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年复一年的勘界、订约与谈判,由郡县、边疆、"藩服"和"远夷"构成的那个天下图景,日渐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西部"、"中国"和"世界",是那些崭新的、来自西方的地理视野。划定西部边界,或者说从"边疆"到"西部",也就是现代中国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从边疆学学科属性入手,分析"民族国家"概念及其在"边疆学"构建中的重要性。如果以社会科学的方式构建"边疆学",本身意味着必须找到其研究的逻辑起点。而"民族国家"在国家发展形态上的理想类型意义以及在边界界定上的明晰性,决定了"民族国家"当是成为"边疆学"建构的逻辑起点。有必要将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也转移到"民族国家"这一框架下进行,既有助于学科的构建,也有利于边疆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现实需求,而且也不限制对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省级重点学科承办,《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校院共建"中国西南区域研究(1840-1960)"科研创新团队协办的"民国时期的边疆与社会研究(1911-1949)"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  相似文献   

4.
李安宅的边疆建设思想近年来受到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普遍阐发,但其文化地理学价值却没有得到专门研究。尽管李安宅强调"文化"而轻"地形",但"地形"与"文化"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始终是统一的"人地关系"整体。在此整体中,边疆是以地貌为主的自然条件与以文化为主的人为条件的结合,"边疆性"相应地表现为"地形"和"文化"的双重区隔,边疆建设因此指向从"区隔"到"交通"的双线并进实践。其新启示在于:国家在推动"边疆性"消失的过程中,"地理交通"和"文化沟通"二者不应偏废,学界理当在边疆教育等方面增进"文化沟通",助力于新时代川藏铁路等边疆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不仅是边疆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对维护边疆稳定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是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而哈密地区位于新疆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作为新疆"东大门",具有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条件。本文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从边疆稳定的视角来研究民族旅游,探讨民族旅游与边疆稳定的相互关系,并从经济、文化、生态、社会4个层面进一步分析民族旅游发展对维护哈密地区边疆稳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6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于2012年7月1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行.来自中国大陆以及台湾等地区的代表近40人出席了学术讨论会.本次讨论会的主题是探究近代以来的中国边疆社会,尤其是北部边疆地区在转型过程中的历史性反响,边疆与内地互动历程,从而引起学界对边疆的重新思考. 讨论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毕奥南研究员主持.毕奥南研究员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教授致开幕词——"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边疆".致词后,讨论会进入主题发言与评议阶段.与会学者进行了精彩发言,每位评议人针对发言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会议提交的论文和讨论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8月10-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省级重点学科承办,《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校院共建科研创新团队"中国西南区域研究(1840-1960)"协办的"民国时期的边疆与社会研  相似文献   

8.
“支边”是1950—1966年中国边疆移民的主流,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规模、“串联”式的人口流动和20世纪80年代后以经商、务工为直接目的的人口流动均有不同,是新中国移民史上的阶段性特殊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开发西部”的潮流是“支援边疆”的延续与发展,这种转变反映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支援边疆”同时也在“援助内地”;“开发西部”同时也可“帮助东部”,“支边”和“援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为落实新疆师范大学党委提出的国际化方略之"中亚研究战略",新疆师范大学"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6月,2011年11月成为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成立以来坚持中亚政治经济研究和中国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边政学"的提出和发展是这轮研究高潮的重要标志,因而亦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称为"边政学时代"。具体而言,边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边疆对主权国家建构的意义、边疆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开发与建设等问题的讨论上;边疆研究向着合作和合流的态势发展,成为时势所趋和重要特点;同时。经过近百年的学术沉淀,在中国边疆研究领域内构建独立学科体系的时机业已成熟,"边疆学"和"边政学"学科思想应运而生,"边政学"学科雏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西部边疆高校法学教育定位的新基础上,探讨了宪法学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文章认为西部边疆高校的宪法学课程不仅需要在讲授方法上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而且在具体的课程内容编排上也需要充分结合地方资源,围绕中央与边疆宪政关系设置、多族群共存下的现代社会公民建设、宗教信仰自由与法律规制,以及少数民族平等权保护等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立足西部边疆、具有法治理想、宽容精神和国际视野、并保持中国立场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边疆问题而引发的"边患",自秦以来,一直是历代中央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几无一个王朝无"边患"。至清代,清王朝所面临的边疆问题,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之前的历代王朝有所不同,更复杂、更尖锐、更严重,也更难解决。概而言之,既有民族问题,又有统一与割据甚或分裂的问题,更有列强的觊觎与侵略。如何应对或解决这些复杂的边疆问题,不仅关系清王朝的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清朝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以这种新型民族观念为指导,通过各种措施,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较成功地解决了之前历代王朝难以解决的一些复杂的边疆问题,其做法值得总结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华夷秩序"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其根基是中原王朝发达的经济和高度的文明。"华夷秩序"下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本文从古代中国边界的范围入手,循着古代中国边界的特点,分析古代中国边防的性质,进而探寻古代中国边防对当代边防的启示,以期从边防视角对"华夷秩序"下古代中国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间的关系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当时代价值体系的凝练。边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这一时代主题,不断提升实效性。加强边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一元性与多元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道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凝聚中国力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边疆少数民族成为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相似文献   

15.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作出决定,今年起扩大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的"特岗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计划增加到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特设岗位"将达20万个。在西部地区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加大力度实施"特岗计划",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矛盾来说,无疑是这个春天的一场"及时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部边疆普通高校实施研究生“三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生“三助”工作现状、问题等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符合西部边疆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的“三助”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西部边疆变迁的原因王红蕾今日中国的西部边疆是经历了多次变迁后形成的,尤其是在近代(1840—1919年),我国西部边疆遭到了沙皇俄国的野蛮侵略,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落入沙皇俄国之手。对于这段历史,已有许多著作和文章做了详细论述,但有关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了,在中国西部和广大城镇乡村出现人才紧缺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城市里当公务员或做"白领".本文从几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恋市情结"和"白领情结",并提出建议,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才奔赴基层,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东突"问题是影响中国西部边疆安全稳定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东突"问题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并且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东突"问题的由来及发展演变离不开国际大环境及各种国际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伊斯兰原教旨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为"东突"问题的发展添加了助燃剂,国际恐怖主义为其增加了力量,而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增加了此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