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前期思想中 ,进化论与超人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 ,即使在鲁迅思想的后期 ,这两种学说对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然而 ,创立超人说的尼采从强力意志和个人主义的观念出发强烈反对进化论。为什么在尼采那里不可调和的两种学说 ,在鲁迅这里却能几乎同时被接受呢 ?本文通过考察进化论和超人说的源流与变异 ,尤其是鲁迅对这两种学说的独特理解 ,结合鲁迅与尼采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时代背景 ,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3.
<野草>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因素.文体上有许多共同点,尼采对<圣经>的戏仿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之中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圣经>把一些文体特点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传染"给了<野草>,在这方面,能看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曾受尼采的哲学影响很大,崇尚个性精神和意志主义,但他对尼采极端的个人主义却始终保留意见,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道关怀或救世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醉心于尼采” (郭沫若语),在《文化偏至论》等文言著作中介绍过尼采的超人哲学,称许尼采是“个人主义至雄杰者也”。到五四前后,尼采学说和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的学说一起在知识界广为传播,一时出现了如鲁迅所说的“大谈尼采”的文化现象,许多新文化战士把尼采学说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思想武器。鲁迅这时对尼采的热情并未减退,他在1918年以文言翻译了《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今译《查拉斯图拉之序篇》)的一部分,1920年又用白话译出“序言”全文,发表在《新潮》杂志上。鲁迅前期杂文、散文诗留下了尼采思想的鲜明印记,这时创作的短篇小说,也或隐或显地回响着尼采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周岩 《文教资料》2012,(8):42-44
叶芝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英语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受多个人、多种文学流派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尼采哲学思想与叶芝创作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尼采的"酒神艺术"与叶芝的创作思想;尼采的"强力意志说"对叶芝的影响和在他作品中的反映;尼采的哲学命题"上帝死了"和叶芝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7.
鲁迅研究虽然有一个逐渐从后期鲁迅向前期鲁迅、早期鲁迅推进的过程,但对给予了鲁迅思想与文学发生深刻影响的"童年经验"仍然重视不够。这种童年经验不仅成为终身守护鲁迅心灵的精神家园和他文学发生的原型与灵感,而且在沟通与越地远古先民的精神传承中,奠定了他热爱自由、反抗压迫的天性取向;同时在与自然、生命、农民的亲和中确立了他和底层民众(以农民为主体)的血脉相通的左翼倾向。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政治介入前后对尼采哲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他的政治介入植根于其生存论哲学的诸种可能性之中,而这种哲学的可能性更多地来源于尼采。因此,尼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并不是在尼采讲座时期,而是在海德格尔政治介入之前,政治介入本身则是对尼采哲学的彻底归依。而后期讲座则是对尼采哲学的反思与重新定位,表现为对尼采思想的激烈反叛。这种反叛即使不能构成海德格尔尼采讲座的全部主题,但也应视为海德格尔尼采解释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各种西文哲学,文艺思潮涌入中国,给中国的思想界和文艺界以极大的影响,在这些西方思潮中,尼采哲学颇盛行一时,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思想界名人都介绍过尼采学说。在文艺界,尼采同样极受推崇。几乎各派的作家、理论家都赞颂尼采,从尼采思想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正> 把鲁迅和尼采这两位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家放在一块儿比较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是,由于一向疏于介绍尼采学说的缘故,鲁迅与尼采之谜尚未揭开。我想,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进一步讨论:(一)鲁迅早年为什么“醉心于尼采”?(二)鲁迅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中期从尼采学说中择取了什么?(三)鲁迅后期是不是“彻底否定”了尼采?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一本世纪初年,鲁迅在日本求学时,东京学界正“磅礴着”尼采学说。据周作人回忆,鲁迅那时很喜欢读尼采,“《扎拉图斯忒拉如是说》一册常在案头”。鲁迅被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深入分析后 ,作者认为 ,希腊古典悲剧的传统、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宗旨、尼采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尼尔悲剧思想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暴力与死亡的展示,表现世事的险恶和人性的阴暗与冷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人对自身命运的无能为力。暴力、血腥、残忍、冷酷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趣。但通过对余华真实观、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表现的“恶”是一种建立在虚无主义真实观之上的,缺少事实依据的“假恶”,其先锋小说具有明显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3.
土地、劳动人民、流浪等在秦牧散文中出现的高频率意象,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浓厚的反思性,使得评论界历来将他定位在颂歌鼓手类.但深入探究其人作品,这非但不能作为他热情颂唱的证明,反而透析了他内心的迷惘与困惑,折射出其生活在精神夹缝中引发的一种变向、曲折的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4.
鲁迅曾深受尼采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鲁迅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思想行为表征的显在层面上,而且以一种更为深刘的隐在形式体现在鲁迅的文本创作中。这种影响随着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鲁迅自身思想的演进与蜕变,呈现出一种从接纳到逐渐疏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Nietzsche, German philosopher, who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the contemporary to the modern, is a non-rationalist. Since the birth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evalua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on his thoughts has been mixed. The "Superman"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ietzsche's theory. He believes the spirit of strong will a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n is endless, finally, we will have a "Superman". This theory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rationalism, the moral tradi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since Socrates. However, we should evaluate the "Superman" theory properly.  相似文献   

16.
西圃词苑晚香馨——评田同之的《晚香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同之晚年致力于词学之道,既有理论著述《西尉词说》,又有创作成果《晚香词》集。遵照词要“别有寄托,另具性情”的词学主张,《晚香词》集中的作品,虽少重大社会生活的题材,却是词人躬耕西圃、苦心孤诣之作,清新婉丽,寄托遥深,艺术水平很高。叶恭绰的《全清词钞》选录了他的三首小令;《晚香词》集中的作品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咏物词、登临怀古词、唱和题照词;另外还有一首《莺啼序》长调。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的克雷洛夫的寓言,因其优美的诗意和深刻的寓意,至今魅力不衰。以作品分析法,探讨作家在险恶境遇中对艺术的追求及其历史影响,发现他的寓言诗表现出鲜明的情感倾向,无情地讽刺、揭露和抨击俄国沙皇及其统治阶级的罪恶,善意地嘲讽俄罗斯民众的一些陋习和劣根性。通过探究作家情感倾向的成因,发现与他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性格和思想追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路翎与尼采思想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精神联系,这种联系在其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里得到集中鲜明的体现。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上,作者以具有很强主观性的“倾吐”冲动,通过蒋少祖、蒋纯祖两个主人公形象,表达了与尼采思想相通的生命立场。注意到路翎与尼采深广的精神联系,充分重视作者的“倾吐”在整个作品艺术构成上的突出地位,把作品的人物和叙述语言更多地放在生命哲学的语义空间里,可能更切合路翎创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基本上是将劳动异化论视为马克思巴黎时期的主要思想来看待的,很多论者用它来表达、阐发甚至等同于马克思一生的异化思想。但是,如果把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著述整合起来研究,就会发现,他的思想仍然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特别是他借阅读和摘录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机缘所阐述的思想,明显把劳动异化论发展为社会关系异化论。这是理解当时马克思思想必须关注的一个现象。而从思想传承的逻辑看,如果没有社会关系异化论作为中介,要过渡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对异化现象所做出的新分析,将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