国妇女形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这些分析研究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及中国妇女形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方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它们细致地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的现象,谴责了夫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刚毅反抗的妇女形象。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植根的土壤不同,造成中西方弃妇形象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姚庆 《北京档案》2021,(2):58-60
《北京女报》是北京创办最早的妇女日报,也是北方地区妇女报刊的开山鼻祖.它以"开民智行民风兴女学"为宗旨,积极宣传国内外女性新闻,对于唤醒女性自主意识、男女平权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报刊的局限性,是启发知识与保存礼教共存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女权主义叙述是郭沫若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他以热情的笔触抨击传统道德礼教,鼓吹妇女解放的战斗号角,在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中,指导妇女抗战宣传动员工作,疾呼"中国的娜拉"的涌现,可谓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位重要倡导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杨凯 《今传媒》2017,25(11)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自1952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的任务.其封面呈现的中国妇女形象作为海外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杂志内容,对他们形成中国妇女印象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2至2016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具有的社会特征和视觉形象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构建中国妇女形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提升传播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史家对于高句丽的婚俗谓之以淫,是因为深受中原礼教文化浸染的缘故。身陷高句丽的隋人,其口中的游女,或许在他们看来是无主的女人,实际上指的可能是那些虽婚配而未生子、或虽生子但子未长大、或因各种原因丧偶的高句丽妇女。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义教化的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封建礼教对中国古代妇女的道德规范与行为约束,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古代妇女都是处于男尊女卑的状况,被“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等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但是,由于每一具体朝代,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妇女的地位、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只哺育了中华男儿,同时也在哺育着中华女儿,因此,中国古代妇女在受到重重束缚的情况下,仍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仅就儒学礼教的发展与中国妇女相夫教子的传统问题讲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研究对象,对1949~2008年样本期刊中的封面人物图片进行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建构的封面女性形象由雄性气质向女性气质过渡并最终形成多元气质;2.《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封面女性形象从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即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转变为消费主义者形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媒体广告中使用妇女和儿童形象的占有较大比重.有一些广告,不恰当使用甚至歪曲、丑化妇女、儿童形象,不仅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也损害了妇女的良好形象和儿童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王婷 《新闻世界》2014,(9):153-154
尽管相对于民国之前的中国社会而言,女性的自主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报刊广告中有着不少的现代女性形象,但是整个社会中最认可的女人的职位是家庭妇女。广告对男女性形象表达方式不同,对男女性价值的认同不对等,都是男权意识在报刊广告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处于转型期的妇女群体形象最生动的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女性的特点。环顾我国妇女群体在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表现态势,她既受制于社会发展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又以其空前独立的群体形象和群体素质的提升,促进了社会对妇女的重新认识和重视,并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妇女的权益和对社会各项活动的参与。二十年来妇女群体  相似文献   

13.
刘志亮 《青年记者》2016,(23):141-142
五四时期《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政治上的失败使知识分子们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在思想上革命,以此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沉疴旧貌.《新青年》率先发起了精神上的战役,以推翻封建纲常礼教作为解放人的第一战,以此来洗刷人的奴性.而女子在中国旧社会里“奴隶于礼法、奴隶于学说、奴隶于风俗、奴隶于社会、奴隶于宗教、奴隶于家庭”.①因而,要破除封建纲常礼教,突破顺从奴性,就必然先解放占人类二分之一的女子,只有受奴役最深的女子得到解放,人才会真正地解放.  相似文献   

14.
刘佳 《新闻世界》2012,(7):191-192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下,女性一直处于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中。直至清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才开始有所变化。晚清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全方位呈现了当时的生活面貌,本文通过《点石斋画报》①中的女性形象刻画来看在清末时期中国的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亚洲的妇女在媒介行业的就业、晋升和亚洲媒介上的妇女形象问题。作者首先指出,亚洲媒介的唯一共性就是,文化和宗教传统全面制约着这一地区媒介对妇女的表现。除了某些例外,媒介对妇女的表现至今被装在一个统一的偏见的模子之中作者的观点是,妇女在媒介机构的就业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亚洲很多国家的媒介机构雇佣了越来越多的妇女。但是,进入决策部门的妇女是极少数,而且妇女在媒介部门承担的工作常常是相对次要的。作者认为,尽管在媒介工作的妇女越来越多,却不能对媒介上歧视妇女的情况做根本性的改变,妇女不能进入决策层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在内容方面,作者认为,亚洲媒介上对妇女的表现近年来有缓慢的改善,但也有歧视的回潮。改善表现在新闻报道主题的变化、视角的扩大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回潮主要表现在广告中性暴露形象重新出现。作者还讨论了通过立法来管理媒介表现妇女形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邵新艳  刘瑞璞 《兰台世界》2013,(21):149-150
唐代妇女不爱红妆爱男装,生活呈现出一种在中国封建历史中空前绝后的开放形态。论文通过壁画、陶俑中着男装妇女的形象,研究唐朝妇女着男装的现象,从历史渊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据悉,中国版协妇女读物出版研究委员会定于今年10月16日至24日在北京、泰安两地举办“海峡两岸妇女读物与妇女形象研讨会”。该会议将是近年来海峡两岸妇女读物工作者一次较大规模的聚会。大会拟邀请海峡两岸著名女作家、出版界知名人士、妇女报刊总编辑等约四十余人参加。此次大会中心议题是“理想女性与妇女读物”,与会人员将就妇女读物中的妇女形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本应与男人共同支撑起人类 的天空。然而奴隶社会以来,她们便被囿于家庭而成了男人的隶属。虽然工业革命以来,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和解放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各国也相继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政策确保妇女的权利和地位。但根深蒂固的别歧视不会轻易消失,它仍然渗透于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意识载体的大众传媒也就“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而“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①本文仅就传媒中的重头戏──新闻报道作一剖析。 一…  相似文献   

19.
《女四书》是我国古代四部女子教育教材——《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的总称,在明朝晚期被学者王相汇编合刊。尽管有些学者认为《女网书》并没有超越中国古代其他女训著作,仍然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阐述妇女礼教规范和言行准则,但由于是由女性亲自撰著,  相似文献   

20.
徐斌 《新闻实践》2008,(12):F0003-F0003
在形象语言中,对比手法常常能起到一种出奇制胜的特殊效果。这幅《和以色列士兵冲突的妇女》,就是营造了强烈的形象对比,其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格外的提升。显而易见,这幅照片把形象的对比修辞运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