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心澄一生,不仅对我国交通会计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在我国古籍的辨伪方面作了总结性的工作,给后人留下了《伪书通考》这样一部集古今考辨伪书之大成的辨伪工具书。该书的编者,最初是受了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的启迪。而该书所采用的编体例是受胡适《论辨伪丛刊体例书》的启迪和影响。它的编纂特点是对每一部被考辨的古书都按时代的顺序列举历代学者的考辨之说,并注明引文出处,同时还加上编者的案语,以表明作者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彝文古籍整理是指对中国古代彝文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工作,便于现代人阅读。当前,彝文古籍整理面临着辨伪、校勘、版本鉴定困难,整理手段落后,内容整理和创发性整理薄弱,彝文古书诊释量大,彝文古籍修复人才奇缺等诸多困难。彝文古籍的特点,决定了其整理的主要方法和工序与汉文古籍整理不尽相同,如标注国际音标、翻译等方法是汉文古籍整理所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3.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咸炘在一篇短文和若干著作中论述了古书的体例、古籍辨伪的方法和理论。他对古书体例的研究,比如其目录学,深受章学诚的影响,在章学诚的基础上加以推演、补充,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古籍辨伪要重视校雠学和辨明书籍的宗旨,且严格定义伪书的概念。在分析一些古籍的真伪时,刘咸炘能够做到不轻疑,不迷信。  相似文献   

4.
张心澂以科学的严谨态度编著了我国辨伪学史上一部集大成之著作《伪书通考》,为后来的辨伪学研究带来了极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从《伪书通考》中探寻到张心澂先生的辨伪学思想以及他对辨伪学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辨伪是中国考据学的源头,对以后各个朝代的考据学尤其是清代的朴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汉代的辨伪作较为系统、综合的探讨。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描述了汉代造伪的情况,揭示作伪的主客观因素及作伪者的目的;二是简要地阐述了汉代辨伪学的发展过程,揭示东、西两汉辨伪的特点;三是专门讨论辨伪学家刘向、刘欲的贡献;四是对汉代辨伪学的影响作大略的叙述。辨伪大体分“辨伪书”与“辨伪事”两种,本文的讨论范围限于汉代“辨伪书”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顾颉刚以大胆疑古和编著<古史辨>而闻名.长期以来,学界对他的疑古思想褒贬不一.顾颉刚认为研究古史应先破后立.从学术分工的角度而言,既需人做破坏的工作,也需人做建设的工作.顾颉剛研究古史偏于疑古辨伪方面,并不说明他不主张建设真古史,而只是从分工合作的角度出发,以辨伪史为己任,其最终目的是辨伪求真.只有正确把握其思想与实践的真实意图,评价才能接近客观.  相似文献   

7.
彝文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整理、翻译、研究的未来方向,是大势所趋,是时代向古籍整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它与其他各项工作一样正面临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跨入信息时代的伟大历史变革,如何顺应这一变革,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加强彝文古籍整理、研究、保存等一系列相关工作,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古籍整理专指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工作,对古籍进行整理,一方面有助于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古籍的保护,也有助于为学习、研究古籍提供帮助,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奠定基础。古籍整理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在阐述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古籍整理工作数字化的优势特点,探讨了发展古籍整理工作数字化的策略,以期为古籍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古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时代曾经到达的智慧高度,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挖掘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必要途径。古籍整理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训诂学就是一门贯穿古籍整理工作始终的必备学科。训诂学的原理、方法在古籍整理中广泛运用,为古籍整理提供了更为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古籍整理过程中体现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字避讳现象充斥于古代各种文史典籍之中,给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文字避讳和时代的对应关系规律进行版本鉴定、辨别伪书等文史考证工作。  相似文献   

11.
乔卫平 《教育学报》2006,2(3):93-96,F0003
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概述了中国伪书的辨别方法,并以《子夏易传》和《古文尚书》两个伪书公案为例, 说明伪书本身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教育史研究方面的参鉴意义,故而不可一概而废。因此,关注伪书的问题,有助于强化教育史学科的文献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国故"的释名、学者对"整理国故"的不同态度和胡适整理国故的目的和方法及其实践效果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整理国故"之争的前因后果,指出胡适对中国古籍用科学方法作出的全面整理,目的在"化玄妙为平常",用以"打鬼".本文并指出整理国故的正、负面效应及其现实意义,澄清了这次争论的种种迷雾.  相似文献   

13.
《天官书》记载天文星象,内容冷僻,文辞古奥;三家注征引各家之书,或不标出处,其标注者,今亦多已失传,且内容芜杂,难以一一稽考,是以校勘颇为不易.此文以景祐本、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诸本与金陵书局本对校,稽核《汉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及相关文献,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文字、音韵、训诂、词汇、文例、史实等,对《天官书》中50余处文字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14.
古代表示某人腰围若干围的“围”是个量词,但这一作为计度古人腰围长度的基准单位,古书中没有确定的解释。经笔者考证,东汉郑玄在《仪礼》注里以九寸为一围,比较适宜于做腰围的“围”的计度基准,可以经受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各种例证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要在吟诵的基础上了解,在培养欣赏力的同时培养判断力。欣赏也是想象、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是朱自清对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系统总结。这一欣赏理论,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还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画论记载有大量的伪作现象。通过钩稽古代画论著述关于作伪的叙述,揭示伪造字画作品的历史源流,当有助于人们认识伪作的危害,促进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但也面临着许多尴尬和无奈。教师和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距离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打通鲁迅与师生之间的隔膜就成为当务之急。“对话”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话”感悟鲁迅,用经典的魅力滋养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人文精神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许多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结合其中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悲悯意识、宽容意识、人生审美意识教育启迪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受明清以来俗语研究学风的影响,把一般性俗语溯源研究与南通方言俗语辑录结合起来,对5595条俗语词进行了立体性的疏证考释。其篇幅和疏证特点堪与《通俗编》媲关。其文献学意义和俗语词研究史料价值、南通方言研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献作为古籍的一种,其整理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意义.郭沫若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探讨郭沫若对甲骨学的贡献,可以对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