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把他一生中的各种苦难连缀在一起,从而使小说透露出一种人生苦难无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和作者余华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把他一生中的各种苦难连缀在一起,从而使小说透露出一种人生苦难无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和作者余华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除了一如既往的表述苦难意识外,还隐含一种生存理念:即面对生活要保持乐观并且淡定的生存态度。或许只有如此,人生才能像许三观一样的幸福和达观知足。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许三观卖血记》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之一,主要讲述社会基层人物许三观多次通过卖血度过生活苦难的故事。本文主要分析许三观卖血的根源、过程、及其对现代人的生命启示。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向许三观一样,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善良、乐观品质。  相似文献   

5.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以普通小人物许三观为视角,围绕许三观前后十一次卖血的经历,为我们展示了许三观苦难而顽强的生存悲剧。文章中的悲剧色彩,既不同于西方传统悲剧的再现,又有别于"中国式的悲剧",具有几分荒诞色彩。本文主要以悲剧心理学为切入点,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形象蕴含的悲剧色彩,从不可抗拒的命运、动荡不安的社会、坚韧顽强的性格探究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发掘悲剧形象意义,阐释文本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一改其冷漠阴郁的风格而变得温情脉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讲述的就是苦难中的温情和温情地受难。不同于早期作品中符号性、寓言性的人物,作者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富贵、许三观和宋凡平,并在其中寄托了他对人性的美好想象。  相似文献   

7.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三,所以叫许三观。他的老家在农村,村子里的男人都靠卖血挣钱来娶女人、盖房子。这一天,许三观回到村里看望他的爷爷, 得知卖血可以挣钱,就与村里的阿方和根龙一起去卖血。阿方和根龙告诉他,卖血前要  相似文献   

8.
《许三观卖血记》是标志余华创作发生转向的一部作品.余华在这部作品里,不再单纯地暴露人性的弱点和生存的苦难,而是把人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内质放置到新的思维高度,饱含激情、充满理想地描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优秀品性,以此作为人类自救的精神支撑点,这是《许三观卖血记》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生命苦旅中新的感悟。在情与理的冲突中 ,在苦难的重压下 ,许三观最终用宽容与爱去化解以往的怨恨。人间的温情与仁爱在苦难中美丽地绽放 ,我们也从文章中读出了爱的真缔 ,而理想、正义与爱重新回到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 ,这也是余华小说思想一种跳越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养育了许一乐九年,却被认为是做了"乌龟"。许三观从一乐父亲的身份转变为不具有血缘关系的养父身份。伴随着伦理身份的改变,许三观又和林芬芳上床,这一举动违背了许三观作为许玉兰丈夫的伦理身份。许三观在陷入伦理困境后,通过卖血弥补一乐惹的祸,用命卖血拯救一乐的这一伦理选择,让他实现了伦理身份的回归,也解除了伦理困境。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研究视角,梳理出许三观"被指做‘乌龟’——与林芳芳偷情——用命换血拯救儿子"的这条伦理主线,通过分析作品中许三观伦理身份的转变以及走出"伦理困境"的过程,进而阐释他在改变伦身份中完成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生命苦旅中新的感悟。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在苦难的重压下,许三观最终用宽容与爱去化解以往的怨恨。人间的温情与仁爱与仁爱在苦难中美丽地绽放,我们也从文章中读出了爱的真缔,而理想、正义与爱重新回到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这也是余华小说思想一种跳越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血、爱、饶恕),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余华后期两部长篇小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剖析,展现早期作为先锋派代表的作家余华回归现实的历程。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许三观的人生遭际,他们面对生存苦难的平淡、麻木和困惑,渗透着作家余华对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苦难的处理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后,余华不再满足于展示暴力、血腥和苦难,他将笔触深入民间,发现了民间的自足性,民间的那股朴茂的生命力自有其对抗消解苦难的方式。本文结合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近作《兄弟》阐述作家对苦难人生进行消解的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余华后期作品多以苦难为主题,从个人先锋主义到民间关注,以小人物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却总是不断重复的情节和对话中,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小人物的智慧、小人物的原则和小人物本身固有的悲剧。文章将要从这几个方面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以及其他的小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许三观卖血记》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两部作品都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描写普通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遭遇的苦难,呈现出“含泪的微笑”的阅读效果。但《许三观卖血记》重在透过时代的演进将人类的生存困境定格在沉重的历史底蕴中,从而揭示人类内在精神状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则侧重再现当今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7.
《许三观卖血记》成功地塑造了许三观这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的典型形象,提供了一部极左路线下老百姓的苦难史。作品以冷静客观的语言行动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作品实现了作家在思想艺术上的又一次飞跃:将先锋学和现实主义写作较为成功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现代主义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余华通过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向我们展示出生命及苦难的永恒性话题,作品中的人物均是以软弱的姿态回避生活困境,尽量避免和生活困境正面交锋,以减轻困难带来的痛苦,最终实现了对生命信念的全新思考。本文主要通过《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四部作品,分别阐述余华小说作品生命信念的具体体现,实现对生命信念的思考,洞悉自由丧失带来的生命意义消解,给当代人们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作品主题层面的基督教情怀(苦难、喜乐、平等),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喜乐地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20.
余华是 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 ,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寻找温情世界 ,挞伐无情世界 ,进而赞美温情世界 ,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 ,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