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渊冲先生用他那支传神之笔展现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在“意美”方面,他不仅表达原作的表层形式,而且展示原作的深层含义;不仅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而且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情。当原文有几种解释时,他选择最美的一种。在“音美”方面,他重视原文的音韵,节奏。在“形美”方面,他再现原文诗句的长短,对仗,重复。  相似文献   

2.
美国总统林肯少年时代,曾经用这样一种读写方法:当拿到一篇好文章时,不忙往下读,而是先看文章的题目,审题构思,试写一篇。回头再细读原作,把自己的文章拿来对照比较。通常原作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上都明显超过自己的文章。他便仔细地辨析原作妙处,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写一篇。无独有偶,我国著名...  相似文献   

3.
关于译莎及其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范泉 《文教资料》2001,(5):49-57
朱生豪译莎,确是一次惊世骇俗的空前创举。 他悉心体会原作的神韵,领悟我国读者(包括演出时的观众)乐于接受的限度,突破莎翁的无韵诗体表述形式,大胆运用散文文体翻译过来。在遇到一些不符合读者(包括观众)思维习惯的场合时,为了使原作在我国这一特定环境里更加传神,而对个别人物行为或语言,适当加以调整或改造。因此他的译莎,实质上是一种完全忠实于原作神韵的创造。 试看《汉姆莱脱》第一幕第一场里霍拉旭(汉姆莱脱的朋友)第一次见到鬼魂时的责问原文(录自英国牛津版莎翁全集): HORATIO(to the Ghost…  相似文献   

4.
根据接受美学翻译观,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参与者,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充分了发挥能动作用,他是原作的特殊读者,目的在于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最终形成译作文本;在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对原作者、原语文化以及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译文读者与原作顺利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6.
庞德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是对原作的语势转移,因此他提出异化翻译策略,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翻译策略,音象、形象及义象语势翻译策略,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翻译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塞缪尔·约翰逊是英国词典编纂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才学渊博,而且多方造诣.他作为十八世纪下半叶最后一位新古典主义启蒙文学家,其文学作品都力求自然、风趣、有教义.On Idleness(中译文名为《论懒散》)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全文虽只有约一千五百左右个单词,却能把懒散这一恶习剖析得淋漓尽致.文中描绘了以懒散自居无所事事者,终日忙忙碌碌却总是偏离目标和方向者,以及虽知晓目标但缺乏行动者.他还刻画了一位清醒先生,醒示读者,自省其身.英文原作的译文,也堪称上乘之作.它因原作而生,因译者而愈发迷人.本人非常喜欢原作和中译文,欲从以下三个方面,即译文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光辉,如何扬汉语之长为原作添色以及译文存在的“白璧微瑕”,结合原作对译文作一番浅析.  相似文献   

8.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总统林肯少年时代,曾经用这样一种读写方法:当拿到一篇好文章时,不忙往下读,而是先看文章的题目,审题构思,试写一篇。回头再细读原作,把自己的文章拿来对照比较。通常原作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上都明现超过自己的文章。他便仔细地辨析原作妙处,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写一篇。无独有偶,我国著名作家夏衍,即使是在成名之后,也常用类似的写作方法,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他们的成功做法,当然,我们的目的不在创作,而在练习基本技能。但作为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中有一个“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因而…  相似文献   

10.
李世琴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3):69-69,68
本文通过译作与原作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上的探索,得出了译作与原作的同源性但却不同一,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译作使原作的生命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空间上的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译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传统的有关译者和原作者关系的认识提出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译者的思维、心理与情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进而对译者和原作者的关系加以探讨,肯定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和译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以期确立译者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本的选择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文章试图分析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提出文本的选择应该是译者与作者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旦作品具有可译性,它就会自觉的呼唤翻译,并在自己的全部读者中寻找合适的译者.作者对译者的选择具有偶然性.译者对作者的选择必须以其感知能力为前提.译者与作者之间相近的天赋是完美译文诞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 ,要处理好与原文作者、原文及译文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关系。译者首先要了解原文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及其写作风格 ,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解读原文。译者在翻译原文时 ,必须注意译文和原文在字词、句子结构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对等现象 ,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行文传达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 ,译者在翻译时要尽最大可能地忠实传达原文风格 ,压抑乃至隐藏自己的个人风格。在处理和译文读者的关系时 ,要充分考虑读者群的接受能力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 ,及由此形成的读者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译者一直被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其角色被简单地定位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者。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从阅读与理解原文本开始,首先他是原文本的读者。由于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不完全可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作为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散文中的一本名著,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向导。该书因中国杰出翻译家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而大放异彩。本文选择The Conquest of Happines的傅雷译本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析,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源文本的选择和译文的再创造方面,包括译者弁言、译文中的注释和译文语体等。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林语堂正是在其主体意识的支配下,合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选择《浮生六记》为文本。从其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生活观念、文化理想和审美观点等多个角度去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译者和文本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7.
论文基于《天府的记忆》英译项目,以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对译文初稿及交叉审阅后的译文进行了风格考察与对比。结果表明:译者本身下意识的语言选择和使用习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源文本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更大。论文提出对译者风格的考察应结合源文本,并考虑译者所偏好的句法结构以及语篇衔接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考察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交际中的文化缺省是指在同一文化机制里交际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文化缺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文化铁省很可能在跨文化语篇交际中导致误读或理解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发挥其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在译语中采取必要的连贯策略,使读者对语篇作出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将学评论家的视线引向了学三环节中的读,重新认识了读在学意义的再实现中的主体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接受的角度看,译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本,即是译和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对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再创造的根源。另一方面,译不同于普通读,他必须向译读传达原的意义,此时译语本的隐含读作用于译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划分给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中"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根据。译者在"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指导下,既不会超越作者的主动,也不失自己的权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